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称甜蜜素(Sodium cyclamate)、甜精,一种甜味剂。无臭,味甜,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对热、酸、碱稳定。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简介
甜蜜素是食品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甜蜜素是一种常用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30~40倍。消费者如果经常食用甜蜜素含量超标的饮料或其他食品,就会因摄入过量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的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历史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甜蜜素在1937年被伊利诺伊大学的学生麦克尔・斯维达(MichaelSveda)发现,1950年代开始应用于软性饮料工业,1960年代上市成为一般性代糖。1966年有研究发现甜蜜素可在肠菌作用下分解为可能有慢性毒性的环己胺。196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委员会收到有关甜蜜素兑糖精的10:1混合物可致膀胱癌的动物实验证据,不久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即发出了全面禁止使用的命令。英、日、加拿大等国随后也禁用。
1973和1982年,艾伯特(Abbott)实验室在多种证明甜蜜素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报告基础上,两次向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请愿希望能恢复甜蜜素的使用,但没有获得批准。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认为现有证据虽然无法证明甜蜜素在大鼠和小鼠中的致癌作用,而且一些国际组织也发表评论表示甜蜜素是安全物质,但他们目前是不会考虑推翻现有的禁令,也不会对甜蜜素进行系统性的安全评估。
目前承认甜蜜素甜味剂地位的国家有超过55个,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内。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是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微溶于丙二醇(1g/25mL),不溶于乙醇、氯仿、苯和乙醚。10%的水溶液pH值为6.5。
化学性质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化学性质稳定,不吸潮,耐碱、对空气、光、热稳定,在碱性介质中稳定,在酸性介质中略有分解。味甜,加热后稍有苦味。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主要用途
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
甜蜜素是一种非营养性合成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稀释1:10000(蔗糖1:140,糖精1:50000)仍可感觉到甜味。
优点是甜味好,后苦味比糖精低,成本较低;缺点是甜度不高,用量大,易超标使用,无营养价值。
按中国GB2760-86规定,可用于清凉饮料、冰激凌、糕点和蜜饯。
另按中国GB2760-89补充规定,还可用作酱菜类、调味酱、配制酒、饼干、面色等的添加剂。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使用方法
甜蜜素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口感接近蔗糖,常与糖精钠(10:1)混用,可掩盖糖精钠的苦味。使用浓度不宜超过0.4%,以缓和苦味。可用于陈皮、话李、杨梅干、话梅,最大使用量8.0g/kg;在蜜饯中最大使用量1.0g/kg;在酱菜类、调味酱汁、配制酒、饮料、冰棍、雪糕、糕点、饼干和面包中最大使用量0.65g/kg。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用量标准
根据中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的规定,“甜蜜素”可以作为甜味剂,其使用范围为:一,酱菜、调味酱汁、配置酒、糕点、饼干、面包、雪糕、冰淇淋、冰棍、饮料等,其最大使用量为0.65g/kg;二,蜜饯,最大使用量为1.0g/kg;三,陈皮、话梅、话李、杨梅干等,最大使用量8.0g/kg。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制取
由环己胺与氯磺酸或氨基磺酸发生磺化成环己基氨基磺酸后,再与氢氧化钠成盐而得。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毒性
小白鼠经口LD5018000mg/kg,ADI值:0-11mg/kg(FAO/WHO,1994)。摄入后由尿(40%)和粪便(60%)排出,无营养作用。
1970年因用糖精-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喂养的白鼠发现患有膀胱癌,故美国、日本相继禁止使用。在随后的继续研究中,发现本品没有致癌作用。
1982年,FAO/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将ADI值提高到11mg/kg(bw)。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_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相关报道
2013年9月,一则名为“为什么得白血病的都是孩子――献给无知的家长们”的文章通过微信在朋友圈广泛转发。文中称,“很多小孩子容易得白血病,主要原因是小孩子最喜欢喝饮料”,饮料中含有大量甜味素,进入人体后无法降解,就会通过肾脏进入骨髓。当骨髓中的甜味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成为堵塞骨髓的“网”,致使骨髓造血的功能受到影响;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引起障碍性贫血,也就是白血病。
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专家李燕郴认为,上述说法不准确,饮料中的甜味素进入人体后会分解成胺类物质,正常食品都含有这一物质,会经过肠道吸收。饮料中的甜味素,除了中国外,有多个国家是批准合法使用的,并且制定了限量标准。“一定程度上摄入甜味素,是没有毒害作用的。”
李燕郴同时指出,从国际趋势看,对于食品、饮料使用化学添加剂成分的限制是越来越严格。有人对于甜味素等添加剂作过动物实验,发现有癌症发病率上升的现象。但是,喝饮料摄入的甜味素远低于动物实验中的致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