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校族是既不深造,也不就业,而是继续“赖”在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学校生活成本低环境好而形成的。
赖校族_赖校族 -概念
赖校族每年的毕业季,毕业生们有的选择读研,有的选择就业,有的继续备战明年考研……但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愿离开学校,继续“赖”在学校或学校旁边,这些人统称“赖校族”,每年毕业时,都有学生加入这一行列。
赖校族_赖校族 -赖校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已是人所共知,而大城市中房价高也是有目共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确实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才将大学当作了自己可以依靠的“家”,因为他们对这里充满感情。然而,这个“家”也只能住一天算一天。他们一直“赖”在学校的理由是:“学校里生活成本低,不用交房租,不用交上网费,食堂的饭菜也便宜。还可以上操场打篮球、去图书馆看书。”
赖校族_赖校族 -类型
“富家子弟”型赖校族无法面对高房租
阿哲是上海某知名大学的05级毕业生,由于父亲经营建筑生意,所以生活条件优越。一头长发的他是个超级“摇滚”乐迷,吉他技艺十分了得,在校期间,他和几个朋友组建了一支乐队。大四那年,他既没有考研也没有找工作,他照常带着乐队出入于各种演出场所。目前,阿哲在学校租了一个床铺,依然做着他的音乐梦:“我不想离开校园,家人也没反对我。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我爱校园,因为我爱音乐。”
“亡羊补牢”型
阿力是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大学五年级”学生,按照常规,他在去年就应该毕业离校。然而,在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业荒废”进行反思后,立志“亡羊补牢”的他向学校提出“缓期一年毕业”――这是校规所允许的。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出入于学校图书馆和自习室。目前,他已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在大学第五年学到的专业知识比前四年的总和还多,我为自己作出这个决定感到庆幸。”
考研“屡败屡考”型
北京中关村的房东根本不必担心房子租不出去,因为,名校云集的中关村聚集着一大群有志考名校研究生的外地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考了3年甚至7年,可屡考屡败、又屡败屡考。他们除了睡觉,整天都呆在校园里:听课、自习和吃饭。不少大学老师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已经连续听了那些老师许多年的课。
“身在曹营心在汉”型
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滑板是一项很流行的运动。在无风无雪的夜晚,北京某高校的校园里都会有一群穿着“哈韩”服装的年轻人在兴奋地玩滑板。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最近几年的毕业生,都已经参加了工作。他们毕业后通过校园网络租到了校内的空床位,白天上班,晚上回学校吃饭、玩滑板、睡觉,他们说:“这种年轻的感觉只有在校园里才会有”,可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赖校族_赖校族 -社会问题
贪图的是高校生活舒适
赖校族易变为啃老族学校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不用交房租,不用交上网费。学校食堂的饭菜品种丰富,比外面便宜很多。网络资源可以共享,经常在校园BBS上灌水,还可以在学校服务器下载电影。运动设施齐全,生活配套也很丰富。
“赖校”人数呈上升趋势
高校有关负责人也表明,原则上,学校不允许毕业生借口留校,“赖校”不仅仅影响学校正常运作,同时也影响到学生自己个人的前途发展。学校已采取“强制措施”禁止“赖校”,但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每年“赖校”人数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粤东汕头、梅州、揭阳等地多所高校中,“赖校族”人数超180人,其中多数住在校内宿舍。
“赖校族”易变为“啃老族”
梅州某高校一位心理专家认为,赖校生由于对学校产生依赖,对社会有恐惧感,宁愿留在熟悉的学校。很容易由“赖校族”转变为“啃老族”,毕业后还花着父母的钱,继续躲在学校里过着一种非正常毕业生的学校生活,逃避责任,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相比已经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赖校生往往更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赖校族_赖校族 -社会观点
赖校族不敢走出校园
“赖校族”,从表面看似乎是个人私事,却不能不引起重视。网络上的讨论也是意见不一。有人认为“赖校”是不成熟的表现,是在逃避责任,“就算是他们以后离开了学校,也是经不起挫折的。”许多人也指出家长对此也有责任,网友“大山”:“关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做父母的过分宠爱孩子,就容易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妨碍他们将来独自走向社会。有子女毕业之后当‘赖校族’的,家长无论主动支持还是被动接受,都应当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断奶’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提到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网友认为:“一所高校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从不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不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这样的教育岂是成功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校园‘赖校族’的出现,正是对‘短腿’教育的一种报复。”在指责声中,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曲线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应急反应,网友“爱生活”表示,“赖校”既节省开支,又充分利用可用资源,其背后显然含有社会、经济因素,不能全怪毕业生。
“赖校族”这种逃避社会责任的做法,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作为“人生中转站”,在与现实社会的衔接上还存在着障碍。因此,学校除了增加心理辅导等教育内容之外,更应该注意加强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以弥补隔阂、缩短距离。这样才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学校过渡到现实社会,而不至于因为毕业日期的临近才猛然发觉困难的存在,进而手足无措地“赖”在校园内不愿离开。
赖校族_赖校族 -专家建议
赖校族
面对“赖校族”这一现象,南昌大学新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卫明认为,依赖大学主要是依赖大学资源,这种现象值得鼓励,但要适度,高校的文化资源尤其值得依赖。至于物质资源,绝大多数毕业生终究还是要走出高校在社会立足,要尽早从学校“断奶”。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的刘淑萍老师从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已有7年,她很早就开始关注“赖校族”这个群体。“无论是留校考研还是选择逃避社会,都要分析自己的现状,做好人生规划,明确目标是关键。”刘老师说,“赖校族”要么坚定考研信念,为理想奋力一搏,要么勇敢走进社会参与竞争,即使有过失败一两次也没关系,不走出去试一试,是“赖”不到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敢于出击,即使摔倒也要摔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