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 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感知中国-物联网离

“感知中国”是中国发展物联网的一种形象称呼,就是中国的物联网。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

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 智能改变生活物物相连

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物联网为我们展示了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样一幅智能图景,被认为是世界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

然而,我国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才刚起步。要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感知中国”,要走的路还很长

智能城市,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由物联网带来的这一切美好前景有多远?

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和无锡市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此前的11月1日,集聚产业链上40余家机构的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一南一北,由政府大力推动,具备产学研结合特征的两个实体,都意在打造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中心。物联网,“感知中国”的脚步正在加快。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

“物联网离我们很近。”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说,通俗地讲,物联网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可以是汽车、楼房,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些微型感应芯片包括电子标签、各类传感器、二维码等。它们可以获取物体的信息、状态、位置等各种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传递这些信息。

上海浦东机场的防侵入系统是物联网的一个应用典型。为了防止不速之客进入,浦东机场周边布设了上万个由许多传感器集成的传感节点,可以分辨靠近机场围栏的目标,起自动预警作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海涛说,这要远远胜于安装成千个摄像头并派专人盯守,浦东机场这种物联网的应用甚至能分辨是人在爬围栏还是台风的吹动。

物联网和互联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是一个虚拟世界。物联网则是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感知和互联。同时担任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刘海涛说,物联网实际上就是传感网。物联网是从产业和用户角度来说,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它叫传感网。“对物联网和传感网一句话说最准确,叫物物互联,感知世界。”

从应用上而言,物联网并不陌生。从北京奥运会成功实现的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标签(RFID)食品溯源管理等都属于物联网的应用。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楼宇、路灯监控、食品药品溯源、智能医院等领域应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对垃圾车、危险品源的监控和事先处理都有实例。许多人手中其实也拥有物联网的终端,具有GPS功能的手机就是一款可以定位的终端。

北京市朝阳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梅诗曙介绍说,在朝阳区,为了防止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事故,今年3月份开始试点,在数间出租房屋安装了一氧化碳的传感器,在两小时内发现就能避免人员死亡。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目前多限于传感网的应用

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 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感知中国-物联网离



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缺少清晰轮廓

“当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相连时,可随时随地全方位‘感知’对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将从‘感觉’跨入‘感知’的阶段。”宁家骏说。显然,正是这种与互联网结合的“物联网”范畴,才是智能城市、智慧地球的真正核心依据。因此,物联网被认为是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下一次信息技术浪潮和新经济引擎,并且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未来人们的生活将是智能的。

不像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一开始就指向了产业化。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范云军举例说,仅在动物溯源的物联网营运上,现在已达到上亿的指标。

实际上,目前对于物联网产业的预测基本都限于传感网的应用,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激动人心,但之后会是怎么样,尚缺少清晰的轮廓。现有进入实践的物联网应用项目,一方面基本属于电子标签等各种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另一方面,都是在节能减排、能耗监控、安保控制等城市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和普通的日常生活消费领域没有太大关联。

在业界,物联网的应用大致被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理念,底层是传感网络,往上是数据传输的网络通道,最上面则是内容应用。物联网产业链因此也基本明晰,即传感器研发厂商、网络运营商以及提供应用软件和工具的系统集成商。

不过,处在物联网产业不同端的人则有各自的观点。“和现有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实际上是多了一个底层的数据采集环节,大致是四类数据的采集:电子标签显示身份,传感器捕捉状态,摄像头记录图像,GPS进行跟踪定位。”新任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的黄孝斌说,再往上则是像移动网络、互联网等比较成熟的技术。

京仪集团北京自动化技术研究院院长赵力行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物联网两个最主要的技术基础是网络通信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而网络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无处不在,技术已经很成熟。物联网则对传感器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体积越来越小,重量更轻,以及更低的功耗。物联网整个产业链的基础就是传感器这个产业。作为整个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需求量将会是整个产业链条中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

另一边,其他产业链端的企业则希望物联网从“孤独的传感网”中跳出来。“传感网给整个移动通信、互联网都带来了一个全新服务的体系,它会把通信或者是传输的业务扩展成从感知、传输到处理的一个综合服务。”范云军说,未来移动运营商也可能会建立一个传感中心。

云计算或许是另外一个赢家。物联网的发展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尤其与互联网融合后,需要超乎想象的存储资源共享和计算分析能力。而这正是目前云计算的特征。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发展难点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物联网是一个整体,最好的应用就是最恰当的组合。”有业内人士认为,物联网目前的发展难点不在技术,而是在标准的有效制定和产业化。

公认的是,由于物联网目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产业链长,缺乏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和成熟的业务模式。行业融合也不够,缺少有利于产业化推进的组织方案,力量也比较分散,产业的集中度低。以传感器为例,黄孝斌说,传感器有许多种接口,标准不统一,给联网造成很大的困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建宙也表示,物联网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建设物联网的过程中将涉及到许多规划、管理、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问题,还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规范的制订和完善。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一定是应用为先、应用为导向的,需要发挥政府各个部门的积极性,要结合公共领域的重大项目示范应用推动北京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北京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朱炎说。

真正达到物物相连,实现真正的“感知中国”、“智慧地球”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未来生活可能是这样的



未来,物联网的用途无处不在,除用于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外,还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会主动“告诉”你水量少了还是多了;而你携带的公文包则会提醒你忘记带什么东西;你还能通过点击手机按钮在北京控制电饭煲,为重庆的家人煮饭。

再比如,人们驾车时,只需设置好目的地,便可在车上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人们生病时,不需住在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就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等。

微软“智能家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孩子只要站立在屏幕前固定区域,靠自己的真实动作就能扮演电脑游戏中的角色。因为传感器将会感知真人动作并传输到电脑转为游戏所需要的动作,而这个游戏也可能就是一款互联网游戏。
传感网是感知世界、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从用户或产业应用的角度又称为物联网, 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移动通信网络连接的是人与人,传感网连接的是物与物。据Forrester等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物物互联。随着各国基于传感网的“U社会”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等,传感网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并引发国际信息产业重新洗牌。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的提出和实施



2009年8月上旬温家宝在无锡视察时指出,“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为认真贯彻落实总理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推动我国传感网产业健康发展,引领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无锡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起来,专门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力量,落实有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的相关工作。

一、 明确目标思路推进规划建设

(一)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体系

我市把建设物联网及“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作为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强烈的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智,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管委会,在滨湖、锡山等区组建了区级领导和协调机构。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任务按月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通报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每项工作推进得力。

(二)明确目标思路,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纲要》、《无锡市传感网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空间布局规划》。力争到2020年左右,将“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核心园区打造成为全球著名的传感网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中心,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示范区,传感网信息服务和高端人才聚集区。

(三)积极对上争取,共建科技研发平台

一个月来,全市上下统筹协调多种力量对上争取,先后走访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和中科院等部门,向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作汇报,努力确保确定无锡为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积极争取“国家微纳传感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传感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八大国家级平台落户无锡。中科院、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电科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锡设立物联网研发机构的工作基本落实到位。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院校和企业均表示愿意整合研发资源,积极参与“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

(四)加快载体建设,狠抓重点合作项目

我市始终把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的“重中之重”来抓。做大无锡微纳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资本规模,积极筹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传感网创新园、产业园、信息园建设稳步推进,中电科集团物联网研发机构等一批重点合作项目陆续进驻。

(五)结合区域特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以推动建设中国首个“感知城市”为目标,结合各板块和不同领域的实际需要,率先启动实施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传感网、市民中心公共安全传感网、太湖水环境监测传感网等应用示范工程,这些项目均已明确研究主体与合作伙伴,正在编制实施方案,进行技术论证。

二、 强化责任意识切实抓紧抓实

今后一个时期,是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把工作目标定细,把推进措施做实,周密部署,加强协作,强化责任,精心实施,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这项工作,切实抓紧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1)继续加大对上争取工作力度。加大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联系,随时跟踪掌握工作进度和动态,对有关申报材料进行及时的修改和完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对无锡建设“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

(2)抓紧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加快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建设进度,和中国移动联合成立传感网与TD网两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积极推进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公司在锡建立物联网应用研究机构。密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尽快将合作意向转化为现实。

(3)加快核心园区和产业公共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核心园区建设力度,其中传感网创新区和信息服务园明年建成载体30万平方米和35万平方米,传感网产业区明年完成基础设施框架建设,落地规模化建设项目10个以上。重点建设传感网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超级计算机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4)全力完成七大标志性应用示范工程。确保无锡在周界防入侵物联网、公共安全物联网、环境监测物联网、智能交通物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LED产品物联网和医疗监护物联网应用上形成先导示范效应。

(5)尽快形成企业集群。组建江苏传感网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加快引进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和雄厚实力的国内外知名传感网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兼并重组和协作配套等方式,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的百亿元级大型龙头企业。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6)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计划,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大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一批在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

(7)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力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广泛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安排专项建设配套资金,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实行适当税收减免。积极开展银企合作,扩大对重点企业的授信额度,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不断完善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进入,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研究制定建设国家“感知中国”示范区(中心)企业入驻和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破解瓶颈制约。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感知农场

"感知农业社区"项目是由神州图骥集团启动的一个改变中国传统农业行业模式的新兴绿色生态农业项目。感知农场项目将响应国务院的号召,以物联网感知技术为基础来提高原有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并将传统农业生产与互联网娱乐进行结合,通过以线上预售、定制产品、娱乐体验、生态旅游等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产品的价值。
感知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智能数据管理及操纵,在感知农业社区里,感知包括了感知种植、感知体验、感知作物在内的一系列应用。
我们提供什么:绿色生活,感知农业社区的互动娱乐体验
*我们为每一位用户构建绿色生活空间提供了渠道。
*我们为用户提供了以个人需求为核心的绿色消费体验平台。
*我们让用户通过社区,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娱乐内容。
*我们让用户通过社区,创造出更多更有趣的娱乐内容。
*我们让用户看到一个感性的、充满乐趣生命成长。

感知中国_感知中国 -无锡感知中国中心空间及发展规划

为培育无锡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在2008年无锡市委市政府就创建了中国首家以“微纳技术”为核心的微纳国际创新园,引入了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打造基于微纳技术的传感网产业,并将该工作列入无锡市委市政府2009年十一项重点工作和无锡“科技创新创业六大行动”纲要。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在进入该领域比较早的无锡迅速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感知中国’中心)”。
为了落实总理的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无锡市产业转型升级有关指示,特提出如下方案:
一、规划导则
充分利用无锡原有微电子产业基础,按照传感网整体体系架构和节点形式,进行无锡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空间规划,系统打造传感网完整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学、研、生活配套的合理布局,从而占据先发优势,快速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发展定位
结合现有的产业特色、空间布局以及配套优势,无锡感知中国中心计划在新区范围内统筹规划7.5平方公里,建设传感网创新园、传感网产业园、信息服务园。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将无锡感知中国中心打造成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密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商务服务的中心区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区,把园区建设成为国内首创、国际一流的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和中国传感信息中心。
三、发展目标
1.近期(2009―2015)
至2015年总投资40亿元,完成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载体面积150万平方米。建成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心35家,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100项,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
2.远期(2016―2020)
依托无锡微电子产业基础,通过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推动,集中优势力量研发传感网关键核心传感技术;通过技术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积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传感网产业转移,形成涵括传感网全技术链的产业链;通过全力发展传感网专业信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和中介商务机构,加强应用示范点建设,拉动传感网推广应用,形成以传感网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于一体的中国传感网产业创新基地。
至2020年,完成总投资100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产业化企业1500家,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企业10-15家,实现产值1500亿,集聚从业人员15万人。
四、规划布局
根据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及各分园的发展定位,园区总体规划范围由三部分组成:
1.传感网创新园(以下简称创新园)
创新园规划面积12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的传感网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传感网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园计划分两块同时建设,一区核心技术研发区7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50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和传感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各类科研机构、检测机构及中小型创新企业。二区占地50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引进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其他社会资本,打造创新园产业孵化区,重点发展中小型研发、设计及小型制造等初创企业。
2.传感网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
产业园总规划面积7380亩,开发建设规模约350万平方米,重点承接传感网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发展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型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传感网产业化园区。
分为两个区域并行建设,一区占地占地2800亩,载体建设规模13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4580亩,载体建设规模220万平方米,主要为产业化集中区。
3.信息服务园(以下简称服务园)
服务园总规划面积2584亩,开发建设规模约18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以及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在为同质竞争日益加剧的软件产业提供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进而通过重点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应用产业集群,为传感网走向全面应用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
服务园分两个区域,其中一区1668亩,建设规模约100万平方米;二区占地916亩,建设规模约80万平方米。主要汇聚传感网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软件外包、嵌入式软件企业,以及传感网展示中心、主题公园、外场测试中心、中试线等。
五、近阶段的发展计划
1、围绕“感知中国”大课题,利用总理视察无锡的“天窗”时间节点,加快筹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迅速推进国家工信部中国物联网产业园区、国家科技部物联网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工程研发中心的申报工作。
2、充分利用载体建设的阶段性成效,在短期内提供入驻条件,展现层次递进的发展形态。
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已入驻无锡(国家)软件园白羊座A楼4层,1个月完成整楼1-6层的装修。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先期将在服务园双子座A楼启动,10月完成公共部位的装修。
中国移动数据中心
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中国电信数据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载体,传感网中试线用房由规划区域内原厂房改造,10月底完成装修;测试外场、主题公园由太科园配合传感网中心在10月建设完成,力争在年底前展示中心和体验中心建成并对外开放。
中试线、体验中心
测试外场、主题公园
3、充分利用国资力量,加快载体建设,快速建成信息园先导区。
创新园一区启动区(吴越路与菱湖大道交叉地块)已启动建设70亩,预计2010年6月份建成载体面积9万平方米,主要为中国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相关科研机构以及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供载体;加快推动第二阶段10万平方米设计规划,年底启动建设,力争2010年10月建成。
产业园计划于10月份完成设计规划,同时综合协调组织全市各类招商资源,确保年内落实自行建设企业项目不低于5家。
服务园一区(无锡软件园)目前已完成300亩的开发建设,建成载体面积25万平方米,集聚了IBM、微软、NEC、海辉、大展等世界500强或全球服务外包100强企业在内的数百家创新企业。服务园二区明年上半年完成10万平米的载体建设。
4、充分利用社会科技综合运行地产商的资本优势,形成载体建设的倍增效应。
创新园二区建设将与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加快商务谈判,力争今年9月达成协议,年底完成设计,2010年初启动建设10万平方米的孵化载体。
六、建议
1.太科园道路及部分区域土地指标尚未落实,此次园区规划涉及更多土地使用,建议有关部门加快太科园用地审批手续,解决近期开工项目的土地指标问题。
2.筹建无锡传感网产业联盟,统筹全无锡的传感网企业和科研资源作为园区布局,整合江阴长电科技、美新半导体、中电科58所、华润微电子、中星微电子、北大软微学院等,制订涵盖服务外包和嵌入式软件企业的传感网产业发展政策,实现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
3.建议由市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传感网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会,对园区的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化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70103/170430.html

更多阅读

感知RF2系列物联网教学系统 物联网感知系统

无线龙感知RF2系列物联网教学系统以教学应用为中心、以嵌入式及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能满足目标教学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无线通信等严格要求的专用嵌入式物联网教学系统,是继IT网络技术之后,又一个

物联网的精髓是什么? 国学的精髓是什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分析师 徐国鸿关于什么是物联网,相信只要是对新事物有一定关注度的读者而言,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其实对于物联网的精确定义,真没有必要搞清楚,原因在于其本身只是人们看好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就是在人们脑海中的

物联网实训实验室建设方案 工业物联网实验室建设

前言国内物联网产业在“感知中国”中心无锡呈现“井喷”增长,物联网市场如今已从电力、交通、安保等公共服务领域逐步走入民用市场,初步形成产业链。此外,各地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热衷态势无不透露着未来该产业的诱人前景,权威机构预测,2

声明:《感知中国物联网商会 感知中国 感知中国-物联网实现“感知中国”,感知中国-物联网离》为网友假面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