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耀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及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曾为援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发表论文90多篇,出版图书10本及图系一套。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耀如_卢耀如 -简介
卢耀如
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卢耀如初中毕业后,升入福州私立英华中学。按当时他的家庭情况,父亲为小职员,弟妹又多,是难以上这所教会学校的。但是他每学期都以优秀成绩列在全高中前6名之内,得到奖学金。1948年时,当时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系沈元教授因母病回榕,在英华中学教书。卢耀如数理化成绩好,沈元曾单独对他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并且说:“你敢不敢去摘这明珠?”当时在英华中学也有校友来校说:“美国在田纳西河搞水利,有TVA(TennesseeValleyAuthority的缩写,即田纳西流域管理局),中国在扬子江三峡修坝(孙中山先生曾构想),就是YVA。”这都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1950年1月卢耀如从高中毕业,当时有的同学去东北求学,他因旅费困难未能同行。那时许多青年学生被吸收参加工作。卢耀如向沈元先生请教可否工作一段时间再升学。沈先生说:“好啊,工作一段再升学,理解力更好。”于是他经推荐而选择在南台学联(即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州市工作委员会南台办事处)工作,日夜要跑几所大、中学校。
1950年7月,华北高等学校联合在福州招生。卢耀如到英华中学,在礼堂楼梯边见到陈景润,陈对卢耀如说:“我在家备课。”英华高中只有三百多学生,不少都是熟人。卢耀如想自己功课好,应当向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方面发展。于是向组织提出了升学的申请。离高考有12天时得到批准,李清藻代表组织对他说:“新中国需要技术干部,你功课好,组织支持你考大学。”
当时要上大学备考,就得脱离工作岗位。于是卢耀如离开了工作岗位,住在英华高中部宿舍日夜复习。由于临考时病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在报纸发榜时,他列在“下列考生成绩尚可,但所填系科无法安插”这一栏,需另填志愿。当时招考后,沈元先生已返回清华大学任航空系主任。经与招生委员会联系,认为据卢耀如的考试成绩,可前来北京填志愿入学。
卢耀如
卢耀如正在发愁旅费的时候,南台学联曾丽黎和黄民送来们当月津贴(供给制每人每月只1―2万多元)及卖掉们生产的蔬菜钱,约30万元(当时1万元,币制改革后为1元)人民币。
1950年初秋,卢耀如别离故乡,挤在一艘小汽轮上,沿闽江溯流而上。到南平后,又乘军用大卡车去江西上饶,前后爆裂了三个轮胎,在武夷山附近山区只剩下三个轮胎,汽车开不动了。因为刚解放不久,还有土匪等未完全肃清,只好立即到附近民房中,把门紧闭着。第二天才又上路,历经三天汽车旅途后,又搭乘一天火车由上饶至上海。在上海停几个小时,接着又转乘近两天火车,才到达北京。
卢耀如_卢耀如 -经历
卢耀如到北京后,先去看望沈元先生,然后去清华大学教务处领取华北统考备取生志愿表,查了一下高考的分数,知道一些北京、天津、唐山的大学理工系,他还是可以被录取的,包括有的大学的航空系。那时清华大学已开学几天,他填了地质系本科,拟入校后再转系。
清华大学
入学时,卢耀如选修了为数学系学生开的微积分(当时还是英语讲授),及为物理系学生开的物理课。不久,地质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对他说:地质人才缺乏,国家急需,你不要想转系。当时想转系的同学还有几位。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他们有12位同学了解到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向,于是就想向这个方向发展,以期安慰他自己读理工方面的志愿。清华大学土木系陈梁生教授经常来地质系,他是福建人,卢耀如也向他请教,使他进一步了解了地质工作在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设上的重要性。他还选了机械系开的“机械制图”、张维教授开设的“材料力学”及“建筑材料”等课程。
卢耀如在清华大学修读了冯景兰教授的“普通地质学”、池际尚教授的“岩石学”、涂光炽教授的“矿物学”、杨遵仪教授的“古生物学”、张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