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主席、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青天白日勋章获得者,中正剑持有人。1924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率部创建第七十四军,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副军长;1940年,因功升任第七十四军军长;1945年1月,升任第四方面军司令官;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任受降主官;1946年1月下旬任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3月兼任国民党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10月23日,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并兼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蒋介石称赞王耀武“善于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碰阎王,莫碰老王”之谓。王耀武精明强干、头脑清晰,被中共高级将领称为国民党内少有的几个明白人之一。
王耀武简介_王耀武 -人物简介
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三期。
1928年,参加北伐。
王耀武
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9月升任上校团长。
1932年,参加了第四次围剿,因功被蒋介石召见,并升任少将旅长,旋升五十一师师长。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南京保卫战,重创日军,随后多次率部参见抗日会战。
1944年,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方面军司令官。
1945年,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山东军管区司令等职。
1948年,济南战役之后,化装潜逃被俘。
1959年,特赦释放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
淞沪抗战
196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
1968年7月,病逝于北京。
王耀武简介_王耀武 -家庭
妻:郑宜兰,育有4子2女子:王志林王志源王志兴 王志盛
女:王鲁云 王鲁美
王耀武简介_王耀武 -成长经历
黄埔军校王耀武,原名哲让,字佐民,山东省泰安市上王庄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进增,务农维生。王家仅山田4亩,环境清寒。王耀排行第二。长兄哲坚,于部队任畜医。其父与长兄早逝,在一位精明能干的慈母培养之下成人,三弟哲恩,随王耀武谋事,1948年时任济南市田粮处处长。幼妹淑珍,初嫁补1旅军需主任吴时杰。吴早逝,考嫁王氏爱将孙金铭。
王耀武幼时聪颖,在孩童游戏中常显露领导天份。侍亲至孝。王母时为家境发愁,王耀武常说“我长大当大官咱们就不住这小草屋了,您两位老人可跟我去大城市住洋楼”,王母喜而抚其额,说道“骡呀,娘可盼着那一天哩”。虽然家中环境不好,但王家仍送王耀武入学,全力栽培,终成伟业。
王耀武11岁入塾,后考入高等小学。1921年春以家境无力支持学费,只好辍学到天津北安利饼干公司当店员。1923年王耀武被派往上海分公司工作,其族兄王哲玉(于海军位至副舰长)劝王耀武长此以往不是辨法,不如南下投考黄埔军校。王耀武闻言心动,于是托朋友弄了一张高小毕业证书,考入军校3期。
王耀武在军校毕业之后,以战功飞皇腾达。抗战初期晋任军长之后以7000元翻修故居成为一套四合院,并捐出做为学堂,抚育后进。王氏另于村中建一套宅安顿家人,并购地20亩。1940年泰安沦陷,王氏新宅被拆毁大半。共军占领泰安之后,将余宅充公,考为村委办公室。
王耀武简介_王耀武 -将军的崛起
王耀武早年在第1师发展,战功平平。1931年时任第1师第3旅第5团中校团附。刘峙之侄刘夷在南昌新编成独14旅,向刘峙,何应钦各要一员团长,刘峙即推荐王耀武,此为王氏在军界窜升之始。1933年6月红军围攻宜黄,独32旅奋勇抵抗,守城22日,红军不支溃败。王耀武获蒋委员长召见,并升任补1旅旅长。方志敏在江西围剿将结束时,蒋介石派钱大钧将军在保定成立编练处,并成立6个补充团。随后考为两个补充旅入赣剿共,王氏即任补1旅旅长。补1旅因何应钦的特别关照,并没有被拨补到野战部队,而是独立作战。1934年9月,红10军团由赣东北向浙西窜犯,浙江省保安处处长俞济时将军指挥第49师,省团队,第7师第21旅及补1旅分头阻截。王耀武深知新部队需首战取胜,于是亲率卫士排火线督战,在黄山谭家桥截住红军主力,击毙红10军团副总指挥兼红19师师长寻维洲,国军包围圈完成,王旅奋勇进攻,再俘红20师师长王汝痴,红21师师长胡天陶。红10军团总指挥方志敏也被俘虏,红10军团全军覆没。此战使王将军声誉雀起。战后蒋介石命王旅移防西安,在陇南复奉命进驻松藩。1936年夏补1旅移防汉中,并由重庆行营举荐,升格为新11师。旋考第51师。
第51师在汉中成立时,为3团制剿匪师。副师长李天霞,参谋长刘耀增(保定8期),辖第301团吴克定,第303团周志道,第306团李天霞(后考邱维达)。王耀武升任师长之后锐意整军,并成立军官训练班,轮训师内连排长,并招募学兵充任军士。王部驻汉中时将汉中主要道路翻修,颇受人民好评。1936年11月军政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