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由来简介 筝 筝-简介,筝-名称由来

筝,又称古筝、秦筝,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筝名曲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蕉窗夜雨》等。

筝_筝 -简介

乐器解释

筝,又称古筝、秦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亮,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文字解释筝筝

注音:zhēng

部首:竹部

释义:一种以手指弹拨发声的传统弦乐器:古筝。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筝_筝 -名称由来

筝史称秦筝。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筝_筝 -历史记录

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可以说筝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

筝_筝 -外形特征

风筝的由来简介 筝 筝-简介,筝-名称由来

筝现代筝体呈扁长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为中空共鸣体。里面胶有音梁,表面呈拱形,底部开有两三个出音孔。筝的首尾部嵌有岳山,又称前梁和后梁。筝面置弦。设有上扁下圆锥形弦轴。前梁至弦柱(又称雁足)间为有效弦长。弦距均等。每弦由人字形、金字塔形、古泉(刀币)形或葫芦塔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有的柱上部有一细孔,琴弦穿孔而过,以防散落。框板用红木、紫檀、花梨木制作,外部多镶嵌雕刻凸条花纹。面、底板采用梧桐木制,以木纹顺直、沙眼大的沙桐为佳,如带有活疤节的发音更为脆亮。面板决定筝的音色和音量。筝柱之材,古代多用木、竹、驼骨或象牙,最多为紫檀、花梨制木柱。
筝是一种多弦多柱的弹拨乐器。它的外形近似于长箱形,中间稍微突起,底板呈平面或近似于平面。筝的头部有缓缓而落的筝脚。在木制箱体的面板上张设筝弦。在每条弦下面安置码子,码子可以左右移动,用来调整音高和音质。
筝的品种不一,构造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的是一种二十一弦筝的构造。
筝主要由面板,底板、边板、筝头、筝尾、岳山、码子、琴钉、出音孔和筝弦等部位组成。筝的优劣取决于各部分材料质地及制作工艺的高低。
筝的共鸣体由面板、底板和两个筝边组成。在共鸣体内有音桥,呈拱形,它除了共鸣效果的需要外,还起着支撑的作用。共鸣体的质量和结构对筝的音响影响很大。
「面板」用放置多年、木质干而松的梧桐木来制作,以木纹顺直、沙眼大的沙桐为佳,如带有活疤节的发音更为脆亮。面板决定筝的音色和音量。也有人试用白松制作。蒙族筝的面板用杨木制成。
「底板」用梧桐木制作或者用其它的硬质木料制作。
「筝边」也称边板,即筝的侧帮。筝有两个筝边,靠近身体的一侧称为内筝边,另一侧称为外筝边。筝边一般用紫檀、花梨木制成,也有用水曲柳、红木或其他杂木制成。还有试用枫木制作。
「筝头」用紫檀、花梨木或其他较坚实的木料制成。筝头的作用是固定琴弦,由穿弦孔来固定(也有的筝的筝头是固定琴钉的)。在筝头的侧面有一个出音孔,出音孔上有一个音窗,供出音之用。筝头因与共鸣体相通,这样就扩大了共鸣的范围(也有的筝,筝头与共鸣体是不相通的)。
筝「筝尾」它主要用于安装琴钉。此处在造型上也起着与筝头对称平衡的作用。
「岳山」也称木梁或山口。用紫檀、花梨木或其他木料制成。在筝上有两个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头连接处,叫作前岳山;一个在面板与筝尾连接处,叫作后岳山。岳山随面板的前后圆弧而自然成弯弧形,与面板基本上成九十度角。后岳山也有用S形的(缩短了高中音区的码处弦长。岳山起着载弦的作用,也起着某些传递声音的作用。岳山与码子高度的比例关系到音准以及音色,定调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用恰当的比例才能使筝的发音有良好的效果。在前岳山上端镶有一条骨片或铜丝,以使发音悦耳。
「码子」也称柱,或称雁柱。它是筝弦和面板的传振支柱。一般用紫檀、花梨木制作,也有用红木、牛骨、塑料、象牙制成的,以木的效果为佳。在桅木上还镶有一个小骨片,在骨片上刻槽,以稳固筝弦。每个码子支撑着一根弦,共有二十一个码子。在演奏时,弦的振动由码子传递到面扳,再通过共鸣体而发出音乐的效果。码子可左右移动,以调整音高。码子有时也稍作前后移动,以适当调整音质。
「琴钉」也称肖子。它用于上弦,调整弦的松紧,控制音的高低。筝的琴钉也有用钢琴肖钉代替的,或用硬质木料制成弦轴上弦的。
「出音孔」筝有三个出音孔(也有两个出音孔的),在筝头侧面有一个,底板上有两个(一个在底板的中部,一个在底板接近筝尾处)。出音也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关系到音色、音量。
「弦」目前常用筝共有二十一根弦,靠近演奏者的第一弦是筝的最低音,第二十一弦上的按音所升高的小三度音是筝的最高音。在用弦上,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将铜丝弦、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以及其他种弦加以适当的配置。由于用途、风格和习惯的不同,在配置方法上也有不同。有以钢丝弦为主,适当配置金属缠弦或尼龙缠弦的;也有以尼龙缠弦为主,适当配置钢丝弦的;也有全部用尼龙缠弦或丝弦的。钢丝弦音色明亮,缠弦音色浑厚。
说明:在制弦专业上,把钢丝弦称为裸弦(裸弦是与缠弦相对而言的),把有外包缠皮的弦称为缠弦。缠弦的弦蕊,一般采用钢丝弦做蕊。

筝_筝 -旋律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史称秦筝。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每条弦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流派。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崖山哀》、《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筝_筝 -发展过程


筝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筝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_筝 -定弦与音域

1、筝的音域
在筝上,不加按音的空弦音,称为散音。二十一弦筝的散音音域有四个八度。如果加上在最高散音上按音所发出的小三度,则实际音域为四个八度零小三度。
十八弦筝的散音音域有三个八零度纯四度。如果加上在最高散音上按音所发出的小三度,则实际音域为三个八度零小六度。
十六弦筝的散音音域有三个八度。如果加上在最高散音上按音所发出的小三度,实际音域为三个八零小三度。

2、筝的定弦(D调)
二十一弦筝的定弦,一般把第一弦(最低音)定作D,其他各弦按五声音阶的顺序依次向上排列定弦,第二十一弦一般定作a""。具体说来就是:第一弦定作D,第一弦就是D调的“1”音,定弦时五声音阶的排列顺序必然是“12356”,于是第二弦则为“2”。

筝_筝 -品种

筝是一种中国传统弹弦乐器,和古琴、瑟相似,但是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90103/174248.html

更多阅读

感恩节的由来简介 感恩节的由来

感恩节的由来 古诗文网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是美国人定下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每当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来时总是倍感亲切。感恩节thanksgiving 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

冬至的由来 冬至的由来简介

   冬至的由来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

元旦的由来简介 元旦的由来

 元旦的由来    元旦一词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而“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

声明:《风筝的由来简介 筝 筝-简介,筝-名称由来》为网友搁浅的海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