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台湾、香港称矽xī)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Si,旧称矽。原子序数14,相对原子质量28.0855,有无定形硅和晶体硅两种同素异形体,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第三周期,IVA族的类金属元素。硅也是极为常见的一种元素,然而它极少以单质的形式在自然界出现,而是以复杂的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广泛存在于岩石、砂砾、尘土之中。硅在宇宙中的储量排在第八位。在地壳中,它是第二丰富的元素,构成地壳总质量的26.4%,仅次于第一位的氧(49.4%)。
硅_硅[化学元素] -发现历史
硅石
1787年,拉瓦锡首次发现硅存在于岩石中。
1800年,戴维将其错认为一种化合物。
1811年,盖・吕萨克和Thénard通过将单质钾和四氟化硅混合加热的方法制备了不纯的无定形硅。1823年,硅首次作为一种元素被贝采利乌斯发现,并于一年后提炼出了无定形硅,其方法与盖・吕萨克使用的方法大致相同。他随后还用反复清洗的方法将单质硅提纯。
硅_硅[化学元素] -名称由来
硅英文中的silicon一词,来自拉丁文的silex,silicis,意思为燧石(即火石,富含硅元素)。
民国初期,学者原将此元素音译为“硅”而令其读为“xì(圭旁确可读xi音,如畦字)”(又,实际上“硅”字本为“砉”字之异体,读作huò)。由于当时汉语拼音方案尚未推广普及,一般大众多误读为guī。由于化学元素译词除中国原有命名者,多用音译,化学学会注意到此问题,于是又创“矽”字避免误读。台湾沿用“矽”字至21世纪。
1953年2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有学者以“矽”与另外的化学元素“锡”和“硒”同音易混淆为由,通过并公布改回原名字“硅”并读“guī”,但并未意识到其实“硅”字本亦应读xì音。矽肺与矽钢片等民间常用词汇至今仍用矽字。
在香港,两用法皆有,但“矽”较通用。
日文与韩文中则称之为“硅素”,也可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