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语言 撒拉族 撒拉族-民族历史,撒拉族-民族语言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史称“撒拉族”、“撒喇”,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谷地,以及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一带。部分撒拉族散居于青海省的西宁市及黄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肃省夏河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县等地。伊斯兰教是撒拉族的全民信仰,所以,宗教对其历史发展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较深的影响。撒拉族过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圣纪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大小清真寺遍布撒拉族各个村落,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撒拉族_撒拉族 -民族历史

元代后期,世居中亚土库曼斯坦,撒拉尔部落的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不堪忍受部落贵族的毁谤、排挤、倾轧,率领族人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青海循化定居下来。今循化街子地区保留着为尕勒莽和阿合莽建造的“拱北”、“拱北”附近一泓泉水称“骆驼泉”,是撒拉族祖先远途迁徙而来的纪念。元时,撒拉族先民的首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明朝沿袭之,清朝时“尔最”(世袭总掌教)制和“哈尔”(长老、头人)、土司等构成撒拉族内部新的统治者。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纳马大约360匹。嘉靖时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清雍正时终止。


撒拉族

撒拉族_撒拉族 -民族语言

撒拉族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乌古斯语支,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无方言区别。句子成分的基本同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都在中心词前面。除相当数量的词汇与同语族各亲属语言同源外,从汉藏语言中吸收了许多借词。元音都有清化现象,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送气的和不送气的两套。名词没有数的区别,动词和名词做谓语时的人称形式已经消失,带有两个以上附加成分的词很少。在突厥语族中撒拉族语受汉语影响较深。撒拉语以前使用察合台式阿拉伯字母,现在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

少数民族语言 撒拉族 撒拉族-民族历史,撒拉族-民族语言

撒拉族_撒拉族 -民族服饰

撒拉族服饰有两方面的特点,即服饰的伊斯兰教色彩;与回、藏、汉等民族服饰相互影响和融和。不过,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

由于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撒拉族老年人做礼拜时,头缠约数尺的白布,称“达斯达尔”,身穿称为“仲拜”的服装。妇女普遍戴盖头,且要求遮盖除面部外的头部其它部位。婴儿一降世,就给穿上无领无扣的白色衣,意味着清白纯洁地来到人间。孩子会走路时,女孩穿花衣服、扎辫子,并在脖颈上挂一块三角形白护符,面装进避邪驱鬼的经文。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县和甘肃积石山大河家一带,聚居地比较集中,因而其服饰也相对统一。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为主,忌讳红、黄色及花色繁缛的服饰;妇女除了参加宗教仪式的场合外,则衣裤鲜艳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妩媚俊俏,颇具特色。撒拉族的服饰大体与回族相同,区别在于上衣一般较为宽大,腰间系布。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头戴六角形的黑色或白色圆帽,青年身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坎肩,戴黑色帽,穿蓝色长裤。妇女头戴盖头,穿五颜六色的大襟衣服,套黑坎肩,喜佩耳环、手镯、戒指等金银首饰。姑娘婚后戴盖头。

过去,男子系绣花围肚;女子穿右衽上衣,外套坎肩,下穿长裤,戴盖头,衣色鲜丽,有的用花绸等做面料,此外,妇女讲究在额间或手背上刺蓝色花纹。男女上衣均长于坎肩,穿时以露衣边为美。另外在过去,撒拉人冬穿皮袄,夏穿“(衤冬)”(长衫),袖子长且宽,在袖筒里讨价比较方便。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撒拉人的穿着逐渐改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传统的皮袄,其袖子也不是太宽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价改在羊皮袄下面。专事羊皮买卖的,将羊皮往手上一盖,即进行交易。

撒拉族根据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气候特点,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最早的衣着穿戴,具有中亚游牧民族的风格,男子一般头戴卷沿羔皮帽,脚蹬半腰皮靴,身着“袷木夹”(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系红梭布。

妇女衣着同男子,只是头戴赤青缲丝头巾。尔后,男子一般穿宽大的短上衣或长衫、长裤,腰系布带,富有者则系绸带,头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脚穿平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长衫,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头巾)。

青年男子爱穿白色的对襟汗褂,腰系红布带或绣花腰带,外套适体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对比鲜明,显得清新、干净而又文雅。结婚时,腰束用红、蓝缎子缝制并绣有各种花卉图案、缀有绣带的“绣花围肚”,脚穿绣花袜子和布便鞋。

中年妇女的衣服较长,裤脚一般触地,脚穿绣花翘尖的“姑古鞋”。青年妇女喜欢穿色泽鲜艳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绿色的对襟长或短坎肩,显得苗条俊俏,喜欢佩戴金银耳环、戒指和手镯等装饰品。

明末清初,妇女外出劳动时,用青布缠头,喜庆节日身披宽敞的绣有花边的披风。后来,改戴“盖头”,披在后面,有如风兜。“盖头”讲究精美,颜色因年岁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妇女为绿色,象征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中年或婚后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征成熟练达、沉稳持重;年长者多为白色,象征白净无瑕、自然朴素。

过去,撒拉族劳动人民多穿无布面的羊皮袄或羊毛织的“褐子”,脚穿布鞋或牛皮绉成的“洛提”。如今,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市场的繁荣,男女衣着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妇女们身穿五彩缤纷的化纤、绸缎及毛料时装,头戴质地优良的乔其纱盖头;男子多穿毛料中山服和西服,脚穿新式皮鞋。

撒拉族男子多穿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头戴羊皮卷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头披纱巾,身穿连衣裙。后来随着畜牧业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及受周围回、汉等的影响,服装的式样与原料也渐渐发生了变化,短装越来越多,棉布、绸缎的使用不断增加,但伊斯兰教的影响仍十分明显。

撒拉族特色服饰

六牙子帽:据传,撒拉族男子在清代中后期,头戴六牙子帽。所谓六牙子帽,乃是六角帽,上绣有各种花卉,与现代维吾尔族人戴的帽子,似有相同之处。

缠头巾:阿拉伯语叫“答斯答尔”。为宗教礼拜时所戴,制作、戴法与回族相同。

包头:撒拉族中老年妇女服饰习俗。将头发盘在脑后,用白纱布包头将头包起来,并绕脑后几圈,将盘在脑后的头发固定。“包头”一般都是比较长的纱布。撒拉族人认为,妇女的头发属于羞体,不可外露,所以须用包头包起来,不使其外露。

盖头:撒拉族妇女服饰习俗,与回族相同。

汗榻儿:撒拉族人过去多穿自己缝制的毛兰布大襟汗榻儿,共5个纽扣,肩上2个,腋下3个,纽扣也是自制的。

坎肩儿:一般穿于春秋冬三季,“坎肩儿”无袖无领,用三角布头缀成,妇女的“坎肩儿”五颜六色,各种颜色相配得当,颇具风韵。冬天都穿羊皮(或羔皮)里坎肩。

咚:撒拉语音译,意近于“长袍”。这是撒拉族特有的一种服饰,是大襟的单袍。与其相对的有羊皮(羔皮)里的绵袍,撒拉语叫“厄西麦合”。

皮袄:撤拉语叫“拖尔腾”。羊皮或羔皮制成,富裕者在皮袄外加一层绒或黑布料,底边与袖口处用红、蓝、黑的四角布条缀起来,穷人则仅是皮袄而己,无其它装饰。它是中老年人冬日御寒的最好服饰,穿着皮袄全身暖和,冷空气无法侵入。过去在腰部用一条绸带裹起来。

冈阿刘合:系初生婴儿所穿的服装,用0.5米左右白布做成,无袖无领,也不缝边,据说缝边即会“缝”住小孩的长势,此服只在腰间系一腰带。

古古尔鞋:撒拉族妇女所穿之绣花鞋,盛行于清末民初,一般鞋帮、鞋面皆绣以梅花、葡萄等花卉及图案,鞋尖上翘,略似钩状,并在鞋尖缀有丝穗,用麻线密密缝制的鞋底有厚有薄,厚者3.3厘米许,薄者1.75厘米左右,式样美观,穿着舒适,深受撒拉族妇女青睐。

夏恩尕热舍:一种长期在潮湿地或水中劳作时穿的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60103/166693.html

更多阅读

中国著名配音演员 中国最有名的配音演员

配音演员不同于舞台演员和电影演员,他们从声音上来再现原片(剧)中人的形象,以声音作为其表演手段。他们在配音前必须对原片的主题、艺术样式、风格、时代背景等作充分分析,然后拟定出自己对某一角色的配音方案,也称之为“声音化妆”。 配

配音演员

定义  配音演员在广义上是指为影片配上对白的人,狭义上指为某个人物角色配音的人。除翻译影片(包括外国语的翻译和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需配音演员配录台词外,在有的影片里,由于演员嗓音不好、语言不标准或不符

r语言 决策树 rpart 掌握两种语言促进科学决策

  熟练掌握两种语言是科学决策的前题!这里所说的“两种语言”不是指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也不是指外语,而是指财务语言和数据分析语言。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文章【原创】企业管理者要用“数字说话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

华夏文明起源 浅议高校语言学科建设与华夏文明发展的关系

摘要:中国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应当沿承和发展华夏文明,才能使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市场而避免被边缘化的危险。为此,普通高校需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科建设,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西部大开发亟需的建设人才和文化保护工作者,促进中华

声明:《少数民族语言 撒拉族 撒拉族-民族历史,撒拉族-民族语言》为网友坚持下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