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第古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中心的尚书巷,由尚书第和世德堂两组大型民居建筑组成,配套有绣楼、书馆、佛间、砻米间、仓库、厨房等辅房。这幢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系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严谨合理,是福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主要包括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时期建筑物,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于一体,主体建筑均采用“三厅九栋”格局,门屋相连,勾心斗角,气势恢宏,布局严谨,构思精巧,工艺精良,为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民居群。
泰宁尚书第_泰宁尚书第 -历史概述
泰宁古称杉城,山上盛产杉树。尚书第内部的主要建筑全部采用杉木材料,柱径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烨用最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体现了他的显赫身份,又达到了坚固耐用的目的。房屋内部装饰更为
泰宁尚书第讲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块条石拼砌,呈棋盘状,出水洞镂空成花鸟兽图案,天井内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内装满了水,用以养鱼、浇花和防火。
大厅地面以方砖铺砌而成,呈菱形。厅堂条格状的窗户特别引人注目,类似百叶窗的这种老式窗户夏天通风透气,冬天糊上白纸防风又采光,既暖和也明亮。每个房间地板下还有个阴井,开启活动板门就可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筑设计还真叫绝。昔日的厅首、额枋、廷柱处,都悬挂着名人撰书的匾额和匾联,使整座古居更显得庄重高雅。
在文物陈列室里,一扇十二折的红木屏风,这是李春烨给女儿的嫁妆。屏风上方透雕蝙蝠、寿字图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间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纹花格,雕刻工艺异常精美。在名人书画、石碑艺术展馆,我们还见到了朱熹在黑砚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诗,这些诗词是他晚年被打成伪学派后,隐居在泰宁城南时所写的。
泰宁尚书第_泰宁尚书第 -地理位置
泰宁尚书第泰宁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是闽西北一个不起眼的山区小县,面积不过1539.33平方公里,人口仅12.5万。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校猎的场所。到解放初期,城区还保留着近90%的古建筑,明清时期的民居、寺庙、桥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墙遍布城区,使得泰宁这座小山城格外古朴。然而由于大山环绕,交通闭塞,导致经济贫困落后,人口仅剩4万余人。有这么一首民谣为证,“小小泰宁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石腐,城外听得见”。然而很可惜,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文革”期间,没有很好地重视古迹的保护,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庙、三贤祠、城隍庙、文昌塔、古城墙等都被拆除了,现在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较完好的尚书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泰宁尚书第_泰宁尚书第 -民居建筑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又称五福堂。在福建省泰宁县城内。建于明万历末年。系明天启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府第石雕、砖雕精致,富有地方特色,规模宏伟,是研究福建古代民居的珍贵实物资料。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尚书第尚书第座西朝东,南北长87米,东西宽60米,占地面积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门进出,北端进门设仪仗厅、接客厅。甬道设五重门楼,全宅门额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匾额的枋檩柱头雕刻着各种精巧图案。在门斗的石阶列一对抱鼓石,高2米,宽0.92米,鼓座雕着双狮戏球、云龙、花卉。门墩墙基刻有荷墀托、莲裙座、竹节衬柱等精美图案。主宅5幢,辅房8栋,分5道门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厅堂、天井、回廊外,有房120多间,全为砖石木结构。主宅每幢均为三进,中厅堂用减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径0.45米,柱头挑出二抄斗拱撑托枋梁,础石八角形,雕刻着麒麟、锦象、莲瓣等图案,柱础间还垫着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岗岩石板铺设,厅堂是方砖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尚书第所在的胜利二街是城里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着大片明代住宅建筑群。这里居民日常饮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着“隆庆”、“万历”等年号字样。尚书第里设有蜡像馆、民俗馆。
院的门楼,全用条石构筑,墙面匾额、柱梁和须弥座均精雕人物、飞鸟、卷草、团花等图纹,并用重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