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儿理论面面观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面面观

面子理论_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


Brown和Levim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面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介绍到西方的。之后美国学者ErvingG0肠瑚(1967)在此概念的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人际关系,为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Brown和Levinson(1987)对“面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race―Say.ingTheory)。Scoilon,R和S.W.Scoilon(1995)将面子理论进一步深化,指出面子具有矛盾性特征(Paradox0fe)。biao(1994)对Brown和Ievins0n面子理论的普遍性提出质疑,他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着重对中西文化中不同言语行为所蕴含的“面子”差异进行探讨与比较。

面子理论_面子理论 -“面子”面面观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m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otin.son,1987:61)。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矗I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矗Ice)。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Ievins0n,1987:62)Brown&Levim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IhreateningActs,FI)(Brown&Lrl80n,1987:24),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劝告、威胁、警告;(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评或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等。在此基础上,Scoilon和Scollon指出: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Paradox0fe)(Scollon&Scolon,1995:36),其中包括两个子概念:“参与”(involvement)和“独立”(independence)。在交际中,一方面,说话者必须要关注对方,或向对方给予关注;另一方面,说话者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对对方的独立需求也表示尊重。面子的矛盾性就表现在:如果给予对方过多的关注或参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性;但是,当说话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时,可能会侵犯对方的权利和独立,同时又会降低对对方的关注。

(二)汉文化中的“面子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Mao,1994)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h∞,1994:457)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第二,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这种情面面子广义上与Brown和I_evinson的积极面子要求相同。

面子理论_面子理论 -中西文化中的“面子”差异

(一)历史渊源


虽然Brown和Ievinson认为其包括面子理论在内的礼貌理论具有普遍性,但礼貌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性。(何兆雄,2000:239)西方文化源于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文化,后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这使得西方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带有民主自由的烙印。在神权之上、蔑视人权的中世纪之后,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刚刚冲破封建主义的桎梏,新兴的资产阶级中就涌现出大批人文主义者,他们将人性和人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来,这种人文主义思想逐步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了一种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西方“面子”理论中的“消极面子”(negativef~ce)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形成的。中华文化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天人合一”和“仁爱”。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个人被看作社会和整个人类的一分子,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品质。因此,中国文化具有高度重视社会整体、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悠久历史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的这种“仁爱”思想与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紧密相连。在这种等级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竖式的,它强调个人要严格按照自己在等级体系中的位置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最大程度上服从于自己所在的社团或社会,以期达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面子”则与西方的“面子”不尽相同。

(二)“面子”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强调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I_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_evinson,1987:61)。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I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例如,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下面,笔者透过具体的言语行为,来探讨一下中西文化中“面子”的差异性。

(三)英汉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


1.称谓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中西方在称谓方式上有所不同。在西方,称呼语的使用有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addressform)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addressform)。这两种类型的称呼语在使用时受到“权势”和“平等”(Powerandsolidity)等社会因素的影响(Brown&Gilman,1972)。当说话双方社会权势对等时,双方选择相同的称呼语,如:头衔+姓氏;而在双方地位不对等时,一方使用正式的称呼语时,另一方则会选择非正式的称呼方式,例如直呼其名。此外,亲密程度和性别也会成为影响称呼方式的因素。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受社会结构及血缘、宗族等社会关系的影响,称呼语的使用表现出一种权势趋向。人们常在姓或名的前或后加某些词缀,如老李、小王、小明,等等,以便充分照顾到对方的积极面子,体现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此外,另一种称呼现象更为独特。人们习惯用表示血亲关系的名词去称呼非亲属,如邻里、好友,将比自己年长的非亲属称为“爷爷”、“奶奶”,将比自己年幼的非亲属称为“哥哥”、“姐姐”。这正是汉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而该现象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是令人吃惊而难以接受的。
2.道歉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中西方道歉言语行为的不同也折射出“面子”概念的差异。首先,就道歉频率而言,英美国家的人对道歉的使用远远高于中国人(贾玉新,1997:374)。特别是针对咳嗽这样的日常小事,中国人很少会因为咳嗽向对方道歉,而英美国家的人会立即向对方道歉:“I’msorry.”其次,语境也直接影响到道歉行为的文化差异。美国学者Hall(19r76)曾提出强语境文化(high―contextculture)和弱语境文化(1ow―contextculture)的概念。强语境文化中的模式是统一、同一,其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人们主张和谐,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矛盾和冲突。中国文化就是强语境文化中的一种。一旦发生矛盾,人们马上采取“直接道歉策略”(mocutionaryforceindicatingdevices)(Blum―Kulka&Olshtain,1984)来维护双方的面子,避免矛盾升级。例如:“真对不起”,“请原谅”等等。弱语境文化的模式是分散、差异,其价值取向是个人主义。它强调个人意见和差异,适当程度的冲突被看作是积极的行为。其典型代表是美国文化。人们为维护个人面子,可以争吵或争斗。他们多采用“减轻责任策略”(stl-at~ofminimizing)(Trosborg,19g7)来维护自己的积极面子。例如:“Ididn’tnllP_,allit.”“It'WOn’thappenagai..”再次,社会和人际关系也会导致中美道歉策略的差异。黄永红(2001)的研究显示:在汉文化背景下,当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权势有差异时,上级对下级的道歉频率低,道歉形式多为非正式;而下级对上级的道歉频率高,多采用直接道歉策略,且带有自责口吻。当说话者与听话者的社会权势和社会距离无差异时,冒犯者的道歉频率增高。与之相比,绝大多数美国人则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如果冒犯程度高,则会采取直接道歉策略,且态度中肯。反之,则使用减轻责任策略,从而明示自己在对别人的冒犯中应负的责任。
3.请求言语行为中的“面子”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以英语为例,人们在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通常用直接性言语中带“please”的祈使句形式(例如:“Bringme812finecofee,please.”)或间接性言语中询问听话人能力或将来做某事的可能性的疑问句形式(例如:“Couldyouanswerthetelephone,please?”)来表示其礼貌性。这与西方“个人”取向和追求人际间的“平等”、“一致”有关。人们在向他人提出要求时,尽量做到委婉,不给对方“强加”的感觉,以保证彼此间的消极面子不受伤害。相比而言,在汉语中人们多采用间接性或暗示性请求策略来实现其请求行为。在具体运用时,其请求话语通常包含在较长的解释中,即请求者在请求前尽量为其建立一个请求的情景框架,来证明其请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以照顾双方特别是自己的积极面子。例如:“真不好意思,我原本不想麻烦您的,但是这与英语请求语中“直奔主题”的句式有着显著不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面子”是一种礼貌现象,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冲突的因素,从而加深交际双方间的理解,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面子理论_面子理论 -面子定义探新

酷儿理论面面观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面面观

面子定义探新的基本思路:
面子定义探新旨在探求面子的内涵与实质。解读与分析面子的既有定义,发掘、继承、借鉴其中的合理思想,无疑是面子定义探新的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面子现象与面子行为入手,由表及里,发掘影响面子现象与面子行为的要素,进而通过调查或实验获取数据并予以统计分析,以确定面子的内核是探求面子的内涵与实质的基本思路。沿着这一思路,笔者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访问访谈、语义分析等方法,对面子现象进行了要素归纳,对面子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获得了一些可喜的发现:面子通常源于对自我价值的主观变更,尤其是自我价值的降低或丧失;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与个体的熟识程度、在场的他人对个体的重要程度、个体行为与角色期望的相符程度、个体拥有的资源可供他人利用的程度等同面子息息相关。在此基础上,加之借鉴“面子”既有定义的合理思想,笔者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面子定义。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与相应体验。换言之,面子是由确认自我价值的诉求与回应的冲突诱发的自我价值的内在感受与体验。
“面子”的内涵:
面子是个体藉由行为或社会性资源展现其自我价值,寻求他人的确认且受到意外的认同时,凸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与相应体验。这一界定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面子实质上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自我价值的认同诉求与回应的冲突即评价冲突是面子的直接诱因,个体在交往中表现“相符行为”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社会性资源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1.自我价值是面子的内核。
2.社会性资源是“面子”的象征。
3.评价冲突是面子的直接诱因。
4.在场的他人在个体人际网络的位置是影响面子的重要因素。
5.交往中的相符行为和社会性资源的他人使用是赢得面子的基本途径。
“面子”的外延:
在世俗社会中,“面子”与尊重、身份、地位、权力、声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相互等同。根据笔者提出的“面子”定义,“面子”与身份、地位、权力、声望的区别与联系已昭然若揭,恕不再赘述。尊重包含自尊与他尊,面子与尊重的关系极为微妙,在日常生活中甚至
经常混为一体。
1.面子与自尊面子是由确认自我价值的诉求与回应的冲突诱发的自我价值的内在感受与体验,其实质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关注。自尊源于确认自我价值的基本需要,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表现为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信。可见,面子是对自我价值认同的寻求,必须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自尊是自我价值的自我确信,无需他人的评价,二者存在显著的差别。同时,面子与自尊都以自我价值为内核,是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发生时间看,自尊先于面子而存在,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信是个体关注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的基础。关于面子与自尊的关系,乐国安先生认为:面子首先是个体的自我拥有、自尊的表现,然后再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以实现。笔者以为,与其说面子是自尊的表现,倒不如说面子是自尊受到威胁的表现。事实上,真正自尊的人即对自我价值高度确信的人,是不太在意他人的评价或较少出现自我价值评价冲突的,因而面子感不强。可见,面子是自尊遭遇威胁的体现,“爱面子”是对自我价值危机感的防卫与补偿。
2.面子与他尊
他尊是个体对他人是否尊敬与重视自己及其程度的判断,蕴藏着他人对个体价值的判断与认同,面子是个体对他人是否认同自我价值及其程度的觉察与判断,二者都以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为轴心,并凸显为相同的情绪体验,相互交融,联系密切。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常将面子与他尊混为一体。尽管面子与他尊都是基于自我在他人心中的价值与地位而产生的,但面子与他尊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产生的诱因不同。面子是由个体的行为诱发的,而他尊是由他人的行为诱发的。在互动中,当个体出现某一行为后,如果他人没有任何相应的行为,个体不会出现他人是否尊重的判断与相应感受,却可能因对他人评价的想象,凸显面子感受与体验。其次,关注的重心不同。他尊是他人对自己的尊敬与重视,在中国世俗社会中,尊重更偏重于尊敬。尊敬偏重于关注个体的品德与人格,赢得尊重主要依赖于个体的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面子”偏重于关注能力或资源的“可利用性”,赢得面子主要依赖于相符行为与社会性资源。再次,发生情境不同。“面子”的凸显须有他人在场,尊重无须他人在场,可由间接获悉的评价信息诱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100103/177012.html

更多阅读

夏天儿童吃什么蔬菜好? 秋天儿童吃什么蔬菜

  夏天儿童吃什么蔬菜好?夏季气温高,儿童身体丢失的水分比其他季节要多,因此必须给儿童及时补充水分。说到水,家长们往往会想到市场上销售的“纯净水”、“太空水”以及孩子爱喝的酷儿、鲜橙多等汽水饮料,殊不料,这些含有碳酸、磷酸等

上海骄傲节推介2015年电影节–ShPFF2015 戛纳电影节

上海骄傲节有幸于 11 月 15 日举办新一届上海骄傲电影节。上海骄傲电影节(ShPFF)是一个能让来自中国甚至是全世界的电影新人展示自己才华的全新平台。我们邀请电影人们递交于我们各种讲述中国LGBT人群的故事的影片,不管是真实经历、

福柯:同性恋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作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福柯说,我对知识的全部追求都是为了追到漂亮男人。但尽管有数不清的人将福柯与酷儿文化联系起来,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同性恋解放运动,也从没有研究过同性恋成因一类的问题。当然并非出于惧怕压力或拒绝承担

声明:《酷儿理论面面观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理论-“面子”面面观》为网友花與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