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新樟植物界樟目(Laurales)樟目(Laurales) 新樟属(NeocinnamomumH.Liou)。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区。
海南新樟_海南新樟 -药品简介
【药 名】:海南新樟
【拼 音】:HAINANXINZHANG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新樟属植物海南新樟的全株。
【功 效】:祛风湿、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主 治】:治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跌打损伤、妇人经期腹痛、神经痛、乙脑后遗症。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脾、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服,9一20克。
【别 名】:木大刀王(广东)、美共(广西三江侗语)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广西南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区。
【拉丁名】:海南新樟Neocinnamomum lecomtei Liou-N. Hainanianum Allen
【考 证】:始载于《海南植物志》。
海南新樟_海南新樟 -新樟简介
所属卷:Neocinnamomum Liou Ho
所属科:Lauraceae
中文名:新樟
其它中文名:肉桂树(丽江),羊角香(鹤庆),香叶树(楚雄、武定),梅叶香(弥渡、楚雄、富民),野香叶树(楚雄),荷花香(保山),荷叶香(大姚),香桂子、香叶子(四川),云南桂(中国树木分类学),少花新樟(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文献来源:(1934);Y.C.Yang(1948);Kosterm.(1974)*.Cinnamomum delavayi Lec.(1913); W.Y.Chun (1925);Hand.-Mazz.(1931);陈嵘(1937);C.parvifolium Lec.(1913),non Ridley(1915)Neocinnamomum parvifolium(Lec.)Liou Ho(1934)*;N.delavayi(Lec.)Liou Ho var.pauciflorum Y.C.Yang(1945),(1948)。
描述字段:灌木或小乔木,高(1.5)2―5米,有时可达10米;树皮黑褐色。顶芽小,芽鳞厚而密被锈色或白色绢状短柔毛。枝条纤细,圆柱形,具条纹,幼时被锈色或白色细绢毛,老时毛被渐脱落。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至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4)5―11厘米,宽(1.5)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锐尖至楔形,两侧常不相等,近革质,幼时两面密被锈色或白色细绢毛,老时上面变无毛但下面毛被明显可见,上面绿色,稍光亮,下面苍白色,晦暗,三出脉,中脉及基生侧脉在上面常凹陷,下面凸起,基生侧脉弧状上升至叶片1/2―3/4,与中脉连接处有时呈不明显的窝穴而在上面微隆起,其余侧脉均细小,与小脉呈细网状;叶柄长0.5―1厘米,初密被短而贴生绢质短柔毛,后毛被渐稀少,腹凹背凸。团伞花序腋生,具(1)4―6(10)花;苞片三角状钻形,长约0.5毫米,密被锈色绢质短柔毛。花小,黄绿色,花梗纤细,长5―8毫米,密被锈色绢质短柔毛;花被筒极短;花被片6,两面密被锈色绢质短柔毛,三角状卵圆形,近等大,外轮长1.8毫米,宽1毫米,内轮长2.2毫米,宽1.4毫米,先端均锐尖;能育雄蕊9,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25毫米,花丝无腺体,花药长方形或卵状长方形,先端钝,稍短于肥厚的花丝,药室4,几横排成一列,上2室内向,下2室侧外向,第三轮雄蕊花丝基部有一对具长柄的圆状肾形腺体,花药4室,上2室小,侧外向,下2室大,外向,退化雄蕊近匙形或卵圆形,具柄,连柄长0.6―0.8毫米,柄被柔毛;子房椭圆状卵球形,无柄,无毛,长约1毫米,向上渐狭,花柱短,柱头盘状。果卵珠形,长1―1.5厘米,直径0.7―1厘米,成熟时红色;果托高脚杯状,顶端宽5―8毫米,花被片宿存,略增大,凋萎状;果梗纤细,向上渐增大,长0.7―2厘米。花期4―9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分布及生境:产中南部、西部至西北部;生于灌丛、林缘、疏林或密林中,沿河谷两岸、沟边或在排水良好的石灰岩上,海拔1100―2300米。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枝、叶含芳香油,出油率0.8―1.7%,油用于香料及医药工业。果核含脂肪,可供工业用。叶尚可入药,有祛风湿、舒筋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