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常数(记作 G ),是一个包含在对有质量的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计算中的实验物理常数。它出现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也称作重力常数或牛顿常数。
万有引力常量_万有引力常数 -释义
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和行星之间的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成正比,即: 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改 其中G为一个常数,叫做引力常量。 应该说明的是,牛顿得出这个规律,是在与胡克等人的探讨中得到的。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引力常量G这个数值是多少,连他本人也不知道。按说只要测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测出两个物体间的距离,再测出物体间的引力,代入万有引力定律,就可以测出这个常量。但因为一般物体的质量太小了,它们间的引力无法测出,而天体的质量太大了,又无法测出质量。所以,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100多年,万有引力常量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结果,这个公式就仍然不能是一个完善的等式。直到100多年后,英国人卡文迪许利用扭秤,才巧妙地测出了这个常量。万有引力常量_万有引力常数 -定义
万有引力常数又称重力常数,即万有引力定律中表示引力与两物体质量、距离关系公式中的系数。万有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其值约等于6.67259×10^(-11)N·m^2/(kg^2);
它是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百多年以后,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于1798年巧妙的在实验室里用扭秤测定的万有引力常数,从而算出地球的质量和密度。
万有引力常量_万有引力常数 -起源
卡文迪许扭秤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倒挂在金属丝下端的T形架,T形架水平杆的两端各装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T形架的竖直杆上装一块小平面镜,两个小球由于受到质量均匀为M的两个大球的吸引而转动,使金属丝发生扭转,当吸引力的力矩跟金属丝的扭转力矩平衡时,T形架停止不动。根据平面镜反射的光点在标尺上移动的距离可以算出金属丝的扭转角度,结合实现测定的金属丝扭转角度跟扭转力矩的关系,就可以算出扭转力矩,从而算出引力F和引力常量。卡文迪许测定的引力常量G=6.754×10^(-11)N·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