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生平简介 范长江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生平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1970年10月23日),原名希天,四川内江人。新闻范长江,记者、编辑。民国时期《大公报》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共产党阵营。文革时期遭到监禁并受到迫害,1970年在其下放劳改地河南确山一口枯井中发现其遗体,怀疑为自杀身亡。1978年12月27日得平反。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大公报》社的注意。《大公报》社总经理胡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江专为《大公报》撰稿。

范长江_范长江 -简介


范长江

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原名范希天,中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学家。曾经先后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等职务。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据范长江的弟弟范长城考证,他们兄弟是范仲淹的后代,是范仲淹家族三十一世传人。

范长江_范长江 -生平


毛泽东接见范长江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

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九一八事变后脱离该校,转入北大哲学系,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起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大公报》、《益世报》等撰稿。

1935年7月,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公里,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和西北状况,引起轰动。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记者。这些通讯后来辑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半年内重印7次。

1936年8月赴内蒙西部采访,所写通讯辑为《塞上行》一书出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雷锋生平简介 范长江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生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

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

1938年3月,与恽逸群等人发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网罗了众多红色背景和亲共的新闻工作者。

1938年10月脱离《大公报》,后与胡愈之、孟秋江等人创办国际新闻社。

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沈谱相识,结为伉俪。

1941年5月在香港与邹韬奋等创办《华商报》。

1942年后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

1947年任新华社“四大队”队长,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新闻宣传工作。

1949年至1952年历任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等职。1952年后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正当范长江大有作为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范长江被关押的地方――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多数媒体都疑范长江是自杀。

1978年,范长江获得了平反。同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范长江_范长江 -家庭

妻子沈谱,沈钧儒之女。

次子范东升,文革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本科生,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幼子范小建,曾任农业部副部长,现任中国国家扶贫办主任。

范长江_范长江 -影响

记者纪念日


范长江新闻奖

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范长江去世后,党和国家以最高的形式来表达对他的纪念。范长江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的纪念日。

范长江新闻奖

以范长江的名字命名“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范长江_范长江 -著作

《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_范长江 -评价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
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中央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1]

范长江_范长江 -死亡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长江受到“四人帮”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1967年,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范长江被以“反革命分子”的罪名关押起来,这成了范长江厄运的开始。1969年3月,被定性为“反革命”,长期遭到关押的范长江,随首批500名劳动改造和接受锻炼、批判的人员来到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瓦岗镇薄山林场芦庄林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所在地)。范长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1970年10月22日晚,对范长江的批斗会一直持续到深夜。在确山五七干校大门前五六十米处,是范长江经常挑粪浇灌的菜园子,菜园旁边是一口深7米、直径为1.4米的水井。1970年10月23日早晨起来,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发现范长江不见了。早上7时多,有人在菜园边的水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已浮在水面上了,且只穿了一身单薄的衣服。至于死因,或是投井自尽,或是失足坠落,或是其他,无人说清。五七干校院内,并没有多大反应。上午10时左右,监管人员从隔墙的芦庄大队加工厂叫了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从井中捞出,用塑料布裹住,抬到离干校七八百米远的一个山涧阴沟里,草草掩埋了。他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范长江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可以成为我们坚持真理,清正廉洁,正直正派的新闻工作者的座右铭。

范长江_范长江 -采访

1935年5月1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撰写旅行通信,5月10日起在该报发表。7月14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1936年6月结束。
1936年8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
他的通讯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

范长江_范长江 -模范

范长江25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每想到此就不免令人心潮澎湃!

范长江_范长江 -成就

范长江新闻奖,是以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的名字设立的新闻奖。1935年,我国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他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苦难,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以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连续发表了反映当地人民备受煎熬压迫、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范长江也因此一举成名。后来他又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奋斗几十年,一直到1970年逝世。他曾经担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他还是中国记协的前身--1937年成立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范长江是中国新闻界著名的杰出的代表,用他的名字设立我国中青年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鼓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开拓新闻事业的未来,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本奖从1991年起每三年举办一次,但自2000年起本奖改为每两年举办一次。
2005年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的精神,与韬奋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

范长江_范长江 -故居


范长江故居

在范长江老家四川内江建有范长江纪念馆。为范长江故居,位于东兴区田家镇。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的范长江纪念馆,是在保持故居原貌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翻新修补建成的。据了解,纪念馆共有10间展厅,按照范长江的出生地、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科技界、长江滚滚等六大主题布展。各展厅分别展出范长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各个时期的照片、新闻作品以及手稿等。其中9号展厅,用来收集、介绍各届“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该奖项与韬奋新闻奖合并,现称为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和获奖作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80103/173532.html

更多阅读

雷锋生平简介 哈农 哈农-简介,哈农-生平

哈农,全称是夏尔・路易・哈农,1819年7月2日生于法国敦刻尔克附近的雷恩居尔,1900年3月19日卒于海上布伦城。是19世纪法国著名管风琴师、钢琴师及钢琴教育家,是钢琴练指法的创始人。哈农_哈农 -简介夏尔・路易・ 哈农(Charles―Louis Han

雷锋生平简介 袁玫 袁玫-基本信息,袁玫-生平简介

袁玫,女,职业是演员。于1989年,一部颇为轰动的电视连续剧《公关小姐》的上演。袁玫_袁玫 -基本信息袁枚姓名:袁枚(一说袁玫)性别:女国籍:中国出生年份:1964年籍贯:安徽省芜湖市袁玫_袁玫 -生平简介1978年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学习黄梅戏

雷锋生平简介 路学长 路学长-简介,路学长-生平

路学长,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曾拍《长大成人》、《非常夏日》、《租期》、《卡拉是条狗》、《两个人的房间》等影片,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特别奖等大奖。1981年,路学长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专攻绘画,2014年2月20日,突然因病去世,终年49岁

雷锋生平简介 九纹龙 九纹龙-生平简介,九纹龙-名号由来

九纹龙即史进(小说《水浒传》人物)。史进,小说《水浒传》中108将第一个出场,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聚

雷锋生平简介 让・蒂加纳 让・蒂加纳-简介,让・蒂加纳-生平

让・蒂加纳(1955年6月23日―),法国前足球运动员,现为足球教练。蒂加纳_让・蒂加纳 -简介让・蒂加纳(法语:JeanTigana),男,1955年6月23日出生,法国前足球运动员,现为足球教练。曾执教法甲里昂队,摩纳哥队,英甲球队富勒姆,土耳其甲级俱乐部贝西克

声明:《雷锋生平简介 范长江 范长江-简介,范长江-生平》为网友凝望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