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文物简介,霍去病墓-霍去病

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8米,冢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邓州有霍去病墓,系衣冠冢,以示纪念,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霍去病墓_霍去病墓 -文物简介

霍去病墓,于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建,位于茂陵东约1公里处,即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冢象祁连山"。当地人俗称"石岭子"。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101.5米,南宽56.70米,北宽58.40米,高18.38米,占地面积5841.33平方米,封土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围,乱石嶙峋,苍松翠柏,荫蔽墓身。墓南东西两角,各有回栏曲经,通向墓顶。

霍去病墓南立石碑一通,题铭:"汉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公去病墓"。上款为"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陕西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毕沅书"。下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兴平县事顾声雷立石"。碑前标志一座,题铭中为"霍去病墓"。上款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款为"时代:西汉"。"国务院总编号:第166号"。"分类号:第5号"。"陕西省人民委员会1962年12月9日"。

18岁领兵作战,曾先后 6次出兵塞外,获得大捷,打通了河西走廊。元狩六年 (前117年)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其修建大型墓冢,状如祁连山。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置石人、石兽等。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1.9 米,高 1.68米,为花岗伟晶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长须仰面局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

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晋升为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_霍去病墓 -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他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18岁就随军作战,反击匈奴,先后率军出征6次,战功卓着,官至骠骑将军冠军侯。在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因病逝世,年仅24岁,武帝惋惜,葬茂陵东,"冢象祁连山"。

横空出世

霍去病之父霍仲孺是平阳县的衙役,与平阳公主的奴婢卫少儿有染,于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在他12岁的时候,卫子夫有了男孩子,被册立为皇后。霍去病以皇后姊子的身份担任侍中(皇帝近臣,掌管武帝的车、轿、衣服、器物等,也会参与朝事)。他小小年纪就以善于骑射闻名。十八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骠姚校尉(故霍去病又称霍骠姚),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与轻勇骑800直奔敌军数百里,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也斩杀了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以2500户受封冠军侯。

战神无敌

六日破五国,胡尘千里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一万骑兵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霍去病只有一万骑,而匈奴河西各部总计有十馀万军,但他无所畏惧。

他率军从陇西郡出发后,马不停蹄,一路飞兵,越乌戾山(今甘肃靖远县东南端之屈吴山),渡黄河,伐速濮部(匈奴名族,常与单于婚姻),涉狐奴水(今甘肃武威市石羊河),六天转战千馀里,踏破匈奴五王国,有如摧枯拉朽般将河西诸小王纷纷击溃。这些部落本是匈奴的"外围组织"和"胁从分子",所以霍去病在穿插分割并包围这些部落后,很轻易的就迫降了他们,并承诺归顺后绝不抢掠他们的财产与子民。这样一则是为了减轻负担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轻装上阵以便高速推进,让其他顽抗的匈奴正规军始终无法做出有组织有计划的反击;二则就是为了孤立"钦差大臣"伊稚斜之子。

由此可见,霍去病不仅是个军事天才,而且颇有政治头脑。他为了分化瓦解匈奴河西各部,竟宁愿放弃军功的重要凭证俘虏数,这可真不像一个十九岁的小将所为。

接着,霍去病继续纵横河西,往北再回头向南,纵横两千里,在焉支山(今甘肃张掖市山丹县大黄山)南北杀了一整个来回,终于在皋兰山(今甘肃临夏县东南)与集结起来的匈奴部队短兵相接。经此一战,折兰王被杀,卢侯王被斩,浑邪王之子及其相国、都尉,全体被擒;另外还有堆积如山的甲仗辎重,甚至休屠部的圣物"祭天金人"都成了汉军的战利品。汉军这边,不但杀光了匈奴军的全部精锐,斩首八千九百六十级,并擒获了大量俘虏与辎重,而且兵力损失基本可忽略不计(锐悍者诛,全甲获丑)。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深远迂回,高歌猛进,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光寒十九州

河西战役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最后的胜利还未到来,因为河西走廊还在匈奴人的手中。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正面进攻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

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采取迂回包抄式进攻,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穿过号称中国第四、第三大沙漠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馀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0200人,受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此外还俘虏五王及王母、单于阏氏(单于妻)、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武帝称霍去病所率领的将士伤亡者却不过百分之三十。《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可谓能舍服,知成而止矣。"颜师古注:"服而舍之,功成则止也。"

河西受降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单骑闯营,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三十三位匈奴王及四万匈奴军队全部归降,汉军士卒没有伤亡。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打通了这个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经济意义上来讲,霍去病征服河西,短短一年内歼灭、受降累计近十万匈奴,从此甘肃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毫无匈奴,汉朝得以边民大息,武帝从而将陇西、北地、上郡的边防部队减半,由此大大减少了军费开支,减轻了百姓的赋税与劳役负担。霍去病为汉民族留下了祁连山、焉支山,自古"凉州蓄牧天下饶",为大汉带来了无穷的物质财富。祁连山北麓有着匈奴最大的马场,为汉朝补充了汉匈战争中需要的军马,那片广阔的大马营草原亦为汉朝日后养马备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山丹军马场,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始创,至今仍是世界最大的军马场)。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右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携带少量的辎重粮草,驱使所俘获的匈奴人为前锋为汉兵开路,跨过大漠,过河活捉单于大臣章渠,诛杀北车耆王,又转攻左大将双,缴获敌人的军旗战鼓。又越过难侯山,渡过弓卢水,抓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三人。此次远征,霍去病所率部队以一万的损失数量,前后一共斩获胡虏70443人,其数据超越历次汉匈战役的总和。如此大胜,开天辟地,无远弗届。经此,左、右贤王所部几乎全军复没。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霍去病乃是整个华夏五千年历史中汉族将领中率军北上远离国土最远者,大汉的雄壮的国威第一次播洒极北荒寒之地。他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无来者。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一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秋天九月,23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将边境五属国的所有汉胡将士全部调来关中,让这数万兵马身着黑色铁甲(玄甲),排列成阵,从长安一路延伸到茂陵(武帝生前为自己所建陵寝),护送霍去病的灵柩去往墓地。以甲士送葬,此为王礼,大臣本不得使用。


1914年3月6日,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地。

武帝还将霍去病墓的巨大封土修成了河西祁连山的模样,从祁连山运来巨石块,雕成石人、石马、石兽,堆积在霍去病墓前,以彰其马踏匈奴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荣华,他将国家安危放在一切之前,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国家打出了这几个漂亮仗。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大量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给他一个好的前途。

在最花样的年华猝然凋落,在最成功的巅峰悄然而死。就这一点而言,霍去病是不幸的,这就像流星划过天际,一闪而逝,凄美绚烂,令人伤怀,令人惆怅。

然而,能在年轻的生命中尽情放射出最华丽、最绚烂、最肆无忌惮、最酣畅淋漓的演出,突破极限的高速燃烧,迸发耀亮千古的绝世光芒,然后戛然而止,震撼全场。在这一点而言,霍去病又是幸运的,这就像一飞冲天、无拘无束的神鹰,振翅高鸣,直入云霄,极目无边,乘风远去,只留下尘世里一段战神传说。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霍去病墓_霍去病墓 -石雕简介

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吃羊"、"人与熊"和"马踏匈奴"等17件。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霍去病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雕采用了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馀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文物简介,霍去病墓-霍去病

霍去病墓_霍去病墓 -游记


霍去病墓

其实,我一直在寻觅着霍去病的足迹。十几年前西度黄河,便在这祁连山下的西域之地,在霍去病横刀立马之地放牧青春。两千年前的雪峰依然皑皑,两千年前的战场依然青草凄凄。但我依然听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馀音。历史在一夜之间变得遥远,秋风里早已不闻羯鼓马鸣,只是时圆时缺的明月高悬晴空,寂寞在关圯城颓的季节里。而今青春已逝,寻觅成为灵魂深处无言的诉说。而今将军东归,只留一种辉煌的过程任我咀嚼。这使我的西域之行益发漫长。这使我不得不东顾渭北高原。企图在我落生的黄土地上,企图在将军"冢象祁连山"形的封土之前,作一次使寻觅过程接近结果的思悟。之于理性,这是一种浅稚的托辞。然而此时,我却身不由己地徘徊在将军墓前。渭北高原的秋风,早已吹干了金铜仙人的清泪。只有古柏葱郁的枝桠间掩映着巨大的"祁连山形冢",冢体上隐露着原始怪石,虽说少了皑皑积雪,但我依然感受到了祁连山的巍峨与肃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这民谣我从小听说过,这使我对再浩大巍峨的帝王陵墓也屡见不鲜。之于大臣之封,将军之封的巍峨浩大却是首屈一指。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米,即使顶部,南北也15米,东西8米,冢丘高15.5米。历代大臣何其多也,封土又何其多也,蔚为如此之壮观者,当属将军之墓。

生命只赋于霍去病24个春秋,但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他曾六次驰骋西北大漠,建立起显赫战功。难怪汉武帝在失去这位勇谋兼备的年轻将领之后,乃"发民国众甲,军阵自长安至茂陵"。以殊礼送葬。从某种意义上讲,封土的巍峨呈现着人生的巍峨,呈现着人生的辉煌。


霍去病墓

"以冢象祁连山"标志着霍去病以祁连山树起了自己人生的丰碑。其发迹于祁连山,六次抗击匈奴于祁连山下。彰功祁连,高山不朽,万代之后的瞻仰者自会多几声感慨又几分景仰。之于"呼天为祁连"的匈奴人来说,其天塌陷了。作为匈奴生存之源的祁连山,却耸成霍去病的功碑。匈奴民族便不得不哀吟:"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无草场;失我祁连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战争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形式,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在历史的演进中,战争起着一种助推剂的作用。假使匈奴不扰汉,假使汉室不凿通西域,我们恐怕无法看到霍去病的墓冢。2但这一切毕竟发生了。这就是历史。历史在这场战争中又向前挪了一步。如果说宏伟的祁连山形冢给我们提供了一代名将驰骋纵横的历史背景的话,那么,墓前的两组石雕却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历史主题。两组感古朴粗犷的包括圆雕的"马踏匈奴",跃马和卧牛;线雕与贺雕相结合的伏虎、卧象、熊、人和石蟾蜍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作为该墓的主像,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宽48厘米。一人一马,表现出具体的历史情感。马昂首而立,肌肉丰满,尾长拖地。马腹下仰卧一战败的匈奴军人,首对马嘴,两颊有须,两足上曲,手持利器,却作一付挣扎状。于此紧张的气氛中,马却悄然卓立,显得无所畏惧,反觉恬静自若。我无法也不愿去于历史的画卷中想象霍去病的英姿,只这一副"马踏匈奴"的形象就足够了。这使得将军在我面前永远是一匹骏马的形象,驰骋在祁连山下两千里戈壁大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80103/173112.html

更多阅读

兰州五泉山公园霍去病雕像的由来 兰州霍去病主题公园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汉族,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霍去病是是一位少年将军。多次以少胜多,立下赫赫功劳。元朔六年(公元前123

霍去病后代辨析 霍光和霍去病的关系

读《史记》和《汉书》,鲜有不沉醉于霍去病的英雄战绩的。确实在中国历史上象这样大快人心的时代毕竟不是太多;也正因为如此,对于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也就感到格外痛心!对于霍去病没有后代自然更感到痛心疾首!我曾经到百度的霍去病吧逛了逛,

李广、卫青、霍去病之死 李广和霍去病

【题记】李广、卫青、霍去病,二千多年前横戈勒马,挺立在汉族最前边的三个男人。在他们面前,匈奴铁骑垂下了挥鞭如风、引弓如月的粗壮手臂。祁连山,被写有他们名字的旌旗改变了颜色。然而,在命运面前呢?——李广选择了不屈;——卫青选择了屈

霍去病 霍去病电视剧

新闻网页问答百科视频图片音乐地图雷电软件购物良医姜太公cmj您有新短消息|退出姜太公cmj编辑赞+1踩+1意见反馈分享360百科进入词条搜索词条首页自媒体悬赏编辑霍去病

声明:《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文物简介,霍去病墓-霍去病》为网友绝對不後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