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丧钟为谁而鸣》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美国志愿者深入西班牙敌后,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艰巨的炸桥任务,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讴歌了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战争。
《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1961)的作品,西班牙内战期间,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丧钟为谁而鸣》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美国志愿者深入西班牙敌后,在游击队的协助下完成了艰巨的炸桥任务,最后英勇牺牲的故事,讴歌了西班牙人民的正义战争。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作品简介
《丧钟为谁而鸣》美国青年罗伯特?乔丹志愿参加西班牙政府军,在敌后搞爆破活动。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击队联系,完成炸桥任务。在纷飞的战火中,他与被敌人糟蹋过的小姑娘玛丽亚堕入爱河,藉此抹平了玛丽亚心灵的创伤。在三天的时间里,罗伯特历经爱情与职责的冲突和生与死的考验,人性不断升华。在炸桥的撤退途中,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却被炮弹炸断了大腿,独自留下阻击敌人,最终为西班牙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本书以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简介
海明威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
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作品背景
《丧钟为谁而鸣》一九二九年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恐慌,对经济落后的西班牙打击极为沉重。在强大的群众运动的推动下,共和党、社会党和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于一九三一年四月组成联合政府,建立了共和体制。当时工人阶级处于分裂状态,其中以推行温和的改良主义的社会党势力为最大,而无政府-工团主义也吸引了不少群众。年轻的共产党不得不在对这两股势力作不断斗争的情况下逐渐成长起来。
西班牙的法西斯分子早就和纳粹德国和墨索里尼独裁政权勾勾搭搭,这时德意两国公然以飞机、大炮、坦克等军用物资源源不绝地支援佛朗哥,并派教官及军队参战,残酷地屠杀西班牙人民,激起了进步人类的公愤。但英法等国却对希特勒采取所谓的“绥靖”政策,害怕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会影响自己国内的政局,在“不干涉”政策的幌子下对西班牙实行可耻的封锁。以各国共产党人为中坚的工人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纷纷以实际行动来声援西班牙人民,把共和政府的事业看作全体进步人类的事业。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有的志愿参加医疗队,抢救伤员,有的直接参加作战,如著名的国际纵队,在第一年冬季马德里保卫战中,和英雄的首都军民并肩作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例如英国年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拉尔夫?福克斯及克里斯托弗?考得威尔。其他在内战期间亲赴西班牙的知名人士有白求恩大夫、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智利诗人聂鲁达、苏联作家爱伦堡等,而本书作者海明威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人物形象
《丧钟为谁而鸣》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这位美国蒙大拿大学西班牙语系的青年讲师,十二年来,常常到西班牙度假,寻访名胜古迹,走遍了全国,对西班牙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作者在本书中还塑造了一系列活生生的西班牙人的形象,其中着墨最多的为比拉尔和巴勃罗。比拉尔热爱生活,热爱共和国。她爽朗泼辣,嫉恶如仇,眼看巴勃罗一天天沉沦下去,恨铁不成钢,冲着他就骂“醉鬼!”乔丹长得壮实,生气勃勃,她一见就打心眼里喜欢。她看出玛丽亚对乔丹的爱意,就要求他爱护这姑娘,炸桥后把她带到共和国去。她全力成全他们,但看到他们相亲相爱,不禁有些妒忌。她缅怀自己过去的好时光。她自称曾和西班牙三个收入最少的斗牛士生活过九年。当年轻的游击队员轻蔑地说菲尼托没什么了不起,患着肺病,长得矮小,本来就不该做斗牛士时,她沉不住气了,满怀激情地讲述菲尼托这苦孩子如何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苦学,好歹当上斗牛士的经过。她当他孩子似地疼他,一直侍候到他悲惨地死去。她巴不得到共和国去,为此和乔丹争吵。多亏她的帮助,乔丹完成了任务。
巴勃罗当初拿下了民防军的兵营,亲手枪杀四个俘虏,后来组织群众,在广场和镇公所内把逮住的二十多个法西斯分子都活活打死,做得未免太过分。但内战期间法西斯分子干下的暴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例如一九三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纳粹飞机疯狂地屠杀了西班牙北部滨海小城格尔尼卡的几千手无寸铁的平民,毕加索为此创作了巨幅油画,向全世界控诉敌人对他祖国的暴行。出于对剥削阶级的深仇大恨,巴勃罗当年的作为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当他在山中待了一年,滋生了苟安保命的思想,他竟拿了乔丹的爆破装置出走,但又合不得自己的人马,才到别的小组去招了五个弟兄和五匹马,及时赶回来。乔丹炸桥后,巴勃罗带那五人拿下了公路下段的哨所,但在向断桥靠拢的半途,他返身一梭子杀了那五人,为了把那五匹马给自己人骑着撤走。小私有者的思想使他干出了伤天害理、背叛革命的行为。
另一游击小组的领导人,聋子圣地亚哥,和巴勃罗构成鲜明的对比。他对革命忠心耿耿,乔丹找他谈时,他语简心长,实事求是地摆了情况。当他知道事后撤走时马匹不够,就二话不说,主动连夜去搞马,哪知偏偏雪停了,敌骑兵巡逻队追踪他的脚迹,把他和四个部下逼到一个山头上。他们据险固守,聋子机智地诱敌暴露自己,杀了一个军官,但最后被敌机炸死在山头上,被敌人割下脑袋回去报功。老向导安塞尔莫心地善良,杀了敌人也感到内疚,想不出战后该怎样来赎这份罪,因为对天主的信仰已经被否定了。作者在小说中不止一次地写到天主教对西班牙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但对安塞尔莫来说,与其说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无法磨灭,还不如说是这无邪的心灵在被最基本的道德问题所折磨。最后炸桥时,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标后面,被碎铁片击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着那圈引爆的电线。乔丹痛心地想,如果用引爆器的话,这个好人是不致牺牲生命的。
除了比拉尔,全书中只写了一个女人:玛丽亚。她生性温柔,天真无邪,和比拉尔适得其反。身心受到了粗暴的摧残,她遇到了乔丹这样的好人,毫无保留地以身相许。听到了聋子手下的青年哨兵华金的悲惨家史,她搂着他说,“我把你当哥哥,……你有家啦。我们都是一家人。”乔丹感动地也搂着他说,“我们都是兄弟。”她告诉乔丹,她父亲喊着“共和国万岁”被枪杀,她母亲接着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长万岁”而从容就义。想到此事,乔丹吻着熟睡中的玛丽亚,小声说,“我为你的家庭感到非常自豪。”在斗争中,乔丹和这些普通的西班牙人民打成了一片,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海明威用这一系列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同仇敌忾地抗击法西斯匪帮的历史画面,奏出了一支人类兄弟情谊的赞歌。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作品评价
《丧钟为谁而鸣》插图《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篇幅最大的一部小说,但全书情节局限于三天之内(一九三七年五月底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写得紧凑非凡。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海明威发挥他独特的叙事艺术,以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丰富多彩的对白,紧紧环绕着罗伯特?乔丹的行动,一气呵成地把这故事讲到底,同时插入了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及回忆,使这个主人公的形象非常丰满……
海明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到我国和欧洲当战地记者,在欧洲时屡次亲身参加战斗。一九四六年初回到“观景庄”声称正在写一部关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长篇小说,但直到一九六一年七月自杀身亡,没来得及定稿。在他晚年发表的两部小说及由他妻子发表的两部遗作中,只有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年)博得了一致的好评,并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金(1954年)。从海明威所有作品的主人公身上,或多或少地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影子。罗伯特?乔丹说自己不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反法西斯主义义者,这实际上正表达了者本人的立场。但是,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而《丧钟为谁而鸣》作为作者本人投身有关人类前途的大搏斗的见证,可被看作他的代表作而惭愧。
四十万字,写三天内发生的事情――一场山区游击战,其间包含一段爱情故事(并且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爱情故事),一大堆心理独白――这就是《丧钟为谁而鸣》。大师功力自不必说,这样的故事交给中国的小说家……能写出二十万,就不错了――但是,问题是,中国小说家从来不善于写这样的小说,他们号称要写出中国人的血性,但是,却写不出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人性。这样的小说,放在中国的背景下,只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作家势必,会加上一大堆“中国共产党万岁,人民群众万岁”的口号,从而削弱了小说的感染力。
问题是,《丧钟为谁而鸣》中可能有的感染力――都被那万恶的翻译所消磨殆尽。我恨北方式的翻译――天知道我看到《九故事》《喧哗与骚动》的翻译时,是多么地想要杀人,完全感觉不到那是置于生活环境中的语言。
尽管如此,还是附上最感动的一段话:“我爱你,就像我爱我们为之奋斗的一切。我爱你,就像我爱自由,尊严和所有的人都有工作而不挨工作的权利。我爱你,就像我爱我们所保卫的马德里,就像我爱所有那些已牺牲的同志。很多同志牺牲啦。很多。很多。你没法想象有多少。但是我爱你,就像我爱世界上我最爱的东西,而我爱你超过了这一切。”很中国共产党化,但是中国的作家写不出来。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花絮
《丧钟为谁而鸣》2005年12月22日,首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颁奖仪式在国家图书馆文津阁举行,由本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根据7集纪录片《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编纂、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图书荣获首届文津图书奖。
文津图书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家梁晓声在对《丧钟为谁而鸣: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纪实》书评中写到:这是一部警世之书。
这是由电视专题纪录片“演变”而成的一部书。尽管,电视专题纪实片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播放过了,但此书出版的意义并不会因而受到影响。
该奖项命名“文津”的意义在于,它是国家图书馆的传统象征。更深的意义是,命名取意“文化津梁”,显示了国家图书馆愿意作为沟通文化的桥梁,为促进作者、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作用。文津图书奖获奖及推荐图书展示在国家图书馆同时展出,展览持续到2004年1月19日。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相关词条
《金银岛》《苦儿流浪记》《猎人笔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漂亮朋友》
丧钟为谁而鸣作者_《丧钟为谁而鸣》 -参考资料
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5/08/content_2928408.htm
2、http://www.77txt.com/txt_143220/
3、http://www.ewen.cc/cache/books/view/34/view-0202010000012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