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好城市,又称“姐妹城市”或“姊妹城市”,指的是将地域上或政治上无关的城镇或城市配对起来,以期达到增加居民或文化交流的目的。国际上最初出现友好城市,主要是因为战时敌对国家的城市官员在战后力图通过建立友城消弭城市间人民的敌对。友好城市通常有类似的规模或是其他特征,城市之间时常会进行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概述
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在北京举行
友好城市(或姊妹城市)指将地域上或政治上无关的城镇或城市配对起来,以期达到增加居民或文化交流的目的。友好城市通常有类似的规模或是其他特征,但也并非所有的例子都是如此。有时还有更大的区域进行这种配对,如中国的苏州和意大利的威尼斯。还有中国广东省的广州市与日本的福冈市、美国的洛杉矶市、澳大利亚的悉尼市等十余个城市也结成了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的概念跟笔友相似,不过却是整个城市或城镇的规模。事实上,友好城市之间时常会互相提供交换学生,以及经济或文化上的交流或合作。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来历及历史
来历
国际上最初出现友好城市这种城市间交往形式,主要是因为战时敌对国家的城市官员在战后力图通过建立友城消弭城市间人民的敌对,是一种感情型的对外交往。
初创
苏州的友好城市威尼斯
国际上建立友好城市初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友好城市开始大量涌现。一战结束后,为了医治战争创伤,英国的约克郡凯里市官员访问法国的普瓦市,英国人看到战争给城市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市内遍布废墟,提出两市结好并协助普瓦市重建,随即两市结好,这是世界上第一对友好城市。
规范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5年在欧洲瑞士圣山举行的法德市长特别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城市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友好交流关系,并将其确定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有组织的国际交往活动。这个动议是德国率先提出来的,意在通过这种城市结好的形式,改变其邻国对德国是战争发源地的恶劣印象。客观上,这对于改变二战期间法德的敌对关系和两国人民之间的仇视心态具有重要意义。随后这一活动在全欧洲蓬勃展开,后波及北美及发展中国家。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使法国和德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友好城市数目最多的两个国家。1988年,法德两国就有3000对以上姐妹城市,在当年全世界大约1.1万对姐妹城市中占了约30%,而姐妹城市数位居第三的美国,直到1997年才拥有1900对。。西方国家习惯将这种友城称为“姐妹城市”(Sistercity)或“双胞胎城市”(Twincity)。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在欧洲
在欧洲,友好城市(姐妹城市)方案得到欧盟的支持。欧盟在1989年就开始了支持姊妹城市的方案。在2003年,欧盟就编列了约一千二百万欧元的预算,分给1,300个姊妹城市计划。 欧盟的姊妹城市计划和国际姊妹市计划是不同的两个计划。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在北美
北美洲的友好城市(姐妹城市)计划始于1956年,由前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Eisenhower)发起。它本来算是美国城市联盟的一部分,但从1967年开始,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国际姊妹城市(SCI)。
国际姊妹城市是一个非营利的外交网络,可建立并强化美国和国际社群之间的伙伴关系,并希望能借由增加城市等级的国际合作,可以推广文化的互相理解并促进经济发展。SCI所领导的运动,以推动本地社区的发展和志愿者活动为目的,通过激励和加强民间、官方和商业领袖之间的长期接触,实现双赢。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在中国
北京的友好城市伦敦
中国的友好城市工作始于1973年,当时天津市与日本神户市结成中国的第一对国际友好城市。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与世界120个国家建立了1401对友好城市关系。中国30多年的友好城市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973年至1978年,中国共缔结了6对国际友好城市,仅限于邻国,交往内容主要是人员友好往来;1979年至1990年,中国缔结的友好城市发展到350对,扩展到许多国家,而且友好往来拓展到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培训等领域;1990年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一阶段缔结的友好城市超过1000对。
断交2012年2月21日晚,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新闻发言人授权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公布:鉴于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严重伤害了南京人民的感情,南京市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作为中日两国间缔结的首对友好城市,南京与名古屋的交往已经走过了34年的历程。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民间用法
有时,人们口中的姊妹城市不是指两个地理上相近的城市,亦非普遍意义上的友好城市(Twintowns),而是两个有着相似文化和/或历史背景的城市,如美国德州的加尔维斯敦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这两个城市历史上均为墨西哥湾沿岸的重要南部港口。还有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顿和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
友好城市_友好城市 -北京的友好城市
亚洲
北京的友好城市哥本哈根
东京(日本)(1979年3月14日)
河内(越南)(1994年10月6日)
首尔(韩国)(1993年10月23日)
曼谷(泰国)(1993年5月26日)
雅加达(印度尼西亚)(1992年8月4日)
伊斯兰堡(巴基斯坦)(1992年10月8日)
安卡拉(土耳其)(1990年6月20日)
马尼拉(菲律宾)(2005年11月14日)
欧洲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1980年10月14日)
马德里(西班牙)(1985年9月16日)
法兰西岛大区(法国)(1987年7月2日)
科隆(德国)(1987年9月14日)
基辅(乌克兰)(1993年12月13日)
柏林(德国)(1994年4月5日)
布鲁塞尔(比利时)(1994年9月22日)
阿姆斯特丹(荷兰)(1994年10月29日)
莫斯科(俄罗斯)(1995年5月16日)
巴黎(法国)(1997年10月23日)
罗马(意大利)(1998年5月28日)
马德里自治区(西班牙)(2005年1月17日)
雅典(希腊)(2005年5月10日)
布达佩斯(匈牙利)(2005年6月16日)
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2005年6月21日)
伦敦(英国)(2006年04月10日)
哥本哈根(丹麦)(2012年6月28日)
北美洲
渥太华(加拿大)(1999年10月18日)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美国)(1984年5月15日)
纽约市(美国)(1980年2月25日)
非洲
开罗(埃及)(1990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