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尖蚧,别名有矢坚蚧、箭头蚧、矢根介壳虫箭头介壳虫、白恹之称,属盾蚧科,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介壳背面中央具l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的横纹。分布河北、山西、广西、四川、云南、安徽等地。
矢尖蚧_矢尖蚧 -基本信息
矢尖蚧
中文名:矢尖蚧
别名:矢坚蚧、箭头蚧、矢根介壳虫 箭头介壳虫、白恹
学名: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寄主:金桔、大叶黄杨、百日红、瓜子黄杨、香橼、柑桔、木瓜、枸骨、白蜡树、龙眼
矢尖蚧_矢尖蚧 -为害特点
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枯死。
矢尖蚧_矢尖蚧 -特征描述
矢尖蚧
成虫:雌介壳箭头形,常微弯曲,长2―4mm,棕褐至黑褐色,边缘灰白色。前端尖、后端宽,1、2龄蜕皮壳黄褐色于介壳前端,介壳背面中央具l条明显的纵脊,其两侧有许多向前斜伸的横纹。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介壳狭长,长1.2―1.6mm,粉白色绵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
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
若虫: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l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
蛹: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矢尖蚧_矢尖蚧 -发生规律
矢尖蚧
甘肃、陕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绵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绵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矢尖蚧_矢尖蚧 -防治方法
矢尖蚧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
(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
(3)保护引放天敌。
(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矢尖蚧_矢尖蚧 -地理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