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刚,1937年出生,祖籍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在广州读小学至四年级,1947年全家迁往台湾;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74年任波士顿学院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首届主席为杨振宁),曾与吴健雄、袁家骝同获海外杰出华人奖;中国中科院聘请的首批10名顶级科学家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化学系终身教授、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
潘毓刚_潘毓刚 -个人简介
潘毓刚
潘毓刚,1937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祖父潘祥初是有名华侨富商,与爱国保台志士丘逢甲是亲家。父亲潘枢润在上世纪40年代初曾任梅州市梅县区南口安仁中学校长。母亲梁在庄是晚清驻日、德、比三国外交官梁诗五(黄遵宪之太舅)之女,曾留学日本。因家学渊源的关系,她对子女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不要依赖祖业,要通过自我奋斗,闯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其子女自幼就很勤奋,潘毓刚五兄弟中有四人(毓良、毓彦、毓刚、毓绪)获得留美博士学位。潘毓刚的童年(读小学四年级前)是在故乡梅州度过的,小学时成绩就经常名列前茅,一次在梅县区竞试还考了个头名。
潘毓刚从小狂傲。1947年举家迁到台湾。他因不满传统教育,从初中二三年级开始,就用很多时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研究。在校成绩虽然平平,却在报刊发表了不少智力游戏或数学测验的短文,16岁读高一时便出版了科普读物《你的身体如何工作》一书。他的大学生涯更是在“旷课”中度过的,躲在家里写书、写文章,在科学专业期刊发表过不少科学论文,还为各报刊写过许多介绍科学新知、科学哲学及科学新动向等方面的文章,成绩在班里都排不上号。
大学一年级,潘毓刚与友人陈哲铭合译了当时世界最通行的一本大学教科书《普通化学》(第三版)并正式出版。后来这本书被台湾许多大专院校指定为大学普通化学教本。大学三年级时出版了被作为大学参考书的《酸和碱》。大学里被他写信批驳过的著名教授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毕业时,潘毓刚收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Heisenberg教授收他做研究生的邀请函。潘毓刚却不给面子,因为去那里要自己打工赚钱,他不干。转眼间他便成功申请到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
1961年潘毓刚到美国,先后进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州大学研究院攻读,1966年获得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67年任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助理教授,两年后升为副教授,1973年成为波士顿学院终身教授。他是台湾大学同届毕业生中最快拿到化学博士、最早当上化学教授的(比台湾科学院院长李远哲还早一年),他仅用六年时间便由助理教授升任终身教授,创了波士顿学院化学系晋升正教授最快的纪录。波士顿学院在美国三千多所大学排名第39位。除在美国任教,他还兼任德国著名的史图佳大学和马克司甫朗克研究院客座教授,由于他在量子化学等方面有卓越的贡献,1978年获联邦德国高级科学家特别奖。1994年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获此殊荣者只有他与著名的物理学家袁家骝和吴健雄共三人。吴健雄是美国物理学会首位女会长,袁家骝则在高能物理和粒子探测系统研究领域有突出成就。当时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专程赴会祝贺,李大使是颁奖人之一,他在大会致辞中赞扬三位科学家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和为中美科技、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称他们是海外华人的杰出代表。
潘毓刚_潘毓刚 -留美生活
1994年5月,潘毓刚在波士顿(左一)与袁家骝(右二)吴健雄(右三)夫妇合影。
中国留美学生刚到美国时,往往面临住房困难。每当此时,潘毓刚先生及夫人王淑江女士总是把他们先留住在自己家中免费提供食宿。潘太太还抽空帮助学生找合适的住房。一些学生要在潘先生家暂住一两个月才能搬出。搬出后的留学生,也常来潘先生家里作客,潘先生及其太太则热情款待,亲自动手为学生们做中国美食。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潘教授家里总是学子如云,宾朋满座。近年来,在潘毓刚教授家里获得暂住和其他帮助的中国留学生或学者已逾千人之多。
一次,有位中国留学生来到波士顿学院求学,刚入院不到两个月,就被开除出校,理由不明不白。他十分痛苦,潘教授全力帮助。不到两个月,这位留学生就被另一所大学录取,并得到了求学必需的经济资助。还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中国留学生,在波士顿学院读书期间,因失恋引起严重的精神病,潘教授夫妇亲自送他到医院找医生,代他支付了昂贵的医药费,并且从生活上照料他,直到他因病重不能继续读书而回国为止。
潘毓刚先生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77年在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倡导与推动下,成立了全美华人协会。华协在促进中美建立正常的邦交关系,争取在美华人的地位和权益,促进中美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个华人组织在美国有14个分会。杨振宁博士担任了华协总会的第一任主席。潘毓刚先生曾是全美华人协会波士顿分会的发起人之一,并担任了该分会的副会长。他还连续6年担任了华协总会的总干事、第一副会长等职。之后,又于1986年起连续两届担任了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长达4年之久。潘先生说“华侨华人要团结,在受人欺侮的时候得有人出面帮助他们去斗争。”一次,一位华侨老人举家移民到唐人街,由于语言障碍,同当地警察发生误会,被打成重伤,可是警方却想方设法找来伪证,反诬老人有罪,并欲判刑。全美华人协会知道后,立即与其他华人社团联合起来,为同胞伸张正义,最后迫使警方不得不宣布老侨胞无罪,给老侨胞应有的赔偿。
潘毓刚_潘毓刚 -学术活动
1984年,潘毓刚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前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
潘毓刚曾到世界30多个国家参加学术会议或做学术交流。他的名字还载入了《美国科学家名人录》、《世界教育家名人录》。但他认为:“我虽身居美国,但一直以身上流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为荣。”他念念不忘故土家园的养育之恩,总想把自已的才智贡献给祖国。其实,从1977年起,定居美国的潘毓刚每年都要回国义务讲学,现在已是国内30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1986年,他应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的邀请,接受了暨南大学名誉教授一职。但此后只在暨大做过一次学术报告。“我感觉没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2001年我在波士顿学院化学系带完最后一名博士生,就宣布不再带学生了,我要回中国授课。”他给暨大写了封信表达自己前来任教的想法。暨南大学表示热烈欢迎,当即就和他联系,促成了此行。
来暨大教本科生,潘毓刚坦承自己受了扬振宁先生的启发:“杨振宁先生发起了高级教授教本科生的教学方式,他在北边,我就来南边。”这位世界量子化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主动放下在波士顿学院教了几十年的研究生教材,而改教本科生。他还将学校发给他的工资全部捐给贫困生。上过潘教授课的暨大学生都知道,他上课从不看教材。他喜欢用粉笔做板书,一堂课下来,已写了满满十多黑板。因为是全英文授课,每讲一段,总不忘问一声“anyquestion?”学生们说,潘教授在课堂上有套“怪规矩”: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板上写错一个字,就给该学生加一分。
潘毓刚_潘毓刚 -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得主是“狼狗”
69岁时,潘毓刚把妻儿全留在美国,独自一人来到暨大支教,“我就是想回来好好教书。”这个不是理由的理由被他重复了好多遍。别人隐于野,隐于市,隐于朝,潘毓刚则隐于学。他是真想实实在在埋头做隐者:在暨大,他的饮食起居都自己打理。除了教书,平时只散散步、备备课,偶尔看看新闻,生活简单得跟一个普通60岁老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小就狂傲的潘毓刚说起科教,便有些慷慨激昂:“我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在暨大演讲时,他说:“特别关注什么时候能拿诺贝尔奖其实很无聊,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除了自己研究的学科,对别的几乎一无所知,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训练有素的狼狗’,因此对这样的权威千万不能盲从。”“我告诉你们这些,是想对中国人说,不要太过崇拜权威,不要太过崇拜诺贝尔奖,并不是每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都是世界级的科学家。”
潘毓刚还说,“可能大家会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就随大家去想了。”在谈到科学精神时,潘毓刚说:“中国人总是过分地敬老尊贤,以为权威什么都明白,其实这样最容易阻碍社会的发展,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此外,“不能随大众、不诉诸悲情也是科学精神、态度的重要方面。真理不能依靠投票得到,不能少数服从多数,也不能靠哭哭啼啼得来,追求真理的人一定要做强者。”
潘毓刚还敢于批评僵化功利的中国学术科研机制:“科研资金不足,师资良莠不齐,重成果教育。”“波士顿学院的行政人员是为教授服务的,这里则是来管教授的。”“很多教授在申请科研经费上浪费时间,这里批那里批,最后还未必能成功。这样哪能安心搞研究。”
潘毓刚在暨大很受本科生的欢迎。“上课有意思,从来不点名。”一个学生这样评价他。他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国家一培养出来就被别人用了一辈子,趁现在还有能力的时候回来做一点贡献,没什么别的期望。我回来就是想做个榜样,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特别关注什么时候能拿诺贝尔奖其实很无聊,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除了自己研究的学科,对别的几乎一无所知,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训练有素的狼狗’,因此对这样的权威千万不能盲从。”
潘毓刚_潘毓刚 -与李敖
“为什么我欣赏李敖呢,因为我和他一样,宁愿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潘毓刚如是说。
在台湾念完大学都要当兵,潘毓刚大学毕业时,家里有人做官,教官就找他说:“加入国民党,就不用上前线啦。”潘毓刚想都没想就跑去金门做了排长,并在那里认识了李敖。说起李敖,潘毓刚用“英雄惜英雄”来形容两人的关系。对于那个“为了真理可以六亲不认”的李敖,潘毓刚真心佩服。“后来李敖进了黑牢,我去了美国,如果我也去黑牢,估计不能活着出来。”他说与李敖彼此是真正相知的。潘毓刚曾以一篇文章的篇名《教皇信上帝吗》作书名,并请台湾文坛鬼才李敖作序(潘毓刚亦曾为李敖《预备军官日记》一书作序)。李敖在序言中盛赞潘毓刚在自然科学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对其在社会科学上的才华亦评价极高。
正是因为相知,潘毓刚给李敖写信,反对李敖捐钱立胡适像的做法:“你为什么也那么俗气,要为死人立铜像?!把钱拿出来设立胡适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的奖学金,恐怕意义更大……”潘毓刚有点“愤愤”地说,“李敖还没给我回信,你们报纸呼吁一下,别让他做这种蠢事”。
潘毓刚_潘毓刚 -相关评价
他的活力可比杨振宁,风范直追李敖,面对陈丹青式的困境,作为海归学者的他敢于批评僵化功利的中国学术科研机制,他在国内义务授课,大受学生欢迎。他就是“大隐隐于学”的世界量子化学泰斗――潘毓刚。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有来生,我第一愿意再为李敖,第二也愿为李敖,第三还是愿为李敖,第四却愿为潘毓刚。”翻看潘毓刚的经历,这位世界著名的量子化学家,曾先后被中国32所高校和科研单位聘为名誉教授,连续4年担任全美华人协会总会主席职务,曾荣获全美华人杰出成就奖。但说实话,潘毓刚所专研的领域和李敖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仅仅是专业领域的成就,怎能被一生都狂放不羁的李敖如此看重?
潘毓刚_潘毓刚 -人物速写
举止:头发灰白,个子不高、步伐矫健;普通话流利,稍带南方口音
课堂上:讲台上既没课本,也没讲稿。喜欢用粉笔做板书。每讲一段,问声“anyquestion?”
如果有人挑出他在黑板上写错一个字,就给该学生加一分。
语录:“杨振宁先生发起了高级教授教本科的教学方式,他在北边,我就来南边”
“为什么我欣赏李敖呢,因为我和他一样,宁愿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
“你(李敖)为什么也那么俗气,要为死人立铜像?!把钱拿出来设立胡适帮助贫困学生求学的奖学金,恐怕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