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时报中文网简介 《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名称简介,《科学时报》-发展历史

《科学时报》是一份全国性的大型科技类主流媒体,创刊于1959年1月1日。四十多年来,《科学时报》一直背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一千多名院士,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高层次专家学者,是依靠科学家与专家学者创办的高品位报纸。


《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_《科学时报》 -名称简介

前沿时报中文网简介 《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名称简介,《科学时报》-发展历史

《科学时报》以科学的眼光观察、报道、评论每天发生的国内外科学、教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新闻事件。其鲜明特色是科学性、权威性、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科学时报》背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一千多名院士,密切联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是我国唯一依靠科学家与专家学者创办的高品位报纸。《科学时报》以其鲜明的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科学时报_《科学时报》 -发展历史

▲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这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报纸之一。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科学报》创刊后认真履行自己的办报宗旨,在宣传报道内容和版面设计方面向着日臻完善的科技新闻报纸的方向前进。在宣传报道内容方面,它先后发表了许多具有全局影响的重要科技新闻或独家新闻。《科学报》在初创时期的最大成功在于它在没有可借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进行高层次科技新闻报道的方式和道路,初步建立起一种反映和代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专业性的科技新闻报纸的雏型。


《科学时报》
▲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得到较大发展。1963年和1964年,编辑部相继调进十几名有自然科学或新闻背景的大学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
▲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
《科学报》复刊后的第一期(总第352期)便以通栏标题和显著版面报道:中科院举行盛大茶话会隆重纪念建院30周年邓小平副主席殷切希科学事业繁荣昌盛辈出人才李先念、邓颖超、胡耀邦、谷牧、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应邀参加。
▲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
▲《科学报》复刊后不久,便在中国科学院遍布全国的各分院或直属研究所首批聘请兼职记者14人。这些兼职记者大都在分院或所的党政、业务部门任职,既热爱新闻工作,又有较强的文字能力。他们为报纸在组采稿件、反映情况、联系读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他说:“兼职记者最好的条件恰恰是不脱离原来的岗位,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科技工作者、党政干部、职工同志的思想情绪、愿望,这就为办好报纸创造了条件。”其后几乎每一年都召开一次兼职记者会议。
▲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
▲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编辑部人员达到25人,实行编采合一。
▲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当年10月报社在昆明召开第4次记者会议,有5个记者站的记者和兼职记者30余人参加。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问题。此时报社已有专兼职记者40人、通讯员300余人,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具有相当规模的通讯网络。
▲《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
▲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是否上马开展讨论,刊登学部委员侯学煜、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郭方、四川省政协调查组等《三峡工程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重视三峡工程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快上?缓上?关于三峡工程的考察报告》多篇文章,三峡工程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科学决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
▲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已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文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
▲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到1987年底,报社实际在编人员达47人。其中编采人员38人,全社平均年龄35岁。
▲《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科学报》上发表的许多重要科技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转载、转播。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在《科学报》历年组织的读者调查中,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
▲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
▲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这一技术改造任务的完成,保证了《中国科学报》从1990年起实现报纸排版的现代化。
▲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发表文章20多篇,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引起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
▲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从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3年2月10日,《中国科学报?科苑新月》专刊创刊,对开4版红印刷。该专刊所刊登文章具有可读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新闻性。199612月18日停刊。
▲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七百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
▲1993年7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报社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发表讲话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走在改革的前列,要引导社会前进。”
▲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即在鼓励一部分科技人员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下海”)的同时,还要保持一文精干的科技队伍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上山”)。讨论引起科技界普遍关注,一些学部委员也积极发表意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柞麻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新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
▲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
▲1994年12月23日,在《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副院长路甬祥和部分院土、中央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作了重要讲话。他们希望《中国科学报》发展成为国内科技类报纸中的一流报纸,办成亚太华语地区一流水平的报纸。
▲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六十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
▲1996年10月4日,中国科学报社试行新的运行体制创办的第一份周刊――《经济周刊》创刊。这是《中国科学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扩大报道面的一个积极尝试。《经济周刊》谨守“让经济更科学、让科学更经济”的办报宗旨。
▲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月15日,《中国科学报》创办全国第一张大报科普专刊――《科普周刊》,对开4版。1998年1月1日《科普周刊》更名为《大众科学》,对开4版,每周一期。1998年12月29日停刊。
▲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
▲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
▲1998年1月2日,《经济周刊》更名为《产经新闻》,对开12版,每周一期,套红印刷。该周刊与联想集团控股的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合作经营,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也建立了合作关系,一年内该刊主编及亚太区主编多次访华,并与本报有关人员多次举行会谈。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由于经营有方,出刊6个月即开始盈利,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
▲1998年7月3日,《中国科学报?东方报道》创刊,并在上海印刷发行,对开12版,每周一期。1999年3月20日停刊。
▲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
▲1998年10月,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主办《科学时报》、《网络报》、《科技新闻?生活周刊》、《科学新闻》等两报两刊。
▲1998年12月26日、29日,中国科学报工作会议在北京玉渊潭望海楼宾馆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路甫样指出新改版的《科学时报》应在党中央关于新闻宣传工作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力争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科技报纸之一。
▲1999年1月1日,《中国科学报》更名为《科学时报》首刊发行。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以《发挥科学思想库的作用》为题,为《科学时报》首刊致词。
《科学时报》套红印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1~8版分别是要闻版、科技新闻版、经济观察版、综合报道版、社会话题版、科学纵横版、社会科学版、读书生活版。
▲1999年1月10日,《科学时报?今日生活》创刊,这是一份都市类新闻周刊,对开16版,彩色印刷。该周刊在北京报刊零售市场曾经发行达27万份。1999年10月23日,《今日生活》更名为《今周刊》,2000年9月2日停刊。
▲1999年1月15日,《科学新闻》杂志正式出版。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该刊出版题词:“立足科学院,面向科技界。”
《科学新闻》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共同主办的。
▲我国最大的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启动,两院176名院土动手撰写科普书。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学部和科学时报社共同策划、组织两院院士撰写,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跨世纪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新闻发布会,1999年2月10日在京召开。
《院士科普书系》编委会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任编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全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为编委会名誉主任,两院各学部主任、副主任为编委会委员。
▲1999年5月6日,《科学时报》1~3版以3个整版的篇幅刊登原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张劲夫的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将密封三十余年的记忆郑重地公之于世。该文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重视,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在科技界引起很大反响。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表彰颁奖大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社于1999年6月17日迁入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从此报社有了自己的办公楼。
▲1999年8月25日,《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创刊,对开4~8版,彩色印刷。
▲1999年8月31日。江泽民同志为由科学时报社编写的《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题写书名。《请历史记住他们》(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1999年9月13日,《科学时报?读书周刊》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
▲1999年9月14日,《科学时报?农业周刊》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0年7月18日停刊。
▲1999年9月16日,《科学时报?成才导刊》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0年9月17日,《成才导刊》改为《大学周刊》。
▲2000年1月1日,《科学时报》经批准明确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办。
▲2000年1月2日,《科学时报》与美国《侨报》合作,在美创办《中国科学周报》,并正式在纽约出版发行。 《中国科学周报》在北京编辑,通过互联网传版到纽约,在美国随星期天《侨报》出版发行。《中国科学周报》为对开12版,中文繁体彩色印刷。
▲2000年1月29日,《科学时报?工程建设》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0年9月22日停刊。
▲2000年3月5日,《科学时报?科学装备》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1年8月21日停刊。
▲由科学时报社提出创意并发起组织的一项跨世纪科普出版工程――《院士科普书系》首批出版,2000年6月4日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首发式,《院士科普书系》(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二两辑各25册与读者见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院士科普书系》撰写了题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的序言。
▲2000年6月16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正式更名为科学时报社。
▲2000年8月22日,在科学时报杜党委领导下,召开了科学时报社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会委员会。
▲2000年9月9日,《科学时报?新经济周刊》创刊,对开12版,彩色印刷。该周刊曾在上海设点印刷、发行。2001年11月30日停刊。
▲2000年10月9日,《科学时报?创业周刊》创刊,对开8版,彩色印刷。2001年,该周刊曾在深圳设点印刷、发行。
▲2000年11月6日至9日,由科学时报社发起并承办,由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2000中国国际科普论坛”在北京科技会堂举行。周光召、路甬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Leon lederman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在会上做报告。11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部分与会代表。
▲2001年2月16日,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要情》2001年第4期载文《(中国科学周报)在美国发行受好评》。该文说:由科学时报社与美国侨报社共同创办的《中国科学周报》于1999年12月19日试刊,2000年1月2日正式出版,在美国发行。一年多来,该报在报道方式上,坚持“好看、实用”的原则,将我国改革开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就宣传融于海外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受到海外读者欢迎。
▲2001年3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时报社下属《科技新闻》杂志更名为《科学新生活》,刊号为CN11―4682/Z。该刊系以科学指导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工具类服务类杂志,发行稳定在8万份,是首都报刊市场上一份有影响的刊物。
▲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北京市分会和科学时报社承办的“科学家新世纪论坛”,2001年5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数位中外著名科学家路甬祥、arry Kroto(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波诺学家、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国杰、李三立、匡廷云、朱作言、徐晓白、白春礼分别就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信息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专题作精彩演讲。
▲2001年6月14日,召开了共青团科学时报社委员会成立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科学时报社委员会。
▲2001年7月7日至8日,科学时报社2001年度工作会议在山西大同市召开,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王杰、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何岩,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林群、孙儒泳和山西省副省长王昕、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克昌、大同市市委书记靳善忠、市长孙辅智等出席会议。
▲2001年8月28日,《科学时报?中学生科技》创刊,这是面向全国初、高中学生的一份周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2002年9月8日停刊。
▲科学时报社2001年第一届大学工作站会议于9月25日、26日在北京中科院外国专家公寓召开。中科院副院长陈宜瑜、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白玉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分别代表《科学时报》的主办和共办单位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出席会议的有全国23所高校新闻中心、党委宣传部或校刊编辑部的负责人。这次会议实际上是科学时报社大学工作站的成立大会。首批43所大学工作站已经确定。
▲2001年10月12日,《科学时报?创业周刊》出版“深圳高交会”特刊,彩色印刷28个版,在高交会上发行。
▲2002年1月23日,由科学时报社和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组织,566名两院院士投票评出“爱立信杯200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是国际知名企业首次参与评选活动。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对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进行精彩点评,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徐匡迪院士宣读评选结果。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淀佐院士、潘家挣院士,资深院士王大沂,何柞麻院士、丁夏畦院士、林群院士、贺贤土院士、朱清时院士、李国杰院士、吴国雄院土,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何岩、沈保根。
▲2002年5月12~14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药学会、长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科学时报社、长春生物制品所、长春医药生物技术中心承办的“首届中国药学及医药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长春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院士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云德等9位两院院士和来自全国的200多家医药研发与生产单位的代表500人参加了论坛。
▲2002年9月15日,《科学时报?科学周末》创刊,对开4版,每周一期。
▲2002年10月,《科学时报》开辟“知识创新工程在西部”专栏,组织一批记者深入我国西部地区采访报道重大科研课题所取得的成果、中科院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西部大开发中涌现出的优秀科研群体和典型人物。《中国科学周报》、《科学新闻》杂志也参与了报道。
▲2003年1月1日,《科学时报》首次彩色印刷出版,并由日报改为周五刊,周一至周五对开8版,4个版主报,4个版周刊。周一至周五的周刊分别是《创业周刊》、《大学周刊》、《中关村周刊》、《读书周刊》、《科学周末》。
《科学新闻》杂志也由周刊改为半月刊。
▲2003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基建局下文调整中关村南一条乙三号建业大厦使用权,决定该大厦一、三、四、五、六层由科学时报社管理使用,科学时报社为该大厦管理委员会主任单位。
▲科学时报社参与承办的中国科学院网站,名列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前10名。2003年2月28日,在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主办、政府上网工程服务中心承办的优秀政府上网工程网站建设示范单位调查结果发布大会上,中国科学院网站获得了奖牌和证书。
▲2003年3月6日,《科学时报》推出“两院院士评选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部分成果展示特刊”,并向全国人大、政协两会赠送报纸。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对这期“特刊”作了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从2003年4月21日起,《科学时报》每天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非典的报道,并推出了“讲科学战非典”、“特别关注”等大型专题栏目,刊登了《北京遭遇非典考验》、《愿以生死赴国难》、《非典暴露基础与公益性研究投入不足》等一大批高水平作品,采访稿件一百多篇,近40万字。“讲科学战非典”专版集中报道来自各领域专家的观点,钟南山、侯云德、赵销、洪涛、陈可冀等一大批活跃在抗击非典科研攻关一线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有精彩观点通过本报记者的采访传达给公众,在社会上引起热烈
反响,对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3年7月10日,科学时报社2003年度大学工作站会议在长沙湖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50所大学工作站的代表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郭传杰、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何岩、湖南省副省长甘霖、中国科学院院土俞汝勤、中国工程院院土汪旭光、何继善和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办公厅、教育部科技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湖南大学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
▲从2003年8月6日开始,《科学时报》开辟“院士治学格言”专栏,每天刊登4~6位院士亲笔题写的治学格言手迹,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并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2004年1月1日,《科学时报》由周五刊改为周六刊。
▲由科学时报社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联合发起并组织的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活动连续进行了10年。2004年1月12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振邦杯两院院士评洗2003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会上分别对世界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项目进行精彩点评。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夏畦、严陆光,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周国泰,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中国工程院副秘书长白玉良等。
▲ 2004年3月,由科学时报社征集、整理、编辑的《中国院士治学格言手迹》在京出版。
▲ 科学时报社2004年在岗职工约150人,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总人数的85%以上,具有编采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超过编采人员总数的20%。
▲ 2004年,科学时报社充分发挥背靠两院一委的资源优势,加强选题策划和实施,顺利完成了全国两会、两院院士大会、国际国内重大学术会议等重大会议的科技报道工作。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西部之光”、“百人计划”、“科技副职”等系列报道,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受到读者的好评。
▲ 2004年8月,科学时报社顺利完成了行政领导班子的换届工作,12月3日召开了中共科学时报社第三次党员大会进行了党委班子的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了报社党政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围绕报社的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次研讨,并就报社的编采、管理和经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圆满完成了新一轮全员岗位聘任制的相关工作,为2005年报社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至2005年底,科学时报社共有职工129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21人,采编一线人员99人。
▲ 2005年科学时报社根据“科学时报的调整年、内部管理的深化年、广告经营的试点年、时报周刊的过渡年”的整体工作思路,全面推进报社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打造中国第一科学传媒”的奋斗目标。
▲ 2005年5月30日记者王学键采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不能沦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一文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表扬,并得到国内各大媒体的转载,引起很大反响。
▲ 科学时报社主办了第十二届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白春礼副院长和杜祥琬副院长再新闻发布会上,分别对2005年杜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进行了精彩点评,几十家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了该祥评选活动的品牌效应。
▲ 为提高办报水平,体现《科学时报》的特色,报社集中有限的资源和优势力量,在2005年推出了“拳头工程”和“头条工程”。“拳头工程”及开办“聚焦”版,定期围绕一个科技热点话题,用2-4个版面的篇幅进行深度报道和解读;“头条工程”即要重点办好每天的头版头条,加强头条的策划。“聚焦”和“精品头条”已经成为改版后的《科学时报》的新两点。
▲ 中科院的创新研究单位进入“创新跨越、持续发展”的试点第三阶段。自2005年6月9日开始,科学时报社策划组织了“创新的脚步”大型系列报道,对7年来中国科学院的各方面成就展开了全景式报道。

科学时报_《科学时报》 -历届负责人

科学时报社历届主要负责人


《科学时报》
陈晓原1959.1~1962.4 科学报创始人、负责人之一
张正光1959.11962.4 科学报创始人、负责人之一
苏世生1962.5~1967.1 科学报编辑室负责人
罗伟1979.11~1984.12 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科学报主编
朱世和1980~1983 科学报专职副主编
叶笃正1985.1~1988.3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科学报社社长
刘声远1985.1~1988.3 科学报总编辑兼副社长
张杉1985.1~1988.3 科学报副总编辑
王鹤山1985~1989 科学报、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
张云岗1988~1993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社长
郭曰方1988~1993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
王友恭1991~1996.3 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
张玉台1993~1995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
郭传杰1995~1996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社长、总编辑
1997~1998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科学报社社长
1999.1~2000.6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科学时报社社长
李士1996~1997 中国科学报代总编辑
黄安文1996.3~2004.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副总编辑
谢鹏云1996.3~2000.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副总编辑
罗荣兴1997.11~1998.12 中国科学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1999.1~2000.6 科学时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
2000.6.~2003.7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
2003.8~2004.6 科学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
刘洪海1998.10~2000.6 中国科学报社、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
2000.6~ 科学时报总编辑
2004.6~ 科学时报社社长
何岩2000.6~2003.7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
李浩鸣2000.6~2004.5 科学时报副社长、副总编辑
杨建华2004.6~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
李占军2004.6~ 科学时报副总编辑
郑千里2004.6~ 科学时报副总编辑

科学时报_《科学时报》 -详细地址

邮发代号:1-82

国内外公开发行

各地邮局可订阅

定价:全年180元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一条乙3号

邮编:100080

电话:82614582、82614579

传真:82614582、82614609

网址:http://www.sciencetimes.com.cn

传真:8261460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00103/177384.html

更多阅读

纽约时报开通中文网 纽约时报中文网 招聘

本文来自美国参考雾谷飞鸿博客发表于 2012-07-03 Jianan一个星期前,即2012年6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推出中文网。这是继BBC中文网(1999年11月18日)、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金融时报(2006年)等国际重要媒体发行中文网刊之后,又

纽约时报中文网官网 日出东方·太阳雨登陆纽约时报广场

     2012年5月21日至23日,随着日出东方·太阳雨(603366)在沪市A股主板挂牌上市,中国太阳能光热第一股日出东方·太阳雨形象片同期在“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绚丽开播。2012年5月21日至23日,随着日出东方·太阳雨(603

声明:《前沿时报中文网简介 《科学时报》 《科学时报》-名称简介,《科学时报》-发展历史》为网友蝴蝶少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