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释义及出处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词语释义,乐不思蜀-成语出处

三国时蜀国昭烈帝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死后,蜀国灭亡。后主刘禅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看得津津有味,司马昭问刘禅感受如何,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讥笑他麻木不仁。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此间乐_乐不思蜀 -词语释义


刘禅

【读 音】lèbùsīshǔ

【解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又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鲁迅《月界旅行》:“那麦思顿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事,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示例】黄裳《榆下说书・诸葛的锦囊》:“'乐不思蜀'的那一幕,就是乃父东吴招亲的翻板。|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近义词】乐不可支、乐而忘返、流连忘返。

【反义词】落叶归根、恋恋不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

【同韵词】蚁膻鼠腐、镂脂翦楮、欢忭鼓舞、与人无忤

【灯 谜】刘禅到中原

【歇后语】被俘的阿斗

成语释义及出处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词语释义,乐不思蜀-成语出处

此间乐_乐不思蜀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元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都洛阳居住。魏元帝自己也无实权,掌握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此间乐_乐不思蜀 -成语辨析

【正音】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蜀:不能写作“属”。

【辨析】“乐不思蜀”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乐不思蜀”则有“忘本”之意。

此间乐_乐不思蜀 -成语示例

◎那麦思敦更觉气色傲然,或饮或食,忽踊忽歌,大有“此间乐不思蜀”之意。(鲁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清・王韬《淞隐漫录》)

◎看到眼前的美景,吃着可口的饭菜,我真有点乐不思蜀了。

◎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此间乐_乐不思蜀 -古文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70103/168094.html

更多阅读

成语释义及出处 良知良能 良知良能-释义,良知良能-出处

中国语言汉语词汇成语良知良能一词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良知良能_良知良能 -释义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良知良能_良知良能 -出处良知良能《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成语释义及出处 中流击楫 中流击楫-释义,中流击楫-出处

中流击楫所属成语,拼音为zhōng liú jī jí。意思是比喻立志奋发图强。本意比喻建功立业的壮志。中流击楫_中流击楫 -释义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中流击楫_中流击楫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

声明:《成语释义及出处 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词语释义,乐不思蜀-成语出处》为网友树影摇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