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渭清(1910年11月16日-2000年6月16日),湖南平江人。16岁就在家乡湖南平江投身革命活动,先后参加了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以及湘鄂赣边区反“围剿”斗争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他随陈毅、粟裕同志东进抗日,率部奋战在江淮大地、长江两岸,为创建和壮大苏南抗日根据地,夺取苏南抗日武装斗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参与指挥八兵团所属部队攻占南京,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江渭清_江渭清 -简历
江渭清
江渭清(1910年11月26日-2000年6月16日)湖南平江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历任红军湘鄂赣独立师大队党代表,红十六军七师团政委、独立二师四团政委、红十八军五十四师团政委、湘鄂赣军区政治部机关党委书记、红军第三总医院政委,湘鄂赣军区东南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湘鄂赣省苏维埃驻湖北代表团主任,鄂东南道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参谋长、副团长,新一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十八旅旅长,新四军第十六旅政委、苏皖区党委书记,兼任苏南行政公署主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新六师政委、苏中二地委书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第二十四军政委、第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参与指挥八兵团所属部队攻占南京,为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江渭清历任南京市委第二副书记,南京市委副书记,兼任南京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政委、市总工会主任。1952年任江苏省委第二书记,1954年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同时先后任上海局书记、华东局书记等职,并担任政协江苏省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席。从1954年8月起,还先后担任江苏省军区第一政委,南京军区第三政委、代理第一政委。
1974年底,中央派江渭清到江西工作,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江渭清是中共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江渭清_江渭清 -生平
投身革命
1910年11月16日,江渭清出生于湖南平江县秀水乡余家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一条他终生不悔的革命道路。在中共平江西三区委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7年参加平西游击队。1929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30年任湘鄂赣红军独立师连政委。1931年任平江保卫队大队政委。1932年任红十六军七师团政委、独立二师四团政委。1933年任红十八军五十四师团政委。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1935年任中共咏生(即平江)中心县委书记兼边区政委、湘鄂赣省苏维埃驻湖北代表团主任,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1936年3月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37年5月任湘鄂赣军区人民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在湘鄂赣边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渭清率部奋战在江苏大地、长江两岸,打击日本侵略军,历任新四军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和苏南区党委书记。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参谋长、副团长,率部在高淳、当涂、溧水边界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1年初,任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旅长,率部在江苏南部地区参加反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并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后率部到江都、高邮、宝应地区,领导开辟**根据地。1942年起,任十六旅政委、苏皖区党委书记、苏甫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参加过天目山战役和攻占金坛、高淳等战役、战斗。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
渡江战役前 陈士榘、袁仲贤、江渭清(右一)在扬州指挥部
1946年5月任六师副政委,兼中共苏中二地委书记,参加苏中战役。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参加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期间,江渭清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八兵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战争年代,江渭清曾负伤八次,他每每以此为自豪。
主政江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渭清离开战斗了20多年的部队,来到江苏领导地方工作,又将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献给他曾为之流血的土地。
建国初期的江苏,面临着十分艰苦的任务,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江渭清在南京市的领导岗位上不分日夜,辛勤地工作。解放南京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1952年底恢复江苏省建制时,任江苏省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54年任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6年起,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兼江苏军区第一政委,南京军区第三政委、代理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1959年任江苏省政协主席。1961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直至1967年初。他在省委主要负责人岗位上工作了10多年,为江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8年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参观小高炉生产出来的生铁
江渭清像热爱自己的家乡一样热爱江苏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块土地上,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学校,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大雪纷飞的寒冬,他出现在农民家中,问寒送暖;在炎热的盛夏,他来到高温的车间,送去清凉。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混乱的日子里,江渭清仍带病工作,坚守岗位,尽力维持大局,减少国家和人民的损失;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下,江渭清斗志不减,初衷不改。
文革报纸:楸斗江渭清挂牌、戴高帽。
老骥伏枥
江渭清虽被打倒但毛泽东依然惦记着江渭清。1967年2 月,毛命周恩来用专机将江渭清等几个华东地区省委第一书记接到北京的京西宾馆,使江渭清摆脱了被造反派批斗之苦。1974年底,毛泽东又重新起用江渭清,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直至1982年。
晚年江渭清返回南京定居,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0年6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江渭清早年投身革命洪流,中年后长期身任封疆大吏,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在风云莫测的毛时代,练就了一套极为丰富、熟稔地应对北京的为官之道。在反右、反右倾的风暴中,巧妙地维护了地方的利益,又以不投机、不取巧而得以在60年代中期的毛、刘争执中避祸与身,终于渡过了文革的劫难。
江渭清_江渭清 -《江渭清回忆录》
《江渭清回忆录》
曾在50-60 年代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出版了《七十年征程――江渭清回忆录》一书,该书约一半篇幅叙述作者在1949年后的经历。其中有关反右运动、1959年反右倾运动和文革前夕他卷入毛泽东与刘少奇争执的相关叙述,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为研究者探讨这些重大事件、研究50-60 年代北京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释读《江渭清回忆录》
一
50-60 年代,华东地区的几个省委第一书记在全国一直比较活跃,江渭清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对于省一级「第一把手」的任用,在毛泽东的「领导学」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毛依据对干部个人历史和政治忠诚的观察和了解,特别是他本人与干部接触的经历,来决定他对干部的取舍和任用。由于华东地区在全国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对于华东地区大员的任用,相比于其它地区显得更为重视。
毛泽东与华东地区的几位省委第一书记早在红军时期均已相识,与主政浙江的江华等相比,江渭清虽与毛泽东渊源较浅,但是江与毛的老部下谭震林关系密切。谭震林与毛泽东有极深的历史渊源,数十年深受毛的信任。1952-1954 年,谭震林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华东局的日常工作,是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领导人,江渭清作为谭震林的部属,也相应得到毛泽东的信任和重用。1953年江苏建省,次年江渭清就成了江苏第一号人物,一直到1966年。
50年代初、中期,中共党内除了发生「高饶事件」外,总的情况相对平静,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已基本形成,毛泽东等以各种文件、电报、批示具体指导地方工作,地方则以相应的文件、电报向北京请示、汇报。中央领导人还通过对各地方的视察,对地方工作加以监督和检查。
毛泽东一向偏爱华东,50-60 年代几乎每年都来江浙。在毛泽东视察江苏期间,江渭清与毛接触频繁,得到毛的赏识。江渭清主政江苏,一向以稳健为原则,然而做事谨慎的他,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却差一点栽了下来。
1957年7 月上旬,毛泽东不辞酷暑,来到以「火炉」闻名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部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