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毛仲,高丽人,唐玄宗宠臣,后被谗杀。
王毛仲_王毛仲 -人物简介
王毛仲(?-730),高丽人,唐玄宗宠臣,后被谗杀。王毛仲_王毛仲 -史实
年幼时,因父违法全家没入官府为奴,王毛仲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因其“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服侍李隆基左右,甚得器重。
708年,李隆基离开长安任潞州别驾,而此时长安正在孕育一场危机。当时在位的唐中宗昏庸无能,妻子韦后,女儿安乐公主干预朝政,培植私人势力,意图步武则天后尘,取李氏而代之。次年,李隆基回到长安,投入到维护李唐王朝的斗争之中。王毛仲身任护卫侍从,与李宜德等“挟弓矢为翼”。
李隆基为了与韦后、安乐公主相对抗,培植自己的势力,“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并将重点放在皇帝的精锐部队、守卫宫城北门的万骑之上。《旧唐书》记载,“玄宗在藩邸时,常接其豪俊者,或赐饮食财帛,以此(万骑)尽归心焉。”王毛仲生性聪颖,深知李隆基意图,对万骑将士更是“待之甚谨”,亦“布诚结纳”,使李隆基“益怜其敏惠”。
李隆基与王毛仲的努力没有白费,韦后毒杀中宗而称制后,令亲信“韦播、高嵩为羽林将军押万骑,以苛峭树威”之时,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诉于王。”李隆基早已决计行动,令心腹刘幽求劝说葛、陈之后,万骑将士“皆愿决死从命”。不久,韦后、安乐公主及韦播等便被诛杀。
这次政变,是李隆基发展势力、登上皇位的根本一役,万骑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与王毛仲“布诚结纳”是分不开的,并且,李隆基与万骑之间的联系主要是由王毛仲来承担的。因此,虽然在政变过程中,“毛仲避之不入”,政变后“数日而归”,但“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
韦后、安乐公主伏诛后,相王(李隆基之父)李旦复位,是为睿宗。李隆基被封为平王,兼知内外闲厩、押左右厢万骑,掌管禁军和御马,很快又被立为皇太子。不久,左右万骑、左右营改为龙武军,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葛福顺为将军押之。而王毛仲专掌太子东宫驼马鹰狗等坊,由于管理得法,深得赏识,“未逾年,已至大将军、阶三品矣”。
李隆基为皇太子后,又面临着与太平公主的尖锐矛盾。公主在诛灭韦党、拥立睿宗时亦立有大功,地位日高,飞扬跋扈,“贵盛无比”。她企图改易太子,培植自己的力量,但失败了,李隆基反而很快由皇太子变为皇帝。于是,太平公主便依靠宰相中自己的党羽,图谋政变,废黜唐玄宗李隆基。事泄后,玄宗立即与心腹商定:先下手为强。其中参预谋划的,就有龙武将军王毛仲。713年,王毛仲率三百余兵马,控制了羽林军,然后搜索公主余党,宰相肖至忠、岑义被杀,窦怀贞自杀,太平公主被赐死于家。控制羽林军是诛灭太平公主最基本的前提。王毛仲功高劳重,被授与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王毛仲得以扶摇直上,位极人臣,不仅仅因为他有文韬武略和很强的管理才能,更主要是因为他的角色、他的才能是玄宗政权成长壮大的有力凭藉。在旧王权向新王权过渡之中,王毛仲竭诚尽力为新王权效命,在新王权地位日益确立之后,王毛仲势力的加强、被新王权的利用是理所当然的。
李隆基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以及太平公主过程中,王毛仲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诛灭太平余党,为玄宗政权的建立搬掉了最大的障碍,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玄宗视为心腹,身置“唐元功臣”之列。之后,“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苑中营田草莱常收,率皆丰溢,玄宗以为能”。每次皇帝设宴论赏,王毛仲“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号国夫人”,玄宗又赐姓李氏,仍为国夫人。毛仲养马有功,玄宗加其开府仪同三司。自玄宗即位后十五年间,共有四人享此头衔,一是玄宗后父王同皎,另两个是名相姚崇、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