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部分内容,缇萦救父-故事出处

缇萦是西汉王朝(公元前206至公元8年)时代的人。她住在山东。她的毅力和勇气,不但使父亲含冤得直,免受肉刑,而且也使汉文帝深受感动。因而废除这种残酷的肉刑。缇萦是淳于意五个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淳于意从前当过官,后来弃官行医,救死扶伤,深受民间尊敬。人们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找他求医。淳于意精于医术,替人医病,差不多治一个好一个。

缇萦救父_缇萦救父 -部分内容

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部分内容,缇萦救父-故事出处

缇萦救父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经常给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缇萦救父_缇萦救父 -故事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原文
文帝四年中⑴,人上书言淳于意受赂,以刑罪当传⑵,西之⑶长安⑷。意有五女,随而泣。意怒,骂曰:“生子不生男,缓急⑸无可使者!”于是少女缇萦⑹伤父之言,乃随父西。上书曰:“妾父为吏,齐⑺中称其廉平⑻,今坐法⑼当刑⑽,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⑾不可复续⑿,虽欲改过自新,其路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⒀为官婢⑧,以赎父刑罪。”上闻而悯其意⒁,此岁即除肉刑法⒂。
译文
汉文帝的四年中,有人上书告发淳于意。按照刑法应当专车押送他向西到长安。淳于意有5个女儿,跟着(囚车)在哭。淳于意生气,骂道:“生女儿不生男孩,危急时没有人能帮忙。”这时小女儿缇萦因父亲的话而悲伤,就跟父亲向西行,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地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复生感到悲痛,而受过刑的人不能再长出新的肢体,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改过自新。”皇上听到后为她的意愿感到悲伤,这年就去除了肉刑法。
注解
⑴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
⑵传:驿站的车马,此指用专车押送。
⑶之:往,到。
⑷长安:汉朝国都,今陕西西安市。
⑸缓急:紧急。
⑹少女缇萦:最小的女儿缇萦。
⑺齐:古地名,今山东省
⑻廉平:廉洁公平。
⑼坐法:因为触犯法律。
⑽当刑:判处肉刑。当,判决,判处。
⑾刑者:此指遭受砍手足刑罚的人。
⑿续:连接,接续。
⒀入身:古时刑律可把罪人收入官府为奴,此指这种惩罚。入,没收。官婢:官府中的女仆。古有规定,若子女愿做奴婢,可赎父罪。
⒁悯:悲悯。
⒂此岁中亦除肉刑法:这段时间有误,据《史记・孝文本纪》,文帝废除肉刑当在文帝十三年,所以前文所说文帝四年与此矛盾,当作文帝十三年。
注①索隐名意,为齐太仓令,故谓之仓公也。
注②索隐缇音啼。邹氏音体,非。
注③正义晋书刑法志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犯黥者阜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屦,大辟之罪,殊刑之极,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于市,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80103/173702.html

更多阅读

刘胡兰故事的疑点 刘胡兰的故事简介

刘胡兰的故事多疑点刘胡兰的故事多疑点刘胡兰的故事曾经流传了很久,中国人不知道刘胡兰的可能很少。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分配回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任村妇救会秘

建设节约型社会(勤俭节约的故事、名句和格言) 勤俭节约名句

历史上“竹头、木屑和焦尾琴”的故事  东晋时期,大将陶侃督造战船,工地上撒满了竹头、木屑。陶侃见状,传令将这些不为人注目的废品收藏起来。当时,许多人不解个中奥秘。入冬之后,大雪纷飞,冰封大地,路滑难行,陶侃让部下将木屑撒在路面上,使

关汉卿装疯卖傻的故事 关汉卿的公案剧

关 汉 卿 装 疯 卖 傻 的 故事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斋叟,祖籍大都(今北京),解洲(今山西运城)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他的剧目有62种,但现存仅有13种,其代表作为《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拜月

起篓子——捉鱼的故事 小企鹅和妈妈捉鱼故事

渔歌子: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张志和一、前言何谓“起篓子”?我得说明一下:此乃武汉人常说的一个土语,意为大丰收,运气好,赢了一笔或赚了不少。外地人莫名其妙,武汉人妇孺皆知。本文即是讲

声明:《缇萦救父的故事 缇萦救父 缇萦救父-部分内容,缇萦救父-故事出处》为网友用命博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