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也就是国营医院、国家出钱办的医院,也可以理解成国立。公立医院分3个等级,一级是社区医院,二级是县级医院,三级是市级医院。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矛盾问题比较集中。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服务主体
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体现公益性、解决基本医疗、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困难的主体,矛盾问题比较集中。要加强其公益性,就要扭转过于强调医院创收的倾向,让其成为群众医治大病、重病和难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平台。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主要分类
公立医院分成三类:
一类是基层医疗机构,这部分是政府投入的重点,确保公益性,确保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一类是县级、地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政府根据各地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投入;
一类是大型三甲医院、专科医院,这部分高端医疗机构则完全不需要政府投入,并形成多元办医的格局。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管理模式
公立医院
医改推进中,各地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大致出现了几种模式:
1、管委会模式,如潍坊、芜湖、鄂州;集团化模式,如马鞍山、珠江、株洲;2、成立医管机构,如厦门、洛阳、成都;
3、医院发展中心,如上海、无锡;
4、行政管办一体,如宝鸡;
5、医院自主管理,如西宁。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主体角色
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更应该突出其市场主体的角色,公立医院、公立卫生院等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管办分离,使公立医院享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和经营自主权,充分享有人权、财权、物权和决策权。政府机构也可借此转变职能,由“办”医院转为“管”医院。
而那些非营利性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或公共性质的服务项目由国家投资建立,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可以是国家投资建立的公共医疗服务机构具体实施,也可以是通过委托其他医疗法人机构实施,比如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生存方式
医改之路
公立医院
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头戏”,也是迄今为止(2011年)最为纠结的部分。新医改方案问世一年后,2010年2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方出台。至今(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北京亦成为第十七个试点城市。
其改革目标包括医疗设备、医院基建、医保覆盖、卫生投入等在内的“增量”部分,已经取得了明显增长;但关系到医改成败的机制建设却并不乐观。即公立医院管理、运行机制改革未有实质性突破,基本药物招标、补贴、效果问题愈发复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未起步,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依旧人才匮乏。
2012年6月,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公立医疗机构不能再负债搞建设、盲目扩张,要为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卫生行业留出空间。陈竺表示,在建立和完善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应当搭建补充医保和商业医保;医疗服务体系应在满足群众基本医药卫生需求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收入来源
公立医疗机构收入的现有来源有三,即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出售利润和政府财政补助。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未来的改革将把三元转变为二元收入结构,即大幅度降低并且最终取消来自药品出售的利润,具体措施就是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以及其他医疗机构)的药品加成。
机制改革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公立医院_公立医院 -两会声音
徐镜人
美国仿制药比我们贵几十倍感觉很自卑
2010年3月9日上午,20多名来自医药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由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等18家医药行业协会主办的主题为“声音.责任”的座谈会,他们围绕医改与行业发展热点话题畅所欲言,针对基本药物制度、药品招标等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扬子江药业董事长徐镜人认为,美国的仿制药卖的比我们高几十倍、十几倍的价格,
关彦斌
中国中医药在衰退美国德国发展迅速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价格,这是不对的。
全国人大代表、葵花药业董事长关彦斌认为,我们国家的中医中药是在衰退的,无论从总量和影响力上,现在都不如日本,也不如韩国,而现在世界上的中医中药却发展的很快,尤其德国、美国,发展的十分迅速,这又形成一个反差。
于明德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本次医改的核心问题,没有体制的创新,就没有机制的创新,就不可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全包、政事不分、医药不分不能解决公立医院的问题,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来的管理体制和分配、用人等制度。
公立医院改革,现在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钱给补偿的少了就不能改。这种说法是抵触改革的思想,是有害的。医改不是一道算术题。其实,
公立医院改革最核心的是要把政策给到医务人员手里,调动起医务人员的热情和创造性,要靠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实践解决不足,钱补不够未必不能保证公益性。医院也可以进行市场化的竞争,如果大家都吃大锅饭,情况肯定好不了。
“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这句话非常好。大力支持的字眼以前是没有使用过的。这意味着要引入多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保证市场竞争的基础。这是一个好政策,这就是:谁能为人民提供合格的医疗服务,国家就可以买谁的单。不论出身论服务!
顾昕
“医保报销水平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解读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顾昕教授
综合来看,不管是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好,其他的一些报告文件也好,表达的都是一种愿望,或者说陈述希望实现的某种目标,但并不是一个公共政策,通俗一点来说,不是一个明确的游戏规则。
这次的工作报告中,除了提到要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这点之外其他的内容都不能称其为一种政策或者规则。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改善医患关系”,这就是一种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改善医患关系,但如何改善?怎样才能改善?我们更关心的是政策和规则。
另外,我认为有个医疗卫生方面的重点内容这次也没有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去。比如医保的使用问题。现在提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提高了筹资水平这是好事,但这笔钱怎么花出去?现在的医保节余率那么高,钱筹上来了,却放在手里攥着不花,老百姓看病还是要自付50-60%,看病依然贵。老百姓参加医保的目的就是要分摊风险,可是自付的比例这么高,参加医保的根本目的并没有达到。
提高医保的保障水平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应该提及让医保节余水平趋向合理,或者简单一点就是提高保障水平。
目前国内有的地方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做得很好,比如医保基金只保留10%作为风险基金,应对突发事件,剩下的钱全都给百姓花出去。这样做很好,但为什么不能鼓励呢?我们希望医保的报销水平能够逐步提高,百姓看病自付的比例能够降低。
王虎峰
医改试水“可持续性筹资体制”
解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卫生医疗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补偿机制和绩效工资并提保障医改最佳效果
首先是标题: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改革与发展,这两个如果能够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这是特别有意义的。我们很多地方在设立卫生机构,很多地方在乡镇医院成立了一个室,如果我们按照原来的模式我们先建,等几年以后我们再改,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实际上是走了弯路,把改革发展始终贯穿在一个方面,才能够最大的来优化资源配置。所以改革和发展千万不能割裂。
第二,给城乡居民的补助标准后面提了要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意味着我们开始考虑到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探索筹资体制的可持续性,怎么样为未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筹资标准保障水平来探路。未来个人这块怎么样和它挂钩估计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能简单的说让他多交两块钱,这个地方的理解应该还是要探讨如何去解决长期的可持续筹资的问题。
第三个是用的比较多的篇幅提到了强调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改革发展,这个地方我特别强调的是补偿机制和绩效工资的并列提出。在基层医疗经费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如果工资没有很好的开展,这个投入就是低效率的,也是难以持续的。而绩效工资,我认为是我们国家很多的医改政策最后的一棒,医改政策接力,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一个单位,然后到医生然后到患者,这个工资恰恰就关系到医生在最后一棒交棒之前,没有一个很好的绩效工资,实际上我们投的最多的一棒也是打折扣的,也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
第四,公立医院是我们医疗机构的主体,但是我们在讨论公立医院改革的时候,都要往非公立的发展,这次在有限篇幅里,我们同时提到了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进步。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时候我们把公立医院看成是我们的“亲儿子”,非公立医院往往没有摆在同样一个重要的位置,应该深刻的领会我们政府报告当中对这些问题的表述,对非公立医院应该要有一个相应的公平的待遇,这些待遇不仅是一个经济待遇,还是一个政治待遇。我们在政治上要充分考虑他们,让他们进来,要给他一个户口,给他一个名份,我们要鼓励他们,
一方面我们应该要在国字头的改革,在医疗机构当中要做,我们定了十六个城市。但是没有列入国字号的试点单位怎么办,各省、各市要根据我们总结的一点方案,根据我们改革的精神和原则,因地制宜去推动,而不是等着十六家出来,这样就晚了,退一步说十六家单位试点都很好,但是那是三五年以后,那我们能否全部坐下来等,我想这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呼吁,在试点我们原来的已经计划内的试点单位之外,还要鼓励更多的去探索和创新,这点老百姓是希望有更多的动作和更多的医疗机构加入试点。
我觉得一个是在基层建设当中比较多的进展和亮点。第二个是在社会资本形态和非公医疗机构发展可能有一个大的突破,这两点应该说是有比较大的变化。
未来一定要抓紧解决的,就是对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的分类以及配套政策的完善,这里面在国内目前有一类医院,现实中存在,在我们政策当中没有给它“户口”,就是非公立的、非赢利医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鼓励社会资本筹资兴办医疗卫生机构,比方说我个人掏了钱我不是为了赚钱,我就是为了慈善、服务和公益事业,但是我们在注册的时候就没有这一类,相应的政策里面就没有给他相应的待遇,这样的话,我这是想做善事的话我注册的还是赢利的。我们现在慈善事业发展也很快,很多很多捐款但是绝大部分走到了教育部门,为什么不在医院?其中有一条跟政策有问题,你没有给他一个很好的渠道让他很顺畅的进来,而且有配套政策来支持他,我觉得这块要抓紧做,否则的话我们大力支持兴办,兴办的都是盈利的,他想兴办非盈利的,实际上现在没有多少政策支持他的,这样的话大力支持落实的问题就大打折扣了。
另外就是,在加强重大残疾病和慢性病这个问题上,应该说从去年开始,我们政府在正式的医改政策当中和政府报告中,就把慢性病和重大残疾病做了一个并列的位置,但是我觉得还应该继续提升并重的指导地位,应该把慢性并重作为统筹所有的医保、医药、医疗机构整个的方针,这一点有待强化,应该是放在所有的问题之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