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布局的由来 畅春园 畅春园-由来,畅春园-总体布局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清代,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

畅春园_畅春园 -由来

圣杯布局的由来 畅春园 畅春园-由来,畅春园-总体布局

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北京大学西。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明朝灭亡后,园址荒废。

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园林山水总体设计由宫廷画师叶洮负责,聘请江南园匠张然叠山理水,同时整修万泉河水系,将河水引入园中。为防止水患,还在园西面修建了西堤(今颐和园东堤)。明清易代,京城西郊一带,明朝修建的园林尽为清朝的皇亲贵族及王公大臣们所有。清朝前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逐渐发展。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和二十八年(1689)两次南巡,十分喜爱江南山水之美,便想把江南风景移至京城。当他看到清华园遗址一带地势平阔,景色秀美,“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和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便降旨命吴人叶陶,在清华园基址上建造第一座皇家“御园”,作为“避喧听政”之所。康熙二十九年(1690),全园建筑告竣,正式命名为“畅春园”,寓意“四时皆春”,“八风来朝”、“六气通达”。畅春园的规模虽然比清华园略有缩小,但园中的殿堂楼阁金碧辉煌,更有皇家气象。

畅春园_畅春园 -总体布局


畅春园想象复原图

至于畅春园的确切面貌,因为迄今尚未见其盛时的全图,所以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知其大端。据《日下旧闻考》所载,畅春园坐北朝南,园区南部为议政和居住用的宫殿部分,北部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部分。由此可见,畅春园当为京城西郊第一座兼有宫廷和游乐双重功能的离宫型园林。从横向来说,畅春园主体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三路建筑各成体系,但又彼此相连。据一位曾目睹过畅春园的官吏说:畅春园“垣高不及丈,苑内绿色低迷,红英烂漫。土阜平坨,不尚奇峰怪石也。轩楹雅素,不事藻绘雕工也。”从中可以看出畅春园虽为皇家园林,但整体上仍然具有自然雅淡的特色。畅春园还设有总管大臣、郎中以及总领等官职,用以对畅春园进行管理。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过畅春园总管。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据后人的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大肆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和畅春园与圆明园。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圣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在圆明园成为清帝主要活动场所之后,因畅春园位于圆明圆的南边,故也称其为“前苑”。

畅春园_畅春园 -现状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大资源中学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畅春园_畅春园 -建筑

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畅春园_畅春园 -景观


畅春园想象复原图

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此后雍正、乾隆等皇帝居住于圆明园,畅春园凝春堂一带改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德皇太后(孝圣宪皇后,乾隆帝生母)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

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畅春园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将其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废址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至民国时期,畅春园遗址已成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目前畅春园遗址范围内分布有北京大学二附中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畅春园_畅春园 -地位影响

在与北京大学校园有关的几座古园林中,畅春园是最晚与北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以它的历史和地位而言,却傲视群园。谈历史,追溯源流,畅春园的前身清华园最晚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比勺园还要早;论地位,畅春园是康熙皇帝为自己在京西修建的第一座大型“御园”,而其它几座都是皇亲的“赐园”,等级规格明显低好多;说影响,畅春园在当时和后来的影响也是其它几座园林所无法比及的。康熙修成畅春园以后,此后的雍正和乾隆便以此为基础营建圆明园和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至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园建成,便形成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和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等庞大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区。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举世无双的庞大宫廷园林。

畅春园_畅春园 -历史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皇帝很喜欢这座园子,为此还专门写有《御制畅春园记》一文。由于这里“酌泉水而甘”,实在是养颐的胜地。所以除了要举行重大庆典外,康熙皇帝就经常在畅春园内听政,据后人的详细统计,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驻跸畅春园,至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病逝于园内寝宫,凡三十六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三十六年间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3800余天,年均驻园7次107天。最短者为29天,最长者为202天。可见畅春园在康熙朝的重要性。

为了听政之便,康熙皇帝便把附近的园林都先后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康熙四十八年在畅春园的北边,修建了“镂云开月”景区,并赏赐给皇四子胤祯居住。胤祯即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即位以后,便在此基础上大肆扩建,遂形成圆明园四十景区,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乾隆时又在圆明园西边修建了清漪园。至此,清代在北京西郊所建的皇家园林区“三山五园”就基本形成。它们是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和畅春园与圆明园。由于畅春园建造得最早,又为圣祖玄烨皇帝所建,所以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三山五园”之首。在圆明园成为清帝主要活动场所之后,因畅春园位于圆明圆的南边,故也称其为“前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80103/173680.html

更多阅读

双飞翼布局 圣杯布局和双飞翼布局

双飞翼布局是淘宝UED由国外圣杯布局优化而来的经典三栏布局解决方案,具有中栏html结构靠前且宽度自适应,侧栏宽度固定,且允许任何一栏为最高高度等优点。实现原理是先将中栏放好,然后让紧随其后的左右两栏利用margin负值强行挤到合适的

声明:《圣杯布局的由来 畅春园 畅春园-由来,畅春园-总体布局》为网友天南地北双飞客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