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 东亚-概述,东亚-字面东亚与习指东亚

东亚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地形地势为西高东低。有典型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渔业资源丰富,多天然良港,利于渔业和对外经济的发展。水力资源丰富。东亚大陆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沿海和内陆经济差异大,沿海是水稻、茶叶、蚕丝主要产区,工业较发达,西部畜牧业发达。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东亚_东亚 -概述

位置

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侧,经纬度位置:经纬度定位:4°N~53°N73°E~150°E。从地理上看,东亚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


东亚
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球大陆面积的9%。地形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第一级为青藏高原,第二级为系列盆地和高原,第三级为低平原、丘陵和一些海岛。
东亚地形图

地势


东亚大陆的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多山,且多火山、地震。夏秋季节常受台风侵袭。 东部临海,海岸线曲折,多岛屿和半岛;地形:多平原、丘陵。西部远离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这种东西地形的差异导致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多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有长江、黄河、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资源丰富,以有色金属为最多。东亚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日本人口总量也位于前十位。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沿海和内陆经济差异大,沿海是水稻、茶叶、蚕丝主要产区,工业较发达,西部畜牧业发达。


东亚

东亚_东亚 -字面东亚与习指东亚

区别人们用语里的两种语义:一种是字面含义,东包括正东、东北、东南,因此字面东亚包括正东的中国及东北亚各国及东南亚各国,这就是所谓的“大东亚”;一是当代习惯上的常规用法,只包括正东的中国及东北亚各国,比较而言,是小东亚,即东亚的较小范围。
语词含义在于使用,了解两种语义的存在,才知道了解语义要了解使用的语境。

东亚_东亚 -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东部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具体表现为东南半部为季风区,属温带阔叶林气候和亚热带森林气候;西北部属大陆性温带草原、沙漠气候;西南部属山地高原气候。5-10月东部沿海受台风影响。

东亚_东亚 -物产丰富

矿物资源以煤、铁、石油、铜、锑、钨、钼、金、菱镁矿、石墨等最丰富。
东亚还是稻、薯蓣、糜子、荞麦、大豆、苎麻、茶、油桐、漆树、柑橘、桂圆、荔枝、人参等栽培植物的原产地。所产稻谷占世界稻谷总产量40%以上,茶叶占世界总产量25%以上,大豆占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蚕丝等的产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东亚_东亚 -东亚国家简介

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

1、朝鲜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领土面积为122762平方公里。位于亚洲东部朝鲜半岛北端,北部主要与中国相接,东北端与俄罗斯有陆地边界,南部隔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与韩国接壤。朝鲜东面为日本海(包括东朝鲜湾),西南面为黄海(包括西朝鲜湾)。朝鲜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约占国土面积80%,朝鲜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年平均气温8~12℃,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1200毫米。


朝鲜半岛


矿产资源丰富, 已探明矿产300多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00多种。石墨、菱镁矿的储量居世界前列,铁矿石及铝、锌、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和煤炭、石灰石、云母、石棉等非金属矿物储量丰富。其中,位于咸镜北道中朝边境地区的茂山铁矿已探明储量50多亿吨。水力和森林资源也较丰富。工业以采矿、电力、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为主。农业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产量各占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主要港口有清津、南浦、元山、兴南等。主要出口钢铁、有色金属、人参、纺织品和水产品等,进口产品主要有石油、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纺织产品等。主要贸易对象为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东南亚国家等。
朝鲜农业不发达,粮食不能保证自给自足。同时工业基础由于”先军政治“的原因 ,主要集中于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方面,轻工业落后。 其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制度。

2、韩国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部。朝鲜半岛地处亚洲大陆的东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长1100公里。韩国的总面积为99600平方公里。韩国的领海与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汇。朝鲜半岛北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东部濒临韩国东海,与邻国日本隔海相望。除与大陆相连的半岛之外,韩国还拥有3200个大小岛屿。其中最负盛名的属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济州岛半岛海岸线全长约1.7万公里(包括岛屿海岸线),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山地面积约占70%,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降水量约1300~1500毫米。冬季平均气温为0℃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
2007年韩国GDP突破10000亿美元,人均GDP突破20000美元,世界第11大经济体。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长为主的经济政策。70年代之后正式走上发展经济的轨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
到80年代,韩国一改贫穷与落后的面貌,呈现出繁荣和富裕的景象,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并于1988年举办了汉城奥运会。如今,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更是享誉世界,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韩国曾是个传统的农业国,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业在韩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地位日见低下。韩国是农产品主要进口国家,进口量趋于增长,但其农业市场对外国的参与极为敏感,是个对外开放程度较小的经济部门。 韩国耕地面积为195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平原、丘陵地区,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2%,韩国矿产资源较少,已发现的矿物有280多种,有经济价值的50多种,有开采利用价值的矿物有铁、无烟煤、铅、锌,钨等,但储藏量不大,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主要工业原料均依赖进口,工业主要部门有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浦项钢铁厂是世界第二大钢铁联合企业?2002年汽车产量320万辆,居世界第6位?造船订单标准货船吨数759万吨,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电子工业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半导体集成电路发展迅速。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韩国风景优美,有许多文化和历史遗产,旅游业较发达,主要旅游点有首尔景福宫、德寿宫、昌庆宫、昌德宫、国立博物馆、国立国乐院、世宗文化会馆、湖岩美术馆、南山塔、国立现代美术馆、江华岛、民俗村、板门店,庆州、济州岛、雪岳山等? 韩国发行新版1万韩元和1千韩元纸币,韩国跻身产油国行列。 号称“亚洲四小龙”。

3、蒙古

蒙古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南、东、西与中国接壤,北与俄罗斯相邻。,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170多万人。地广人稀。
蒙古位于蒙古高原的北半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500米,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短而热,冬长而寒冷。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降水稀少。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和北部的一些山地有森林,东南部为戈壁,(粗砂和砾石)。全境草原广阔,畜牧业是蒙古的经济命脉,主要畜种为羊、马、骆驼等。工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北部色楞格河一带有麦田,是主要的耕作区。


蒙古


首都乌兰巴托,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毛纺、皮革等工业较发达,有铁路通中、俄两国。

4、中国


东亚

政权概念上的“中国”由华夏族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缔造者为汉族。
承认汉族在中国的主体性与所谓的“大汉族主义”并不一样。因为汉族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其前身建立了中国,创造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不争的客观事实。
根据对现代人以及各个时期的古代人类遗骨的DNA验证推算,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对汉族的血统贡献约占70%。汉族有大约有20%的古代百越-三苗民族的血统,而百越-三苗人与华夏族族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同源共祖。汉族人有不到10%的游牧/渔猎民族血统,主要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人。另外汉族人还有极少量的突厥,蒙古,通古斯血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东的内蒙古、新疆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内,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中国地形

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中国的旱涝灾害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北方以旱灾居多,南方则旱涝灾害均有发生。 在夏秋季节,中国东南沿海常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侵袭。台风(热带风暴发展到特别强烈时称为台风)以6―9月最为频繁。在中国的秋冬季节,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冷空气特别强烈时,气温骤降,出现寒潮。寒潮可造成低温、大风、沙暴、霜冻等灾害。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8年末中国大陆人口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人口发展已经结束了高增长的历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5、日本

日本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00平方千米。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居民大多是大和族。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日本为单一民族国家,国内大城市主要有东京、大阪和神户等。日本的通用语言为日语,居民多信奉神道和佛教。
首都东京,人口807万,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日本的地形


海岸线漫长曲折,多港湾,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占全国面积近80%。全国最高海拔为富士山,3776米。河流多短小,水量充沛。信浓川长367千米,利根川流域面积16840平方千米。多小而深的火口湖和泻湖,琵琶湖面积最大。属温和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8-10月常遭台风袭击。矿种多,储量小。森林占总面积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为世界经济大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工业体系完整,工业结构为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实行机械化商品性生产,产品主要为稻米、小麦。渔业发达,捕鱼量位世界前茅。海运、航空、铁路、公路均极发达,铁路长47000千米,公路长117千米。 重要城市有:横滨:人口277万。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海港。 大阪:人口250万。阪神工业区核心。 名古屋:人口209万。毛纺织和陶瓷工业发达。 京都:人口146万。日本故都和著名文化、游览和手工业中心。
重要节日:国庆日12月23日。建国纪念日(纪元节,日本纪元的开始)2月11日。樱花节3-4月。
货币:日元。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9小时;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
国花:樱花。
国鸟:绿雉。
国名释义:日出之国。
誉称:樱花之国(樱花有300多个品种)、火山地震之邦(有200多座火山,活火山占1/4)
民俗:传统服装为和服。
日本的国名含义为“日出之国”,又有“樱花之国”(有300多个樱花品种)、“火山地震之邦”(全境有2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占1/3)的称号。境内山地崎岖、河谷交错,山地面积占80%,全国森林覆盖率达66%。地热和渔业资源丰富。日本矿藏资源极为匮乏,绝大部分工业原料和燃料都依赖进口,但它却是世界经济大国,其工业和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很高。此外,它的渔业也很发达,鱼获量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地区从1945年二次大战之后的威权统治,到二十世纪末逐渐转为开放民主,因历史因素被忽略的在地文化亦日趋受到重视。然而至今在政治上仍潜藏国家认同的问题,政党对立日趋尖锐激化。
与中国大陆关系:双方发展关系军事对抗(1980年以前)→三不政策→开放交流
以农业发展工业、进口替代、加工出口、产业结构转型。代工生产;尤其以电脑零组件在全球供应网络当中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另外基于地缘与文化同根同源,跨海峡双边的经贸往来亦相当频繁。

东亚_东亚 -民族历史

本区人种以蒙古利亚种为主,集中在沿海及河谷平原。民族分布大致可分为属汉藏语系的汉族和藏族,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满族,以及语系有争议的朝鲜族、大和民族等。
自距今约二千年前的上古时代以来,由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的华夏文明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即为本区最主要的权威。在中华帝国比较强盛的时期,与周边各游牧或定居民族经常透过建立朝贡关系,互通有无;有时则以武力加以驱逐。中华帝国的领域在前3世纪至前1世纪间往南方及西东亚景色北方大幅扩张,间接或直接造成南洋和中亚地区的民族大迁徙;然后在3、13-14世纪、17等世纪时,遭到北方的游牧民族大举侵入,甚至遭到征服。然而由于华夏文明根深蒂固且华夏民族人口众多,这些曾经侵入或征服中华帝国的民族――例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后来都因程度不同地采用华夏的典章制度,而被完全或部分融入华夏民族当中。这些民族交流及融合的历史,虽然许多时候充满残酷的杀戮,但最终的结果是扩张了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丰富了华夏文明的内涵。
此外,东亚其他许多定居的农耕民族,如朝鲜族、越族、大和民族等,自古即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使用汉字是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最为显著的共同点,因此这些民族活动的领域也被称为汉字文化圈。
发源于今日日本本州中部地区的大和民族,在约5世纪时,于今日的近畿一带建立起一强大的王国;大和朝廷一面仿效华夏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一面以武力征服岛内其他的民族,逐渐发展成统治日本诸岛的帝国。
发源于今日中国台湾中部地区的大肚王国为16世纪中期中国台湾原住民巴布拉族与巴布萨族、巴则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准王国”。

东亚_东亚 -国际关系

华夏与大和两个帝国的影响力在朝鲜半岛交会,在前现代史上曾几度于此兵戎相见。然而大体而言,直到十五世纪海外拓殖及贸易兴盛起来以前,两国的历史轨迹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请参阅白村江之战、文永・弘安之役、倭寇、文禄・庆长之役或壬辰卫国战争〕
十六世纪起,自欧洲渡海东来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势力开始直接与东亚文明交流;海上贸易网络的建立,以及西洋作物和热兵器的输入,相当程度影响了中、日两国的食物供应能力和战争型态,间接对两国尔后的历史轨迹造成虽不明显、实极重大的影响。例如,海上贸易和“铁炮”(火枪)的引进及运用,相当大程度影响了十六世纪日本内部地区势力的消长,相当大程度地左右了日本战国时代群豪争霸的结果。又例如番薯等新作物的种植虽缓和了华夏民族领域可耕地开发饱和的问题,却因食物供给的改变造成中国人口自十八世纪起暴增的结果;尔后,过多的人口成为中国至今难以摆脱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远东(TheFarEast)”贸易的需求,提供了欧洲势力在美、非、亚洲各地大力发展殖民主义的诱因;影响所及,给其晚近资本主义及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到了十九世纪,前述发展的长期影响,已经造成了欧洲与东亚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程度的巨大差距。受到新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英国、法国、美国等强大军事优势的压迫,此时东亚的三个传统“王国”――清帝国、江户幕府和朝鲜王朝――均被迫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国际政治及贸易体系,并步入资本主义体系的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新阶段。

东亚 东亚-概述,东亚-字面东亚与习指东亚

东亚_东亚 -国族建构

受到欧洲民族国家概念的冲击,以及同时代意大利、德意志建国成功的刺激,十九世纪后半业以后的中、日、韩三国政治史,可是说就是一部在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形塑各自国族的“建国史”。
日本的尊王攘夷思潮、倒幕运动,以及朝向建立中央集权的内战和地方制度变革,首先带来其建国的成功;经过“明治维新”的长期改革,原本属于封建体系的日本,在十九世纪末转型成一个德国式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的国家。在亟欲仿效西方帝国主义的心态,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的推波助澜下,日本积极将其势力伸入朝鲜半岛,终于引发甲午战争;战争的结果,决定性地改变了交战双方,以及朝鲜和此前作为清国领土的中国台湾的历史轨迹(请参阅中国台湾日治时代)。东亚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逐渐步上军国主义之途,是其本身政治体制及国际战略形势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日清、日俄与一战等战争接连获胜的“激励”下,日本海内外少壮军人逾发骄纵,而贵族或文人政府均无力加以约束,终于酿成中日战争升高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等惨祸,使日本及相关邻国均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战后的日本政体被依照美国理念加以改造,变成一个实施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及实质内阁制的国家。
朝鲜在19世纪后半叶国际局势的左右下,首先脱离对中国的宗主关系,又被日本强行纳入势力范围,终于在二十世纪初遭到兼并。然而在好不容易独立、却又立刻失去自己国家的重大刺激下,大韩民国人民经历日该国三十多年的殖民统治,反而更加坚定了必须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族意识;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同盟国列强的共识下恢复了韩国的主权。然而,在美苏冷战背景下于1950年爆发的韩战,造成朝鲜半岛政权的分裂:在苏中共援助下控制半岛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长期实施不适合其国力的、较为纯粹的共产主义、计划经济;在美英等国支援下控制半岛南方的大韩民国则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上几度经历军方干政的困扰,终于在1990年代达成民主化。南北双方长期实行不同政、经、社会制度的结果,实质上在朝鲜半岛上创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在各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形下,韩朝的未来统一,势必在现实面遭遇重大的挑战。
中国最初的现代化努力,在19世纪末期清帝国的统治阶层和传统官僚结合的强大保守势力制肘,以及的人口问题的拖累下,未能获得显著的成功。1911年爆发的革命,终结了这个由非华夏民族所建立的传统帝国的统治;换言之,这个革命具有民族主义及追求现代化的双重意义。然而,革命之后的中国,随着中央集权权威的崩溃,不久即陷入混乱的局面,无法有效推展任何现代化转型所需的政、经、社会改革,且无力排拒诸多外国势力的干扰。在此状况下,重建对内的权威和对外的主权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建国历程中最关键的课题。
国民革命军在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的胜利,在重建中央权威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接着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对日抗战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与西欧列强建立平等关系的契机。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以及经过从1950年代中期延续到1970年代中期的众多全国性群众运动的政治动员,终于在客观上达成了建立一个“中国国族”的历史目标。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参与1950年代的朝鲜战争,以及它在1970年代以后扮演美苏两强之间关键法码的战略转变,均在客观上导致了中国全球战略地位提升的结果。
最后,中国国共内战的结果,在1950年代冷战态势升高的背景下,形成由中国国民党所领导的政权在中国台湾重建其治权的事实。沿用中华民国的国名和中西合璧的近现代资产阶级宪政体制,以及在美援的支持下,国民政府在台湾建立了一个实施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现代性结合的国家资本主义的一党专政体制;经济自197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政治上则在19东亚风光90
年代达成民主化。此一时期,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权与在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之间的关系,从较早军事、意识型态的冲突,到晚近政治疏离、经济合作的
态势,错综复杂(请参阅中国台湾问题);另外,台湾内部也有脱离中国独立建国的声音,以及若干试图发展中国台湾国族的政治意识(请参阅中国台湾独立运
动)。
综上所述,现代东亚区域内的三大族――中国、日本、韩国――都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饱经磨难,才终于形成今日的几个国家。尽管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出发,中国和韩国都是尚未完成统一的国家;然而在实际的国际政经关系中,本区域内的各个国家或政权,分别以不同的模式陆续开展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现代化转型,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大体上均获得成功。

东亚_东亚 -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政治因素,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几近断绝;在与美苏关系均不良好的时期,由于取得先进技术的管道受限,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相当缓慢。然而,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外来技术和资金投资的刺激和带动下,经济发展日益活络,生产技术东亚也得以加速进步。这段时期投入中国大陆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大韩民国、台湾、香港(包含来自各地的转投资)等地;随着外资的涌入及产业的兴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其它东部沿海一带等经济开放区域以及内陆部分城市迅速发展成高度资本化、工业化的地区。
19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中国产业以生产出口导向的制品为主,至2010年时中国大陆的总体国内生产毛额已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此外,日益蓬勃的营建业和国内市场,也使得中国大陆成为世界原物料、能源等的主要进口国。2001年被接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大陆经贸发展与世界主流体系更为紧密结合的趋势。
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在军事武器、能源、工业器械、日用品等方面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共六国组成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CooperationOrganization),以及中俄合作构筑东北亚天然气管线的动作,可以看出中国大陆在正面迎接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际,亦相当重视经营区域性的战略伙伴以及能源安全布局。
在英国统治时期,香港发展成一个世界商业、金融活动汇集的国际要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顺势成为中国大陆迎接外来投资,以及原物料产品转运的最主要窗口;随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整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被带动而发展成中国大陆另外一个产业高度开发的地区。香港当前的经济活动以航运、物流、金融、旅游和服务业为主,并开始致力于高科技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另一个较早国际化的城市澳门,经济亦属发达之列,经济以旅游和服务业为主。
由于上述各国在现代化转型中取得成功,本区域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重要性正日益提升。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取得战略
和经贸大国的地位,日本在经贸和科技方面占有领先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也都在世界经贸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此外,上述几个经济体间的分工合作和
贸易整合,更在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日趋紧密。依此趋势,二十一世纪的东亚,有成为世界一个新经贸核心的潜力。
然而在广泛采取经贸合作的同时,区域内几个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政治歧见,以及潜在的战略竞争意识。除了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的政治问题以外,日本和中、韩两国因为二战的历史而形成的民族情绪摩擦,也是影响区域政治稳定的一个因素。另外,即使冷战已经结束,美国和俄罗斯作为战略大国,在本区域的国际事务中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力;此一层关系更是将区域事务与全球战略局势整个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网络。

东亚_东亚 -经济

就传统经济而言,因东亚大陆人口相对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本区劳力密集的农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配合亚热带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平地种植水稻、养殖蚕丝,丘陵种植茶叶等均为重要营生。北方的温带气候区则较多种植麦、黍、高粱等作物。
朝鲜半岛。
由于耕地不足,海产自古即为大和民族主要的食物来源;日本渔业至今仍相当发达。
十九世纪下半叶,台湾出产的樟脑曾是世界主要的供应源;后来茶叶、砂糖陆续成为重要的出口品。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整体经济转型,中国台湾农业逐渐往精致方向发展,香蕉、莲雾、芭乐等品项出口成绩不俗,赢得“水果王国”的称号。
本区西部内陆地区气候干燥,农业较不发达,人口相对稀少;不过在内外蒙古辽阔的草原地带,畜牧业、畜产品加工相当兴盛。长期以来,中国若干西北边城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等国之间的边境贸易,也十分发达;双方互易有无,延续中古以来“丝路”贸易的传统。

东亚_东亚 -日本

二战结束后,日本首先靠供应韩战前线的军需品重建其经济。1960年代以后,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得以累积大量的资本。1970年代以后,日本资本、技术密集的精密制造业已十分发达,外销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类产品席卷全球市场,一度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同类产业。随着经济快速成长,东京―横滨、大阪―神户等商业中心一一发展成为高度资本化的大都会区。
这段时期日本制造业在技术改进和产品外销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日本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雄厚经济基础。虽然经历美日贸易摩擦、泡沫经济破灭等打击,导致199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停滞,今日的日本仍为世界领先的经济体,国内生产毛额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当前日本的产业以服务业、航运、金融、高科技研发等为主。
日本的战略两难:后冷战时期的美日安全保障同盟与日中政治摩擦。

东亚_东亚 -蒙古

蒙古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基础,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属于不发达地区,生产力较为落后。

东亚_东亚 -共同体

定义

是在欧洲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省所做的欧洲共同体(及欧盟)和同样地、在东亚所构想的共同体。这是地理邻近的东亚各国希望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东亚共同体”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石,通过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货币联盟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织、相互联结而成一体的关系状态,并由此进一步发展为安全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

概要

大多数的赞成者均主张,应先朝向东亚地区共同的经济圈作为目标.但也有说是从议会制民主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汉字文化等共同的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90103/174837.html

更多阅读

维基百科:大东亚共荣圈

大东亚共荣圈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2012年3月7日)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可供查证。请协助添加来自可靠来源的引用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被提出异议而移除。大东亚共荣圈,为大日本帝国

声明:《东亚 东亚-概述,东亚-字面东亚与习指东亚》为网友我信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