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电东送”工程是我国首条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线路全长656公里,共有1421座铁塔。该工程于2007年正式拉开帷幕,2012年9月28日,“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长江南岸跨越铁塔封顶,整个工程预计在2013年底建成使用。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工程概况
“皖电东送”,即利用淮南丰富的煤炭资源,加强煤电基地建设,变输煤为输电,使淮南成为华东地区的能源基地。
“皖电东送”工程是国家“十一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华东地区能源资源配置的一项重大战略。主要网架工程包括:东通道工程、中通道加强工程、西通道工程、宣城―富阳省际联络通道、皖南―苏南省际联络通道以及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等。其研究和具体实施过程经受了时间的检验。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工程简介
我国首条同塔双回路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皖电东送”工程西起安徽淮南,经皖南、浙北到达上海,线路全长656公里,共有1421座铁塔,整个工程计划2013年底建成投运。工程建成后,每年将能输送超过500亿度电,相当于为上海新建了6座百万千瓦级的火电站。
至2012年10月底,该工程已进入最为关键的跨越长江阶段,为此建设的跨越铁塔高达277.5米。该工程跨越长江长度约3公里,通过立于长江南北岸的两座输电塔直接放线跨越。由于采用的是两条回路都通过同一座输电塔进行跨越,线路自重超过一般线路两倍以上,对跨越铁塔的塔基牢固性、塔身稳定性的要求超过以往,属于世界同类塔中高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项工程。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工程规模
皖电东送示范工程包括四站三线及其相配套的二次系统和调度、通信系统工程。工程起于安徽淮南变电站,先后跨越淮河、长江,经皖南、浙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经4省(市)共计21个县市区。线路全长656千米,全线同塔双回路架设,变电容量2100万千伏安。工程静态总投资185.36亿元人民币,由安徽省电力公司(淮南站)、浙江省电力公司(皖南站和浙北站及全部线路)、上海市电力公司(沪西站)共同出资建设。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工程特点
技术水平高。需全面掌握特高压交流同塔双回输电关键技术,在潜供电流抑制、雷电防护、无功补偿、过电压限制、电磁环境控制和钢管塔应用等方面实现再创新,并推动工程设计、设备研制、施工建设、运行维护技术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巩固扩大我国在国际高压输变电领域的领先优势。
施工难度大。浙北站位于山地,挖填土方总量137万立方米;沪西站位于鱼塘河网地带,桩基16200根;全线平均每千米混凝土量约1000立方米,场平和线路基础施工难度大。钢管塔平均塔高110米、塔重180吨、最大单件重量超过6吨(山区达4吨),单基塔相当于常规工程的大跨越塔,且全线河网泥沼及山地丘陵近60%,塔材运输、堆放和组立难度远超常规工程和试验示范工程,极具挑战性。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发展历程
2001年,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加快安徽煤炭资源开发,实施“小西电东送”的初步设想。
2002年,《华东电网安徽煤电基地“小西电东送”规划纲要(初稿)》完成,后更名为《皖电东送规划纲要》。
2003年,“皖电东送”工程作为建设八大重点产业基地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写入安徽省委、省政府颁布的文件。同年9月,安徽省政府与上海市政府签订电力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2004年,“皖电东送”规划研讨会召开,并向国家发改委提交了专题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建设“皖电东送”800~1000万千瓦的规模设想。
2006年,国家发改委将“皖电东送”工程列入国家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文落实了“皖电东送”电能消纳方案、调度模式及电价制定原则。至此,“皖电东送”工程正式拉开帷幕。
2008年,国家发改委发文进一步明确“皖电东送”上网电价和各省销售电价水平等。
2011年9月27日,皖电东送特高压工程获得国家核准,条件已具备。
2012年10月28日,“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长江南岸跨越铁塔封顶。
2013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报道,随着最后一根导线跨越淮河牵引到位,“皖电东送”淮南至上海特高压输变电工程淮河大跨越主体工程完工.运用了国际最顶级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皖电东送工程,今天在近200米高空,成功完成了淮河大跨越施工,再次实现了我国电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1000千伏皖电东送特高压线路西起安徽淮南,经浙江、江苏后抵达上海,全长65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电容量最大的同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投资总额186亿元,计划今年底投入运行。
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正负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和一般输电线路相比,特高压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电量损耗低等优点。但同时,它的技术难度和对设备的要求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上世纪60-90年代,前苏联、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开展了特高压交流输电前期研究,都没能形成成熟的技术和装备。而在我国不但在特高压理论创新、技术攻关、工程实践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并且已经成为世界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成功掌握,并且实际运用了这项尖端技术的国家。
以承担本次“皖电东送”工程的合众思壮集思宝G970设备为例,其应用高精度GIS采集测量技术,可以凭借精确的GPS定位功能、厘米级采集精度、实时数据交互、高稳定的性能等特性在电力勘察设计、施工、放样等方面发挥作用,为设计、施工及决策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来源,为电力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并商业化运行3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包括“皖电东送”工程,正在建设的还有三条特高压线路,按照规划,我国将在特高压骨干网的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进一步缓解能源分布与使用不协调的矛盾。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作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煤电油运紧张,这一世界性难题,要求人们优化输电、输煤的输送方式,实现更佳的资源优化配置。“皖电东送”,能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减少煤炭运输污染和浪费,减轻苏浙沪建设电厂的土地环保压力。
2005年,安徽作出“皖电东送”战略决策,大力建设一批大型电站,建设连接华东主网的500千伏东中西通道,建设“淮南-皖南-浙北-上海”特高压输电通道。
2012年,工程全面进入收获期。6月19日,500千伏西通道输变电工程提前3个月送电。至此,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全线告捷。安徽电网送往华东电网500千伏联络线增至七回,输出能力由300万千瓦增至750万千瓦。8月6日,淮浙煤电凤台电厂一期工程1号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开始向浙江送电。截至12月18日,安徽省向华东电网净送电量269.47亿千瓦时……
这个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牵涉面最广的输变电工程,只花了短短3年。它的建成,意味着“十一五”头三年安徽电网建设,相当于过去五十年之和。
通过这条电力高速路,两淮“乌金”便借助电力,源源驶向长三角,让安徽与其实现无缝对接。
皖电东送_皖电东送 -皖电东送跨淮河
“皖电东送”工程在近200米高空成功完成了跨越淮河的大施工,再次实现了我国电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高精度GIS采集测量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