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_孔孟论学习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之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 知者, 知者不如乐知者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孔孟论学习_孔孟论学习 -《孔孟论学》
一、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语录体散文,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回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此处所列选的十三则,兼顾了苏教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关联,使人们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思想修养上得到启发。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这十三则语录言简意赅,道理深刻,富有哲理,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语言凝练,其中有许多成为传送的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