“黔首”(qián shǒu)是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呼。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黔首(qián shǒu)黔字从黑从今。因黔与黎同义,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称谓百姓。从此,原秦国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参阅《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禄山大悦,加杲卿章服,仍旧常山太守,并五军团练使,镇井陉口。
黔首_黔首 -基本涵义
黔首(qián shǒu)黔字从黑从今。“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联合起来表示“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即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
黔首_黔首 -引申含义
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是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因黔与黎同义,故秦始皇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用黎民、三十二年碣石石刻也用黎庶称谓百姓。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原秦国的一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黔首_黔首 -历史记载
《吕氏春秋・慎人》:“事利黔首,水潦山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曰黔首。”参阅《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孔颖达疏。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黔,黑色。
《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
《资治通鉴・安禄山之乱》中“……若景命已移,讴歌所系,即当长驱岐、雍,饮马渭河,黔首归命,孰有出钺下之右者!禄山大悦,加杲卿章服,仍旧常山太守,并五军团练使,镇井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