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礼,汉族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六礼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随着社会的进步,这六礼已被新式婚俗所取代,其中部分程序一直沿用至今。
六礼_六礼 -概述
纳采
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名目见于《礼记・昏义》,具体内容记载于《仪礼・士昏礼》。“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
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礼记・士昏礼》有明确记载。以后各代大多遵循周礼,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北宋官宦贵族,婚礼沿袭六礼。但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纳征)。明代官宦贵族仍备“六礼”,庶人减礼,《明史・志第三十一》庶人婚礼:“朱子《家礼》无问名,纳吉,止纳采,纳币,请期。洪武元年定制用之。”清代官制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多了女家“铺房”一礼。《清史稿・志第六十四》:“凡品官论婚,先使媒妁通书,乃诹zōu吉纳采。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陈衾qīn,茵褥,器用具。”届日,“婿承父命亲迎。”在民间,“六礼”名称均有演变,各地风俗不尽相同,然大抵取“六礼”之意。另外,六礼也是古代中原汉族社会生活风俗的总称。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士相见礼。
六礼_六礼 -历史沿革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婚嫁六礼 纳彩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刘歆制婚仪。汉朝以后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无亲迎礼。而从东汉至东晋更是因社会动荡,顾不得六礼,仅行拜时(拜公婆)之礼,连合卺仪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复行亲迎礼,帝室成婚也照六礼行事。宋代官宦贵族仍依六礼,汉族民间则嫌六礼繁琐,仅行四礼,省去问名和请期,分别归于纳采和纳征。《朱子家礼》连纳吉也省去,仅取三礼,三礼也成为明代的定制。清代仅重纳采、亲迎二礼,中间加女家铺房一礼。清代《通礼》载,汉官七品以上才实行议婚、纳采、纳币、请期、亲迎五礼。清末后,六礼演变纷繁,也就逐渐衰落了。
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婚姻程序,虽几经变迁,但基本上没有脱离六礼的范围,在唐律、明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这种婚姻程序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传统文化。
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一套新式婚俗,即文明结婚。“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新人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婚礼仪式力求简化(由证婚人宣读礼堂所备证书,各方代表代表颂词,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或奏乐等),拜天地、闹洞房等封建迷信习俗也被逐一剔除。
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婚姻,于是对完成婚姻关系的过程就逐渐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就是我们常说的“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六礼_六礼 -古籍记载
六礼是汉族传统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诗经・大雅・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旧说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于渭滨。后世以“文定”作为订婚的代称。《礼记・昏义》谈到亲迎后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