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The Jing Ching nationality),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京族在越南有广泛的分布,占越南总人口的近90%。中国京族的语言是京语,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使用人口约1万,约2千人改用当地的汉语粤方言。
京族_京族 -语言由来
京族独舞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京族的母语京语通常被认为属于南亚语系,故京族一般被视为南亚语系民族。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京族是古骆越人后裔,之后才融合中南半岛的土著占人、高棉人形成今日之京族。而由于受长期汉化,京族文化更接近于中国而非东南亚。
京族自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涂山等地迁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才逐渐向万尾岛、山心岛、潭吉等地发展。清政府曾在江平地区设立“江平巡检司”,清朝末年,划属防城县管辖。京族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披荆斩棘,筑海堤,垦荒坡,劳动生产,共同开发了祖国南方的沿海边疆。
京族_京族 -民族服饰
京族独弦琴京族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长衣,坦胸束腰,衣袖较窄,腰间束带。
京族妇女则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外出时,外套淡色旗袍式长外衣。妇女喜欢染黑齿、结“砧板髻”。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婀娜多姿,下摆舒展,开衩至腰际,活动方便。
京族最有特色的装饰是他们的斗笠。
如今的京族地区,仍有部分老年妇女穿民族服装,上身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及菱形遮胸布,下穿黑色或褐色长宽裤子,外出时加穿白色长外衣,形似旗袍而开衩较高,结“砧板髻”。少数妇女还保留染黑牙齿的习惯。
但多数青年男女的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京族_京族 -人口分布
京族人打鱼踩高跷京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历史上自称“京”,他称“越”。1958年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境内,主要聚居在江平镇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以及恒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区,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广东也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京族人口数为22517人,2007年人口为2.1万人。
京族在越南有广泛的分布,占越南总人口的近90%(约7800万)。
京族_京族 -语言文字
京族哈节京族文字为国语字(Ch?Qu?cNg?/ 国语即现行的越南文)及喃字(Ch?N?m/ 喃即自古流传至今的越南文),京族通用广东方言和汉文。
京族_京族 -民族简史
京族祭神越族,即现代京族。由南下的中原汉族和古骆越人融合发展而来。
京族先民大约在16世纪初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中国的,最早迁来我国的京族先民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当时“京族三岛”是无人居住的荒凉小岛,他们和陆续迁来的汉族、壮族等各族人民一起开发和建设这三个岛屿。
京族地区与越南毗邻,19世纪法国侵占越南后,多次侵入中国京族地区,京族人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之所以共称为“越”,是因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
京族_京族 -发展历史
族称族源
京族男士服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京族曾称为“越族”。巫头、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