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威廉・杰拉尔罗德・戈尔丁爵士,Sir William Gerald Golding,1911年9月19日-1993年6月19日)男,英国小说家、诗人,他也是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为《苍蝇王》。威廉・戈尔丁于1988年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册封为爵士。2008年,泰晤士报在“1945年以来最伟大的50位英国作家”名单中将戈尔丁名列为第3位。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生平经历
家庭
威廉・戈尔丁1911年9月19日,威廉・戈尔丁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康沃尔郡的一个小镇纽奎(Newquay),他在此地过许多童年时光,并从7岁开始写作。
威廉・戈尔丁的父亲艾利克・戈尔丁是马尔波罗中学的高级教师,也是一位学者。其父的政治观点比较激进,反对宗教,相信科学。
戈尔丁的家庭后来搬到马尔波罗,戈尔丁在此逐渐成长,并于马尔波罗的语言学校就读。他的哥哥约瑟夫也于该校就读。
戈尔丁于1939年与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在萨利斯布里的霍兹霍斯主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
大学经历
戈尔丁随后于1930年进入牛津大学不拉斯诺斯学院(BrasenoseCollege)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则转而学习英语。戈尔丁的第一本诗集在1934年发表,然后在大学朋友的帮助下由英国麦克米伦教育出版公司(MacmillanPublishersLimited)所出版。他在1935年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此后他曾在伦敦的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但戈尔丁对这四年的印象并不好。
参与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戈尔丁于1940年应征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并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他又参加了诺曼地登陆,指挥两栖战舰登陆。战争结束后,戈尔丁继续教书工作与写作。
成名
作品《蝇王》1953年9月,戈尔丁将手稿送至伦敦的费伯及费伯公司,最初读者对这部作品不感兴趣,但是该公司的新编辑查尔斯・蒙特斯很喜爱这本书。他要求削减文本内容,并于1954年9月以《蝇王》的名称来发表。戈尔丁其他的小说紧接着出版,包括《继承者》(TheInheritors)、《品彻马丁》、《自由落体》。
1961年,由于写作获得成功,威廉・戈尔丁辞去了教师的工作而成为佛吉尼亚霍林斯学院的专职作家。
1958年,戈尔丁从索尔兹伯里搬到Bowerchalke附近,他因而认识了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他们曾经互相讨论过盖亚假说,戈尔丁建议拉夫洛克使用盖亚来描述该假说。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荣誉奖项
1979年,戈尔丁获得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TaitBlackMemorialPrize),1980年以《启蒙之旅》(RitesofPassage)获得布克奖。1983年,威廉・戈尔丁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结果令人意外,因为评论家认为格雷厄姆・格林或安东尼・伯吉斯得奖机会更高。
1985年,戈尔丁和妻子搬到康沃尔郡靠近特鲁罗的Perranarworthal。
198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赐予戈尔丁爵士荣誉。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去世
1993年6月19日,威廉・戈尔丁因心脏衰竭死于家乡康沃尔郡。他被埋葬南康沃尔郡(汉普郡和多塞特郡边界附近)Bowerchalke的墓地。他留下一部名为《双舌头》的小说草稿,后来由出版社出版。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婚姻家庭
戈尔丁与分析化学家安・布鲁克菲尔德于1939年9月30日结婚,他们育有两个孩子,分别是朱迪和大卫。他的女儿朱迪・戈尔丁和儿子大卫・戈尔丁都仍住在Perranarworthal。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作品风格
威廉・戈尔丁戈尔丁的小说作品富含寓意。他的作品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
戈尔丁作品的主题通常与黑暗邪恶有关,但是他的小说中也表达一种昏暗的乐观主义。
・他的第一本小说《蝇王》(1954年)突出了他一直不停探讨的主题-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
・《继承者》(1955年)讲述了史前人类的祖先如何用暴力与欺诈将另一个温和的种族推向灭绝。
・《品彻马丁》(1956年)与《自由落体》(1959年)中,戈尔丁用梦境般的独白与突如其来的倒叙探讨了存在的最基本元素;例如人的生存、自由。戈尔丁后期作品评价并不如前期的作品。
戈尔丁用他特有的沉思与冷静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他的作品设置了人的原善与原恶、人性与兽性、理性与非理性、文明与野蛮等一系列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令人信服地展现出文明、理性的脆弱性和追求民主法治秩序的难度,说明了人类走向专制易,奔向民主社会难的道理。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人物评价
牛津字典评论戈尔丁:“当20世纪结束时,戈尔丁的声誉在欧洲大陆最高,特别是比利时、荷兰、德国与法国。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他早年受哥伦比亚先锋派创始人爱德华多・萨拉梅亚・博尔达的熏陶,后来接受了乔依斯、卡夫卡、福克纳等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在创作中又采用了阿拉伯神话故事和印第安民间传说的技巧,兼容并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善于把现实主义的场面、情节和完全出于虚构的幻想情境有机融为一体,通过光怪陆离的魔幻世界的折射,表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作品集
主要作品
1934年:《诗集》(Poems)1954年:《蝇王》(LordoftheFlies)
1955年:《继承者》(TheInheritors)
1956年:《品彻马丁》(PincherMartin)
1958年:《军营蝴蝶》(TheBrassButterfly)
1959年:《自由落体》(FreeFall)
1964年:《尖顶教堂》(TheSpire)
1965年:《TheHotGates》
1971年:《蝎神》(TheScorpionGod)
1979年:《黑暗之眼》(DarknessVisible)
1982年:《移动目标》(AMovingTarget)
1984年:《纸人》(ThePaperMen)
1985年:《埃及日记》
《前往地球尽头》三部曲(ToTheEndsoftheEarth)
・1980年:《启蒙之旅》(RitesofPassage)
・1987年:《短兵相见》(CloseQuarters)
・1989年:《潜藏之火》(FireDownBelow)
台湾出版
威廉・戈尔丁陈慧桦/译,《蝇王》,台北市:惊声文物,1970年。
杨耐冬/译,《蝎神》,台北市:志文,1985年。
杨耐冬/译,《蝇王》,台北市:志文,1985年。
陈绍鹏/译,《启蒙之旅》,台北市:远景出版,1992年。
宋碧云/译,《蝇王》,台北市:远景,1993年。
刘力坚/译,《蝇王》,台北市:开今文化出版,1994年。
吴介祯/译,《黑暗之眼》,台北市:圆神,2002年。
陈鹏翔/译,《蝇王》,台北市:桂冠,2004年。
龚志成/译,《蝇王》,台北市:高宝,2011年7月27日。
代表作
《蝇王》(也译作《苍蝇王》)是戈尔丁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一部寓言式小说。它以著名儿童小说《珊瑚岛》(1857)为小说的外在形式,典型地呈现了戈尔丁“人性恶”的思想观点。作品生动形象地显示了这一主题:文明的约束一旦放松;人类的原始本能就会暴露无遗。由于不敌大多数人的邪恶本性,少数坚持文明的儿童就成了无辜的牺牲品。然而,童年的天真一旦结束,人类天赋的智慧终将战胜邪恶。
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人文思想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构成了戈尔丁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戈尔丁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人们幸福,也不能告诉人们不幸,之所以戈尔丁假设主人公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他在假设其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二元对立
戈尔丁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取消,甚至有相反相成的意思,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和魅力之所在,戈尔丁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存在主义
戈尔丁是存在主义作家中对荒诞论述得最为全面、最深刻,并使之具有新意的人之一,这也是他的最大特色。荒诞哲学是资产阶级文明遭到严重冲击的哲学表现。戈尔丁_威廉・戈尔丁 -新闻事件
中国高考语文题乌龙
2013年6月7日,中国高考拉开帷幕。当天上午语文考试一结束,全国各个省的作文题目在网上热传。
读过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一书的读者或对书中一句话感触颇深。考试一结束,细心的网友发现作文题目中将“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造成乌龙。
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引用了上述这句话。不过考试一结束,细心的网友发现作文题目中将“英国作家戈尔丁”写成了“美国作家菲尔丁”造成乌龙。对此,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表示,高考还未结束,考卷内容仍是保密,对此暂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