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旭博士,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哈佛燕京学社(2010-2011)、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兼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编辑多年。出版个人专著《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年)。多篇论文发表于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新闻学研究》(台湾)、《新闻与传播研究》、《开放时代》、《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等境内外重要学刊。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3年、2014年)与中华传播学会优秀论文奖(学生组,2007年)。
曾繁旭_曾繁旭 -专著
《表达的力量:当中国公益组织遇上媒体》(唯一作者,上海三联书店,2012)曾繁旭_曾繁旭 -SSCI收录英文论文
JiaLu&FanxuZeng(2014)."MicrobloggingandGrass-rootSurveillanceinChina",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SSCI).Issue3:pp55-71.FanxuZeng&YanhongLi(2013).“AMissionBeyondJournalism:AdvocacyandMediaPracticesofAwardGivinginChina”,ChineseJournalofCommunication(SSCI).Issue4:pp419-435.
曾繁旭_曾繁旭 -书中章节
YanminYu&FanxuZeng(2010),“DigitalPower:PublicParticipationinanEnvironmentalControversy,”InSujianGuoandJoelKassiola(eds),China'sEnvironmentalCrisis:DomesticandGlobalPoliticalImpactsandResponses.PalgraveMacmillanPublishers.[1]曾繁旭_曾繁旭 -港台学术期刊论文
曾繁旭、黄广生(2013年).“地方媒介体系:一种都市抗争的政治资源”,《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24期:119-154页.黄煜,曾繁旭(2011年),“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主办,TSSCI期刊),总第109期:167-200页.
曾繁旭(2009年),“国家控制下的NGO议题建构:以中国议题为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8期:19-53页.
曾繁旭(2009年),“形成中的媒体市民社会:民间声音如何影响政策议程”,《新闻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主办,TSSCI期刊),总第100期:187-220页.
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2014).媒介对公民参与的作用:比较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总第28期:95-119页.[1]
曾繁旭_曾繁旭 -国内核心期刊主要论文
戴佳、曾繁旭、黄硕(2015).“核恐慌阴影下的风险传播:基于信任建设视角的分析”,《新闻记者》(CSSCI),第4期:54-61.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5).“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现代传播》(CSSCI),第3期:40-46.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5).“风险行业的公众沟通与信任建设:以中广核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第1期:68-77页
曾繁旭、钟智锦、刘黎明(2014).“中国网络事件的行动剧目:基于10年数据的分析”,《新闻记者》(CSSCI),第8期:71-78页.
曾繁旭、戴佳、吴小琪(2014):“逾越界限的行动:社会化媒体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激进化”,《当代传播》(CSSCI),第4期(总第177期):26-29页
钟智锦、曾繁旭(2014).“十年来网络事件的趋势研究:诱因、表现与结局”,《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4期:53-65页.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2014).“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第4期(第14卷):pp116―126.
戴佳、曾繁旭、王宇琦(2014).“官方与民间话语的交叠:党报核电议题报道的多媒体融合”,《国际新闻界》(CSSCI),第5期(第36卷):p104-119.
戴佳、曾繁旭、黄硕(2014年).“环境阴影下的谣言传播:PX事件的启示”,《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第1期:82―91页.
曾繁旭、林珊珊(2014年).“调查报道的信源突破:专业常规与替代策略”,《新闻记者》(CSSCI),第2期:p39-43.
曾繁旭(2013年).“传统媒体作为调停人:框架整合与政策回应”,《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1期:37-50页.
曾繁旭、黄广生、刘黎明(2013年).“运动企业家的虚拟组织: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新模式”,《开放时代》(CSSCI),第3期:168-187页.《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原文转载.
曾繁旭、戴佳、席悦(2013年).“社交媒体与非盈利组织的危机传播”,《现代传播》(CSSCI),第4期:25-28页.
曾繁旭、戴佳、郑婕(2013年).“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CSSCI),第8期:96-108页.《科技传播》杂志转载.
钟智锦、李艳红、曾繁旭(2013年).“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公民参与行为”,《青年研究》(CSSCI),第2期:61-68页.
曾繁旭、黄广生(2012年).“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开放时代》(CSSCI),第4期:115-131页.
曾繁旭,黄广生、李艳红(2012年).“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与中产的比较”,《东南学术》(CSSCI),第2期:80-85页.
曾繁旭(2009年).“社会的喉舌:中国城市报纸如何再现公共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第3期:93-100页.
曾繁旭(2009年).“公民传播研究的理论路径与现实关照”,《现代传播》(CSSCI),第3期:50-52页.
曾繁旭、周俊林、杨艾莉(2009年).“报网互动栏目”的新闻产制与公共议题的生成”,《国际新闻界》(CSSCI),第10期:46-49页.
曾繁旭、李知平(2010年),“公益机构与品牌传播运作”,《现代广告》(学术版)(核心期刊),总第177期.
曾繁旭,陈小瑾(2009),“商业人物报道的方法选择”,《中国记者》(核心期刊),第9期.
曾繁旭(2009年),“公益机构的危机传播与品牌营销”,《新闻界》(CSSCI拓展版),2009年第2期:71-73页.
曾繁旭(2006年),“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开放时代》(CSSCI),第6期:22-42页.[1]
曾繁旭_曾繁旭 -学术奖项
201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颁发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为“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发表于《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96-108页).
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颁发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为“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发表于《开放时代》2012年第4期:115-131页).
2007年获中华传播学年(CCS)“杰出传播论文奖”(学生组).获奖论文为“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