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概述 丧葬 丧葬-概述,丧葬-过程

人生三件大事:婚、生、死。对这三件大事人们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待“死”。人非木石,是有细腻感情的动物,周围的人死了,必然触动复杂的情感,要为他安葬和悼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即使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存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会同意把他家死亡的亲人当作腐烂动物来处理。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服务,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教育,每个人都应当想到,他也将有这样的一天。为死者举行葬礼,是为死者送行,向他的遗体表示尊敬,也是面对死亡的人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时间,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

丧葬_丧葬 -概述


丧葬

人生三件大事:婚、生、死。对这三件大事人们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待“死”。人非木石,是有细腻感情的动物,周围的人死了,必然触动复杂的情感,要为他安葬和悼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即使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存在,什么也不相信,也不会同意把他家死亡的亲人当作腐烂动物来处理。
为死者举行葬礼,是对逝世者的告别和最后一次服务,也是对活着的人一次教育,每个人都应当想到,他也将有这样的一天。为死者举行葬礼,是为死者送行,向他的遗体表示尊敬,也是面对死亡的人联想自己的生命价值,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宝贵时间,提高生命的生存质量。
中国的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载在《仪礼》、《礼记》等书中。后经历代大儒根据社会的变迁加以因革损益,著于《司马氏书仪》和《朱子家礼》等书中,为后世士大夫所遵奉,并渗透到民间丧葬习俗中,至今影响犹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即使具体的形式或内容稍有变通,而丧礼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精神却一脉相承.水泊梁山一带的丧葬习俗多循古礼,子女们不论生活条件如何,对待老人丧礼上都不惜金钱,认为是为老人最后一次尽孝,礼仪繁琐而庄重。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丧葬_丧葬 -过程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概述 丧葬 丧葬-概述,丧葬-过程

丧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丧葬_丧葬 -侗族丧葬


侗族丧葬

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无论男女去世,只要年入成人,都要向舅家报丧。同时还要在家里或手持香纸到河边、井旁焚化,过去有的还投掷铜钱或铜板于水中,而后汲水回家,为死者沐尸。男的削发,即使长发结辫,或是当今的短发光头,也不例外,有的还用纸或布将之包好,待入棺时,放在死者的右肩旁边殉葬;女的则卸梳挽髻,无特殊处理。两者都着普通装束,衣被大都是自纺自织的家机布,个别富裕者才用丝绸缎子,且以奇数为度,服色外层青里层白。年达成人,牙齿齐全,须打落门牙一颗,部位不定,留在口中。死者口含碎银,有的还含以几粒白米和几片茶叶。严忌铜铁器物随葬,那怕是一针一扣也不许随身附体。有备制棺习俗,但有的也临时制作。以独木合棺为佳,忌用铁钉铁箍扣合,一般都不加髹漆。大都在家里入棺停柩,个别地方才停柩于鼓楼中,或以棺安于墓穴,抬死尸到墓地入棺。期间,同族晚辈包白戴孝,忌晕吃素,但在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许多地方,孝子孝孙均可吃鱼。有的老人年及六旬,便贮备“腌鱼”以待,等到去世,用来招待亲友。至于北部侗乡,由于受汉文化影响,其葬俗、礼仪,多与附近汉族相类。当今侗区,普通实行土葬,讲究“风水龙脉”,择吉日吉时,入殓、出殡、入土。少数村寨,诸如从江县的往洞、占里,过去盛行停柩待葬。死者入棺以后,移至郊外,陈在木架上面,用杉皮或草帘盖好。据说,待与死者同庚同辈的人死尽,或寨内某老人死逢吉日,现各自择地葬。对于横死暴死者,无论男女,均须火化,再入棺入土,或入棺以后,置于荒野,停放三年五载,另择期焚尸、捡骨,重新入殓,择地安埋。

丧葬_丧葬 -汉族丧葬


汉族丧葬

按传统习俗,汉族实行木棺土葬,聚坟头。具体到水泊梁山一带,客观地说丧仪并不相同,但大致程序差不多,这里只介绍主要程序。
(一)小殓
小殓即替死人穿好衣服,俗称“穿寿衣”。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是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生命垂危之际,应先将其移到灵床上,头外脚里,如上有老人尚在则头里脚外,在亲友的守护下度过弥留时刻,这叫“送终”。灵床在这一带称“临末床”,一般用现成的较小木床,床上铺一条棉被即可。灵床通常设置在死者居住的正堂明间中央,如上有老人尚在,则灵床位置要偏一些。

“正寝”宿称“倒头”,也就是病人刚刚咽了气,倒了头。在即将倒头的前几分钟,亲近的人要把寿衣(这一带叫“送老衣”)穿好,避免赤身裸体到另一个世界。口衔铜钱,谓之“紧口钱”,用线挂在耳朵上;头枕布缝的中间有凹陷的枕头,谓之“鸡鸣枕”;下铺缎褥上盖绸被,左手拿一手帕,内包冥钱,据说是去阴间买通上下之用,右手拿鞭,据说是过“奈何桥”时打狗之用;面盖“蒙脸纸”。在灵床前放一矮方桌,上放长明灯及倒头饭碗。相传阴间漆黑一团,寸步难行,长明灯是为死者照路的,直到发丧时才能灭;倒头饭是由小米煮成半熟盛在碗里,上盖一圆饼,饼由孝子每人咬一口,并在饼上抹上锅灰,然后盖在半熟的米饭上,还要用一双红筷子通过饼直插碗内。据说,这是老人倒头,儿女们已顾不上饭的生熟,也顾不上是否吃饱,匆匆将饭放下去照顾老人,并把这最后一顿告别饭永远放在老人身边,以示孝心。死者倒头后,立即烧倒头纸,全家举哀。儿媳随即手持纸钱,去门外焚化,并焚烧预先扎好的“倒头轿”。
死者全家举哀实际上就等于给村里四邻报信,这是报丧的开始。邻里听到哭声便纷纷前来吊唁、议事,本族晚辈则急忙赶来灵前举哀。举哀完毕,便在灵床左右铺上麦秸,男左女右守灵在侧,阖族长辈与孝子邻居便开始商议发丧事宜。孝子要给操办丧事的人一个个跪拜磕头。老人亡故后要向有关亲友故旧报丧,重要的还要呈报丧帖。死者的至亲要由孝子亲自去报,路遇外姓亲朋、世家,当即叩头报丧,被叩报者如果是晚辈,则须还礼,但路遇同姓,不管辈数长免均不叩头。死者如系女性,孝子必须在倒头后先到外祖家步行报丧。此时孝子来不及做孝衣,只戴顶孝帽,腰上系一根孝带。到了家门不能进门,需等人出来,当面禀报治丧事宜,多大规模、什么规格,听外祖父或舅父的意见,在门外听候答复。得到允许才能返回照办。
同时,丧家要在门外悬白色岁头纸(主要作用是为前来吊唁者引路。按亡者年龄每岁一张,悬挂方位男左女右)、安排孝服和扎灵棚。值得一提的是,灵棚有内、外之分,内灵棚在灵床左右,陪灵的孝子男左女右。外灵棚在院子里,与内灵棚隔一竹帘,帘外设供桌,桌上放灵位(牌位)摆祭物,供桌两旁站立司仪,吊唁者在桌前行拜礼吊唁。
(三)大殓
大殓也叫成殓,就是将尸体移至棺材内。时间上没有定准,要视吉日、天气寒热而定。若是热天,倒头的当日就要大殓,若是冬天,也可三天大殓。但不论何时大殓,都必须死者至亲如娘家人、闺女家等遗体告别后才能进行。
大殓时要先撤去竹帘和供桌,把灵床移到右边,把棺材请到原灵床处,孝子把蒙脸纸揭去,正孝子捧头(女死者也有娘家人捧头的),男女家人抬褥子,将死者放到棺内。一应殉葬物品也同时放进去。
放好尸体后,由正孝子为死者净面。用碗盛上清水,正孝子手拿棉球蘸清水擦洗死者的脸,家人用土坯或棉花把死者周围填实,再用镜子来回在棺内照几次,然后把碗和镜子摔碎。接着盖棺。家人、亲友举哀。
不过棺材合盖有讲究:成殓后棺盖只能虚掩而不煞销钉,以备因故没能按时到来参加成殓的亲人来到时观看遗容,这叫“留口”;煞口时应将棺体两侧各用销钉煞死,死者为男性,销钉为左二右一,若是女性,则左一右二,另外还有一枚桃形寿钉,按男左女右销在棺侧,寿钉上系有红绸一条,煞扣时此钉只准楔一斧头,这一斧头在楔前孝子要高喊:“请爹(娘)躲扣!”这是孝子认为老人灵魂有知而做的尽心体贴,生怕因煞扣而受到惊扰。其余三枚销钉都是砸到底的。

(四)家祭
家祭是丧葬礼仪中的重要一环,一般安排在和出丧同一天出殡前。家祭前先由孝子抱公鸡赴莹地破坟,由挖坑人挖墓坑。是日,接到报丧的亲朋都备祭礼而来,所送祭礼包括祭席、挽帐、挽联、折仪(代替祭物的货币)等等不一。吊客来后要先在门外路棚报告、登记,然后听从安排接供。

1、接供:
吊客在离丧家大门还有一段距离时停下,报鼓三声,孝子弯腰由两名帮丧人随左右挽扶,在鼓乐声中来到吊客面前叩头谢礼,然后退几步叩一个头,接着引供进入灵棚。

2、吊纸

吊客进入灵棚一揖,跪下就哭,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连叩四个头,起来对灵位一揖便可出门,等候家祭。
3、家祭:
家祭在吊客到齐后进行。家祭时,一般顺序是孝子及族人先祭,如系女丧,娘家人先祭,其余按亲、疏、辈分依次祭奠。吊客可根据与死者的关系行不同的奠礼
八拜礼:系一般的奠礼。吊客在哀乐声中进入灵棚,先到供案前一揖跪下,由司礼递香、递酒,然后四叩首,起来一揖,退至灵棚中央,一揖,跪下举哀(哭),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四叩首,起来一揖,退出。
十二拜礼;系较隆重的奠礼。吊客在哀乐声中进入灵棚,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以下与八拜礼相同。
二十四拜礼;是最烦琐的一种奠礼,只有那种“贵而不哀”或“哀而不痛”的吊客行此礼。乐队奏《孔明吊周瑜》曲牌,吊客有节奏地行礼。设想灵棚内分前、中、后三排,吊客从后排右角上,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再进到中排左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再进到前排右边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转身到前排左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向后退到中排中间一揖跪下,由两边司礼左递中奠右传酒、香祭物;然后举哀;司礼高喊“孝子谢客!”吊客接着三叩首,起来一揖;再转身到中排右边一揖三叩首,起来一揖;再退至后排左边一揖四叩首,起来一揖,礼成。整个奠礼为“前七、后八、中九叩首”。
(五)出殡

出殡时,灵柩出门停在街上,由孝子带领举行集体路祭;孝子摔“老盆”后棺起行;孝子手挑纸幡,带领孝眷、亲友随棺佝偻前行,且行且哭,行少许至宽敞处,送殡亲友在棺前行“辞灵礼”,停送;至莹地,孝子祭“后土”,告祖先;然后将棺木抬入墓坑中掩埋,聚成圆锥体坟头

(六)丧后琐礼
葬后三日,俗称“赴三”,孝子孝眷上坟烧纸钱、添土,谓之“圆坟”。三天或七天烧纸屋,一般多扎有楼堂瓦舍、童男童女、金山银山、鸟兽、钱柜、摇钱树等。葬后七日为“一七”,共祭第一、三、五、十四个“七日”,其中“五七”最为隆重。另外,还有“百天”一、二、三周年祭日,孝子、孝眷及有关亲朋赴莹地祭奠举哀。周年满祭以后,即按通常礼俗祭扫坟茔。

丧葬_丧葬 -客家丧葬习俗

建国前,县人“重死轻生,厚葬薄养”,对葬礼极为重视,致有“生时不孝顺,死后哄鬼神”之谚。未成年者及非正常死亡者方可草草掩埋。人死在外,不得抬入家门,一切从简。老人去世,葬礼繁褥,大体有:
小殓男死称“寿终正寝”,女死称“寿终内寝”。临终时遗体厅堂,咽气后由亲属为逝者穿寿衣。寿衣逢单数,衣上口袋要撕去,以免有碍后代。外裹“抖尸被”、“盖面被”。入棺暂不加盖,称“小殓”。
报丧孝男孝女跪请家族长辈主持丧事。请阴阳先生择定大殓成服扶枢还山吉期,然后印发“讣闻”,派人遍告亲友。如丧母,须及时向“外家”报丧。接讣告者须给报丧人吃红蛋。
大殓、成服由“八仙”(抬柩者)给逝者盖棺,钉棺,称“大殓”。“母死怕外家,父死怕叔伯”。母死,大殓前必先让外家过目。外家对逝者的寿衣殓具,常诸般挑剔,如系暴死,更常寻衅闹事,甚至引起诉讼,闹得丧属倾家荡产。大殓后移柩大门外,上铺红毡,但不得着地。“八仙”在灵掌前给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叫“成服”。丧属须反穿衣服,孝子腰围稻草绳,手持“孝杖棒”(父死用竹,母死用桐)。
安灵、堂奠厅中设灵堂,由孝子当天跪写灵牌。亲友吊唁,须携“奠仪”、(用白纸包)、挽联、香烛、冥镪等物。孝子孝孙跪地号哭谢吊,无人搀扶不得起身。堂奠又叫“家堂祭”。吹班在下厅奏哀乐,孝男、宗族、戚族、外家、生前友好等顺序随礼生唱赞进行祭奠,丧属在孝幔内跪谢。除家祭外,富裕人家还有于扶柩还山途中举行祭奠,叫“拦路祭”。
超度请僧人、道士为死者念经诵咒,行“烧官钱”、“沐浴”等仪式以超度亡魂,俗称“做半夜光”。有钱人家则夜以继日请僧道做法事,称“做斋”,有的长达七日七夜。
出柩出柩前,棺木上矗纸扎白鹤、仙童,取“驾鹤归仙”之意。抬棺木杠称“龙杠”,绳称“龙索”。“八仙”抬棺起柩后,孝子孝孙沿棺号哭,亲戚世友擎竹幛列队送柩。至村外,由僧道诵经咒,“八仙”引孝子捧灵牌沿棺做法事。行别棺仪式后,送柩者即可归家。由僧道、鼓吹引孝子由别路人家祠安置灵牌。安葬毕,备盛宴谢“八仙”,每肴必双碗。旧时“八仙”多为义务性劳动,不取报酬。近年始有发给工资。旧时富豪之家,为选择坟山或等待吉日,常停柩在家几年不葬,今无此俗。
做七葬后,以死亡日始,每逢七日,丧属备香烛至坟前哭奠。四十九日为“满七”,须在坟前烧化冥镪及纸扎冥具。明、清时,孝男百日内不得剃头,民国时改为四十九日。今已无此忌。
检骨改葬安葬后八至十年,必须挖出遗骨,安置特制陶器(俗称“金罂”)内重葬。再筑永久性坟墓(非正常死亡者除外)。此俗原为客家人丧葬一大特点,称“二次葬”。起因为祖先南迁时背负祖宗遗骸随行,积久成习。后己失去原有意义,反因寻找风水宝地,辗转改葬;亦有寄在悬崖下,等待“宝地”,久而不葬的,实为一种陋俗。

丧葬_丧葬 -藏族人丧葬习俗

藏族家中死了人,丧葬期间邻居忌讳办喜事、歌舞等娱乐性活动。通过对死者的哀悼加深相互间的感情。家中有丧事时,家人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停止生产劳动。在亲朋好友及邻居的帮助下,全力料理丧事。这是藏族普遍遵守的习俗。
当病人临终时,怕搅乱临终心境,死后不能抱着良好的善心离去,因此忌讳子女或家人身边流泪或大声痛哭。认为痛哭流下的每一滴泪水,变成一粒粒铁球似的冰雹,阻碍灵魂的去向,对日后能否投胎转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病人死后,未举行超度仪式前,应置于原位,忌讳任何人触摸遗体。仪式举行后,把尸体置于石头、床、沙石子上,忌讳随意置于地上,否则此地会变成葬身之地,日后给家人带来灾难。
停尸期间每餐皆以各种食物的一部分不间断地供奉给亡灵。给亡灵斟茶饭时,只能用右手反斟,严禁让口水及口中呼出之气喷在祭品和桑烟上。双日忌讳出葬。忌讳尸体过三道口,不能让尸体看到灶,怕带走福气。送葬途中不能歇脚,若把尸体置于地上,认为此地会变成坟地。
天葬场上的坛城分三类,即僧人坛城、世俗人坛城、非正常死亡者坛城。送葬时应根据死者的身份,死亡的缘故,在指定坛城上处理尸体,否则会触犯坛城之神。
办丧事期间,家人为了表达哀思之情,不洗脸,不穿华丽的衣服,不佩戴装饰品,忌讳大声说笑,到娱乐场所以及其它一切娱乐活动。
妥坝一带的牧民在丧事期的49天内忌讳吃肉食以表哀思。
洛隆一带群众家中死了人,出葬的时候,对属虎、龙、鸡、蛇的死者有些特别的禁忌。死者如果是属虎,忌讳尸体碰到梯子,认为虎栖居梯子,触犯了虎,日后对牲畜带来灾祸;死者如果属龙,忌讳尸体看见或碰着水缸、水桶,认为龙栖居水,触犯了龙神,怕给村里带来水灾;死者如果属鸡,忌讳尸体看见灶,鸡栖居灶,怕触犯灶神,给家人带来饥饿。死者如果属蛇,忌讳尸体置于地上,蛇栖居土,触犯了土神,怕影响秋收果实。尸体送到天葬坛城,剥取衣服,固定在木桩上,不马上解剖,先让领头秃鹰啄几口,观察啄食的部位。若秃鹰啄食部位是上身,认为很吉利,深信灵魂已得超度,相反人们忌讳秃鹰啄食的部位是下身,特别是生殖器官部位,认为很不吉利,灵魂未得超度,因此,家人还要请喇嘛为死者诵经强行超度亡灵。天葬就绪后,必须将固定尸体的桩子砍成两节,认为这样可消除死者家中的天灾人祸。

丧葬_丧葬 -南阳丧葬习俗

一、先秦时期的南阳葬俗
殷代以前,人们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至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认为死亡观念从来与生命意识分不开,灵魂来自于天,属阳,主管人的精神知觉;魄来自于地,属阴,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魄相合人则生,相散人则亡。二者离散之后,魂升天,魄入地,最后复归于天地之气。魂入天后转化为神,魄入地后腐化成水归入土壤,魂对后人有庇护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崇拜。这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坟丘的直接原因。
丧葬制度演绎至殷代的第二个显著变化是贫富的极大分化。二者存在以下差异:一是墓室大小不同,贵族墓室小则几十平方米,大则超过10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室一般仅有一两个平方米。二是棺椁档次不同,贵族除装殓尸体用棺外,棺外还套以木椁,棺椁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做装饰,并涂以多层髹漆,甚至还附贴上麻布和绢以装饰保护棺椁。而平民的墓葬则有棺无椁,甚至连棺也没有,仅将尸体软埋于墓坑中。其三,贵族墓葬中有人陪葬,少则一二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平民墓葬中绝无人陪葬。其四,贵族墓葬中陪葬品数量多且高贵豪华,不仅有玉器陶器,还有青铜器爵和鼎之类,而平民的陪葬品仅为陶器或者是一些日常劳作中的工具,如石铲、蚌镰,青铜器陪葬者甚为少见。至于奴隶的葬仪,在殷商时代仍沿用旧制,“厚之以薪,葬之中野”,他们辛勤地为他人劳作了一辈子,死后常被活人拎着抛弃在沟壑之中,其尸肉任野兽撕啃,尸骨任风雨吹打。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殷人尚鬼的风习的影响,加之历史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财富的极大丰厚,所以在殷商时期,社会文化心理上十分崇尚厚葬,不仅陪葬物品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精致豪华,品种日益增多。从一般的劳动工具到简单的装饰,从生活用品到贵重的礼器和乐器,应有尽有。
西周是中国古代各项礼俗制度的集大成者,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至周已基本编研成定制。在丧葬方面,依据活人依宗室生活在一起的做法,人死之后,墓葬也是根据同一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规划地布置安排,成片组成族葬,每一家族都有相对固定的茔地。葬制和葬俗都保持相对的一致,家族的各个分支,通过在成片的墓葬群中以远近结合成一定的墓组来予以体现。丧葬文化中所规定的种种礼俗,如墓地风水的选取、服丧期间的各项禁忌、祭品和冥纸安排上的差异等,在西周已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深植于民众的内心,逐渐形成民族的丧葬文化心理。这一思想体系对后世丧葬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春秋,仍然崇尚厚葬之风,在丧葬的一些礼制上,对西周的疏漏也做了相应的补充。此时的葬制,根据死者生前的身份,决定陪葬物的有无和数量的多寡。在下葬的期限上,春秋时期亦有明确的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礼记・五制》。)。此制成为后人遵循之模式。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空前发展,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于是铁器成为丧葬礼仪中的重要陪葬物。另外,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奴隶的社会地位,再加之奴隶长期与奴隶主进行不懈的斗争,所以自战国始,不再用人做殉葬品,而代之以木俑、陶俑,此实乃社会之一大进步。
二、秦汉时期南阳的葬俗
秦国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灭六国而一统天下。秦国的空前强大,使得秦王朝的皇陵也表现出排山倒海、气吞山河的气势。雄伟的布局,高大的墙垣,华丽的寝殿,坚固的坟丘,丰富的陪葬,成为后来王者陵墓的样板。
上有所爱,下必甚之。由于秦王朝崇尚厚葬,作为一种风俗,它并不因秦之灭亡而销声匿迹。它对于两汉的丧葬习俗,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然,由秦至两汉的厚葬风,表面上看是统治阶级身体力行倡导的结果,其实这中间包含了丰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在经济上,由秦而汉,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上的殷实,使得生活上的奢华成为可能。“事死如生”,因而导致厚葬之风在社会中迅速蔓延。“方今之世,奢侈罔极,靡有厌足……车服、嫁娶、葬埋过制,吏民慕效,寝以成俗。”(《前汉书・成帝纪》。)“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后汉书・明帝纪》。)“或至金镂玉匣,(木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80103/17367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传统酒礼概说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简介

中国传统酒礼概说中国传统酒礼主要是指人们饮酒之时,向天地神灵及交往对象表现敬意的行为方式和相关程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尤以尊天法地,崇敬祖宗、神灵为重。初始,人类生活物质匮乏,曾有着以至清之水敬献天地神灵的习俗,后

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人才管理

笔者近期阅读了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籍,在深感其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喻至理于趣事,比大道若细物,实为为人处世、成功立德之本的同时,笔者更是不揣浅陋、异想天开,发现当今企业人才管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异曲同工、相融相通之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概述

 泱泱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凝重的积淀,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本人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在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研究的同时,也深刻观察和思考人的思想理念和行为,发现有些思想理念和行为跟现代管理所要求

民间丧葬风俗 七星板 七星板-形制,七星板-中国古代丧葬风俗

七星板,丧葬习俗所用器物。七星板_七星板 -形制旧时停尸床上及棺内放置的木板。上凿七孔,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大殓时纳于棺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通典?礼四五》

声明:《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概述 丧葬 丧葬-概述,丧葬-过程》为网友爱卜单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