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龙,维吾尔族弹弦乐器。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曾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东疆哈密等地。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的弹弦乐器。
卡龙
卡龙,维吾尔族弹弦乐器。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清代史籍中曾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历史悠久,造型独特,音色清脆。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离不开的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东疆哈密等地。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的弹弦乐器。
卡龙_卡龙 -来源
卡龙卡龙的名称最早源于希腊。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据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所著《乐师史》(成书于回历1271年,即公元1854年)以及《拜凯史》、《突厥―鞑靼史》等史籍记载,卡龙是著名的回鹘学者和音乐家艾甫纳斯尔・法拉比(约870―905)创制的。他曾用此乐器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在他所著的《音乐全书》中称卡尤为“米兹阿夫”,当时有四十五条弦。以后流传到阿拉伯广大地区和东西方很多国家。公元1258年蒙古的旭烈兀西征,占领巴格达(中国史称“报达国”),将阿巴斯王朝灭亡,曾带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宝玉之孙),曾随同旭烈兀西征,《元史・郭宝玉传》、元代刘郁《西使记》均记载此事。这种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龙传入中国后的名称。清代列入宫廷回部乐。清《钦定大清会典图》:“喀尔奈,钢丝弦十八,状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虚,左直右曲,前广后削,……以手冒拨指或以木拨弹之。”
据史籍记载,卡龙琴是伟大的维吾尔族学者和音乐家艾布・纳斯尔・法拉比(约公元870―950年)发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尔泰地区(据《乐师史》)中记载,相传法拉比将一段粗大的杨木掏空,用兽骨做琴轴,用羊肠做琴弦,创造了第一个卡龙。后来用共鸣箱代替胡杨木壳,钢弦代替羊肠,铁轴代替兽骨,经过改进的卡龙琴,声音更加优美悦耳,深得人们喜爱。他用卡龙琴演奏过《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乌夏克》等大曲和间奏曲。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为“鸟儿鸣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
卡龙_卡龙 -沿革
卡龙和田维吾尔族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维吾尔族音乐历史文献《乐师史》记载:卡龙是中世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维吾尔学者艾甫纳斯尔・法拉比创制的。早在1300多年前,卡龙就在西亚的巴比伦、亚述等古国出现了。民间艺人中传说卡龙是由麦加人培尔节格创制的,培尔节格曾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面前弹奏过它,由于演奏技艺卓绝,当时连天上的飞鸟也被吸引到教堂前聆听。卡龙在西亚、北非颇为流行,是阿拉伯地区的主要弹弦乐器之一。最初只有十条琴弦,后来不断发展。公元10世纪初,引入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7年)。世界著名的阿拉伯音乐学家艾甫纳斯尔・法拉比(870年―950年)对卡龙进行改革,使卡龙的构造有了很大的变化,演奏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他所著的重要文献《音乐全书》中,曾记载了这种乐器,当时称之为“米兹阿夫”,已有45条琴弦。公元13世纪的阿拉伯音乐家萨非・阿尔定,曾称它为“努兹哈卜”。此后卡龙流传到阿拉伯广大地区和东、西方很多国家。现代阿拉伯地区流行的卡龙,琴弦多为70条左右,最少者63条,最多者达84条,三条琴弦为一组,音高同度,音域有三个八度左右。
卡龙是于元代从中亚传入中国的弹弦乐器。13世纪中叶,蒙古的旭烈兀西征,占领了巴格达(中国史称报达国),灭亡了阿巴斯王朝,并带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宝玉之孙)曾随同旭烈兀西征。这一史实在元代刘郁的《西使记》中有载:“丁巳岁(公元1257年)取报达国。……琵琶三十六弦。……一伶人作新琵琶七十二弦。”在《元史・郭宝玉传》(卷三十六)中也载有:“忽里算滩降。……得七十二弦琵琶。”这种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龙传入中国后的名称。到了清代,卡龙称作喀尔奈,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
七十二弦琵琶清《钦定大清会典图》(卷四十一)载:“喀尔奈,钢丝弦十八,状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虚,左直右曲,前广后削,……以手冒拨指或以木拨弹之。”这里的左直右曲,是根据书中附图的位置而言。当时的钢丝弦十八,其中十七为双弦,最长的第一条低音弦为独弦。清《皇朝礼器图式》和《清朝续文献通考》也都记述了形制并绘有图像。卡龙最早在新疆麦盖提流传使用,第一位制作者是麦盖提的毛拉曼,使用空胡杨树干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张以羊肠弦而成,当时还不知其名,只称作“有声音的木箱子”。
大约在20世纪初,民间的卡龙才使用一些金属弦。演奏时使用的揉弦器,传说是麦盖提毛拉曼的侄子乌拉依木・泼万受到鸟鸣的启发后,创造发明了揉弦器“阔西塔甫”(为“鸟儿鸣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后来才改用金属制作。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音乐社团大同乐会,曾制作中国古今民族乐器一套,共有143件,其中就有喀尔奈一件,但制作时只是照原样仿造,未作任何改进。1985年,中国著名音乐史学家阴法鲁先生,在《中国音乐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问题探讨》论文,认为卡龙和中国古代曾经流传的卧箜篌有密切关系。写道:“新疆至今还常用的‘卡龙’,就是卧箜篌一类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