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半功倍,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基本介绍
事半功倍读书法
【拼 音】shì bàn gōng bèi )
【解 释】 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功效大。 事情比别人用时少,却比别人收获多。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示 例】冰心《三寄小读者》:“早晨头脑最清醒,做起作业来,往往事半功倍。”
【近义词】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一石两鸟 ?
【反义词】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成语故事
孟子像
战国的时候,有个大思想家叫孟子,他有很多的学生。 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公孙丑谈论统一天下的问题。
他们从周文王谈起,说当时文王以方圆仅一百里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因而创立了丰功伟业;而如今天下老百姓都苦于战乱,以齐国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如能推行仁政,要统一天下,与当时周文王所经历的许多困难相比,那就容易得多了。孟子最后说:“今天,像齐国那样的大国,如能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必定十分喜欢,犹如替他们解除痛苦一般。所以,给百姓的恩惠只及古人的一半,而获得的效果必定能够加倍。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呢!”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事典 事势 事出无奈 事宦 事火咒龙 事过境迁 事先 事产 事目 事实胜于雄辩 事意 事魔吃菜 事齐事楚 事经 事物 事望 事任 事奉 事故
结尾相同
顺事 常事 感情用事 算事 妇事 前事 抚时感事 触事 犯事 贱事 省事 因人成事 会事 选事 闯事 曹事 黑腥事 山公启事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相关成语
一举两得: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一本万利 :本钱小,利润大。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作者简介
事半功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着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出处简介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事半功倍_事半功倍 -延展阅读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