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有膏滋、膏滋药、膏滋方、滋补药等称谓,顾名思义是具有润泽滋补作用之方,属于八种中药传统剂型之一,可分外敷和内服。普通人常将内服膏剂称为膏方,因其有滋补作用,广泛地使用于体虚者。而近来引人注目、不断升温的膏方主要指内服膏滋药,尤其是盛行于江南一带、适合一人一方的滋补膏方。
膏滋药历史沿革和文化背景
膏方的发展历史漫长,《正韵》、《博雅》上所述“膏滋”为“润泽”人体。《膏方大全》说:“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俗称膏滋药”。其形成源于汤药。膏滋药通常是由汤药(煎剂)向浓缩演变发展而来,故有“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服用”之说。早在《五十二病方》中有膏剂30余首中药处方,制作时加用膏糊剂而称为“膏滋”。膏类药配成剂型应用,膏方由外敷逐步发展到内服治疗疾病是膏方运用的重要变革。膏方发展到明清,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膏滋方不仅是滋补强壮的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具有个体化方案的制剂。
膏滋药的长处
传统认为冬季是补益的时令,服膏滋药是冬季调理最为常用的方法。膏滋药与只用人参、鹿茸之类补药只顾一面不同,膏滋方通过辨别病人体质,详察阴阳虚实,同时兼顾其原有的旧疾,通过辨证,制定最适合每个个体的滋补膏方,以期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祛病之目的。膏滋药处方、配制、制作过程复杂,工艺讲究。中药饮片等原料要经过多道工序煎煮浓缩加工,浓度高,药性滋润,作用相对稳定、持久、缓和,且体积小,易保存,服用比较方便。
膏滋药长于补虚和疗疾,能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用于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在南方素有“冬令进补,来年打虎”之说。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群众接受和信赖膏滋药,冬令进补服用膏滋药早已经形成气候,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如何开膏滋药的处方
膏滋药并非是简单的“补”,应该是治病和防病相结合,扶正和祛邪相结合,调理和滋补相结合,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统一整体。开具膏滋药须辨证精细,一人一方,应由专业医师辨证分析来拟定处方。
一般症状、生活质量、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心理压力、精神情况、背景等客观指标在开膏滋药时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同时,疾病谱的改变使传统膏滋药内涵有所变化。当今的膏滋药已经倾向于清、调、平、和。山楂、虎杖、蒲黄、黄芩、黄连、大黄等药物进入膏滋药中已经十分普遍。膏方的涵义不再是单纯的补药,而是已经演变成促进人体机能的调整,追求人体的“和谐”。
膏方所选中药越来越注重安全和防治效果。药味数量一般在20~50种左右,一料膏方的常用剂量约相当于汤剂20~40剂,遵循“量体裁衣”、“用药如用兵”的策略。重金属含量超标、易污染、易变质、毒性大、致畸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以及一些昂贵药物、特殊药物等已淡出膏方。
传统膏滋药的收膏多采用冰糖、阿胶、蜂蜜、鹿角胶、鱼膘胶、鳖甲胶、龟板胶等胶类作为基质和矫味剂,性质较为滞腻,当今已经不再全部适合。食用明胶、淀粉、木糖醇、元贞糖等其他基质和矫味剂已被采用。
膏滋药的加工工艺
膏滋药为特殊的“药”,配方要求选料道地。其制作过程涉及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存放等工序,制作须有相关资质,依法熬制。加工过程中恪守道德,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要求,不随意添加辅料和防腐剂,投用的中药饮片符合国家药典和饮片炮制规范的质量要求,按处方调剂配伍,按要求规范地进行加工。加工成品应符合中国药典附录“煎膏剂”的通则要求。
膏滋药的包装与存储
目前多数用瓷罐、瓷盆、玻璃瓶等容器包装与存储。使用符合科学、安全、卫生、方便的包装方法正在得到改良和推广。采用冰箱保存这是一个良好的过渡存储方法,已经为多数用户所接受。
膏滋药的服法
服用膏滋药传统习惯推崇冬季,从冬至前后起,约持续50~60天,需要特别指导。从药效角度分析,每次服药应该定量、定时。保证疗程的数量与总量,这是提高膏方效果的前提条件。膏方属于“药物”范畴,可以冲开水喝,也可直接食用。而我们所推荐的夹在面包、馒头中间食用的方法已受到欢迎。膏滋药一般每天服两次,早、晚各服一次。数量因人而异,大多每次服一汤匙(15~30克)。
膏滋药的副作用和忌口
通常,大多数人在服用膏滋药期间出现的一些副作用不易被发现。因为膏滋药成分复杂,影响因素过多,难以介定。一般说来,如遇感冒发热或伤食腹泻等应暂停服用膏滋药。
传统讲究对服膏滋药期间的忌口很多,但有些带有十分明显的随意性,多数还缺乏有力依据。只能向处方医生咨询。
中医如何解读膏滋方_中药膏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