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菜又称牛毛广,紫箕,俗称大巢菜、野鸡头、扫帚菜,是紫萁科植物,学名紫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薇菜以未展开的孢子体嫩叶供食,具有较搞的食用保价值;具活血平胃、明耳目之功效,是天然野生草本植物。质脆,味美少纤维,含蛋白质、有机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被视为“山珍”,在国际上享有 “无污染菜”之誉。盛产于十堰山区,仅房县年产量200吨以上。采集雌株(呈扁圆形或耳形)去卷头、叶子和绒毛。可鲜食,或下沸水锅焯3~4分钟,经翻晒和搓揉而成干品,吃前用温水泡发。
薇菜_薇菜 -基本简介
薇菜
薇菜又称牛毛广,是紫萁科植物,学名紫萁,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质脆,味美少纤维,含蛋白质、有机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在国际上享有 “无污染菜”之誉。紫萁的幼叶营养丰富,水焯去毛后搓揉成薇菜干。可鲜食或制干菜,具有独特香味,清脆可口,久食不厌,又可入药。卷曲未展的嫩味尤为食用上品,开水浸烫、漂洗、去土腥味后,可炒、可煸、凉拌、做汤、加内炒食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所以,正常人经常食用大有益处。
薇菜每百克含碳水化合物4.3克,蛋白质2.2克,脂肪0.19克,胡萝卜素1.68毫克,还含有维生素C和多种矿物质。薇菜还含有皂甙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润肺理气、补虚舒络、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吐血、赤痢便血、子宫功能性出血、遗精等症。
早春桃花开过后不久,即发出幼芽,5月-6月叶茎长高,及时进行采集。采集后的薇菜经过开水煮、揉搓晾晒等工序后便制成干品,通称薇菜干。除食用外尚可入药。
薇菜_薇菜 -体态特征
薇菜薇菜属蕨类植物紫萁科,植株高一般在60-100厘米。有营养叶和孢子叶之分。营养叶也称不育叶,簇生于根茎顶端,呈三角状阔卵形,顶部以下二回羽状,小叶片矩圆形;孢子叶也成能育叶,较营养叶萌发得早,一般在成株中部抽生,羽状分裂,小羽片卷曲成条形,其上沿主脉两侧密生褐色孢子囊。根状茎粗短,直立或斜生。
薇菜适应性广,每年4月下旬根状茎开始萌发抽生新叶,嫩叶生长极为迅速。孢子于5月下旬成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成配子体后,受精卵在颈卵器中发育成胚,胚接着发育成独立生活的孢子体。到月初气温高于20℃时生长缓慢,6月底停止生长,9月底开始枯黄。
薇菜性喜阴湿,不耐干旱和高温,遮荫可促进萌发生长。在富含腐殖质的肥沃土壤中产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薇菜_薇菜 -分布生长
薇菜
蕨类植物中紫萁科紫萁类植物的孢子体嫩叶的加工品称为薇菜,中药名为紫萁贯众。薇菜干有红、青两种,即“赤干”和“青干”是中国目前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每年出口产品100万公斤,创汇1000多万美元。薇菜适宜在海拔800米左右的中低山区生长,武陵山区是中国盛产薇菜的四大主要产区之一。重庆黔江区五县及其毗邻的湖北恩施州、贵州铜仁地区和湖南湘西州的薇菜野生资源极其丰富。薇菜在重庆有悠久的采集使用食用历史,近年来开发利用受到重视,保鲜包装和干制的产品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并已远销日本。重庆薇菜的主要产区在城口、酉阳、黔江、武隆和南川等地,年产干制品大约10万公斤,其中城口每年大致有数万公斤干制品外销,酉阳县已开始进行人工栽培。开发利用薇菜正在成为山区农民的一条致富之路,只要处理好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薇菜的开发利用前景相当乐观。
薇菜对温度的适应性广,当地温达8℃时即可开始萌发,15℃左右时,叶的生长速度最快,高于20℃时,生长开始缓慢,30℃以上生长停止。地下根可安全越冬。薇菜对水分的要求较严格。喜湿润,不耐干旱。薇菜喜酸性土壤,但在疏松湿润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上生长更好。
薇菜_薇菜 -采集加工
薇菜干野生薇菜在重庆的主要产区采集时间一般在4-5月份。采集长度在20厘米左右,顶部卷曲呈圆形或耳状,尚未展开伸直的嫩叶。顶部展开即老化,不宜采摘,但也不能采摘过小嫩叶,太小会影响产量,而且也达不到出口标准。薇菜目前较少鲜食,以干制加工为主,也可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