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佛,是一座摩崖石刻释迦摩尼佛造像,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处的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整体高63米,开凿于公元551年,具有南北朝时期的艺术风格。
西山大佛_西山大佛 -简介
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又称蒙山大佛,位于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坐落于蒙山北峰,在山崖石壁上开凿而成,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公元551年,为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开化寺的上寺建筑物,比中外驰名的四川乐山大佛早162年,史料记载高约200尺(约66米),也是中国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西山大佛_西山大佛 -历史
西山大佛
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并历时24年开凿了西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早162年。
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仰、记事等碑刻。
元末,大佛的头部曾经掉落,到了明洪武十八年间,晋恭王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800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沉睡。
1980年,山西省文物古迹地名考查时,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尊湮没了600余年的大佛。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
2007年4月18日,西山大佛全面修复工程开始,6月正式动工,2007年10月15日,大佛全面加固结束。到2008年春节前,这座有着1500年历史、湮灭了600年的巨型摩崖石刻重新面世。
2008年3月,蒙山大佛头部复原工程初步完成,恢复后大佛头像有11.8米高。
2008年5月,西山大佛正式“开光”迎客,
西山大佛_西山大佛 -风格特征
晋阳西山大佛佛像样式融合了南北两朝的艺术风格,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大佛整体高63米,外露胸颈的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仅低于中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西方所说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按凿制年代北齐天保二年(551年)计算,西山大佛也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早一个世纪。因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应是世界第二大佛,而论年代则是世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西山大佛_西山大佛 -遗存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70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宿白根据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佛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现代0.295米,唐代记载中蒙山大佛的高度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实际高度多十几米。一些媒体按现代一尺合0.33米计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为66米;也有媒体计算为63米;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这些媒体由此认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蒙山大佛高66米)将蒙山大佛称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