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虾,又名:古怪的虾,是一种于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及澳大利亚的寒武纪沉积岩均有发现的古生物。它是已知最庞大的寒武纪动物。根据推测,此类动物极有可能是活跃的肉食性动物。但是,研究发现,其中一个种Laggania很有可能是一种食用浮游生物的动物。
奇虾_奇虾 -研究发现
奇虾化石
奇虾(Anomalocaris)
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是一种与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及澳洲的寒武纪沉积岩均有发现的古生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
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它是已知最庞大的寒武纪动物。奇虾的第一件标本约于121年前发现于著名的加拿大龙王盾壳三叶虫层位。1892年,加拿大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惠特魏将其描述为一只没有脑袋,形似虾的一个节肢动物体躯,它腹部的刺是“虾”的附肢。接下来,美国地质调查所主管、史密森协会主任瓦寇特命名了Sidneyia,认为它是一种节肢动物,它的头部具有硕大的觅食附肢。1911年,瓦寇特命名了属于海参类的Laggania,标本有一个大口的构造。最后,他又命名了一种名为Peytoia的水母类,这个生物体具有一个环状构造,带有32个骨片围绕在中心的开口位置。
奇虾
奇虾虽然也叫“虾”,实际上和我们现代的虾子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奇虾是5亿多年前的大个子,长达两米多,可能是块头太大了,保存下来的化石大多是碎片式的,要组合以后才能完全看
出来。
科学家在奇虾粪便化石中发现小型带壳动物的残体,这说明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食肉动物,是海洋世界的统治者和食物最终的消费者。奇虾的发现表明,当时海洋确实存在完整的食物链。新的研究发现,奇虾的捕食肢能弯曲,腿能在海底行走,不过它的附肢没有分化,节之间缺少关节。
奇虾复原图
奇虾的食谱可能包括其他的食肉动物。它那么大的身体,那么大的嘴巴,还有那样一对大的捕捉器官,可以捕食当时最大的活物,绝对不会只吃处于食物链最低位置的生物,因它爪太粗,抓
取微小食物反而不是那么容易。
没有人会认为,在当时的海洋中,奇虾不是‘适者’。它可以称得上是海洋中的‘巨无霸’,处在食物链的顶端,能够轻而易举地猎获足够的食物,却没有其他生物可以威胁它的生存。但是,就像在陆地上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恐龙一样,奇虾也早已绝灭了。
奇虾身体两侧长有裂片装的翼,外形形似现代的虾子,两根触角上布满倒钩,嘴部由甲壳构成;过去,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奇虾这些构造可以猎捕和大嚼三叶虫,再合理不过了。
然而,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美国地质学会举行年度研讨会,会中展示了奇虾的嘴部3D立体模型,显示这只大家想象中的古代食肉动物,其实很可能只吃软糊状的食物。
研究表明,奇虾主要吃软的东西,像是泥里的虫类、水中漂浮的软质微生物等。
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科学家还想象了一个虾头,由于它不是虾,所以命名为奇虾。1994年,中国科学家在帽天山发现完整的奇虾化石,纠正了从前的错误,所谓的“尾巴”其实是它的爪子。
奇虾图片集萃
最完整的奇虾化石出现在帽天山的页岩中。
1992年帽天山北坡修筑公路,推土机推出了一个巨大的断面,给了奇虾化石被发现的机会。第一块标本在发现之初只有前附肢的末端露了出来。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周桂琴在野外当场就修理起来。当完整的一对前附肢和头部显露之际,她不禁兴奋得大喊起来。
第一块奇虾标本的现形,又引出了第三块完整奇虾的问世。其实,这‘第三块’奇虾化石早在1990年就已被南古所的朱茂炎采集回来,但当初它怪异的形体让人迷惑,因而被冷落在办公室的托盘中将近2年。随着标本的修复,一个完整的凶猛的猎食者形象出现在人们眼前。
奇虾_奇虾 -生存习性
牙尖嘴利,还能“结网”捕食
奇虾牙器
奇虾是个大胃王,就连排泄物也有一个碗大小。古生物学家们曾在奇虾的排泄物里发现了三叶虫的碎壳,三叶虫坚硬无比,奇虾能咬碎三叶虫甲壳。
黄迪颖和同事发现,化石上奇虾的爪子有很多网状的,有的刺很长。他们推测,这些刺形成了一个网,凡是从身边经过的动物,都逃不了这个大网,最终成为了奇虾的食物。
最原始的方法是直接用大螯抓,后来,演化出了‘网兜’,‘网兜’兜住的食物多,而且快。这两种捕食方法一起并存。”黄迪颖说,这间接说明,即便是海洋霸主,生存竞争也很激烈,它们需要进化出更先进的捕食方式,才能满足生存需要。
奇虾_奇虾 -灭绝之谜
奇虾捕食
在4.4亿多年前,奇虾神秘地灭绝了。究竟它是因为什
么永远从地球上消失的?
可能因丧失物种优势被饿死
和恐龙一样,奇虾也没有逃脱灭绝的命运。黄迪颖说,目前发现最晚的奇虾,是在4.4亿多年前,种族存世时间不足一亿年。奇虾是怎么灭绝的?黄迪颖说,这还是个谜。不过他猜测,“后来海洋生物的块头也越来越大,一些甚至比奇虾还大。奇虾的这一优势没有了,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它的生存需要,可能被饿死了。”
奇虾_奇虾 -相关标本
奇虾
这些故事说明了什么呢?生物学正是一个调皮的小孩,当真相完全露面前,任何孔窥
之举都可能偏离正确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仅仅是上个世纪初营口一条腐烂的鲸鱼了,在基本没有任何实证的情况下,七嘴八舌的讨论也就是娱乐一下秋日午后懒散的时光而已。
早在1886年,也就是比沃考特发现马尔三叶形虫还要早23年,加拿大地质研究所的理查德・麦康内尔(1857~1942)在对布尔吉斯页岩层附近的山地进行地质考察时就发现了奇虾的化石。不过,他发现的化石,只是奇虾的口前的触手部分。根据这块触手化石,他以为那是某种虾类的化石,便按照“奇怪的虾”的意思,用希腊语将其取名为“奇虾”。
那以后,沃考特又在布尔吉斯页岩层中发现了奇虾的口部化石,他以为那是某种水母的化石。此后,再有人发现了奇虾的躯体部分的化石,又把它误当作海参类化石。总之,后来的发现者都以为那是某种其他的生物,为它取了另外的名称。
直到多年以后,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部的教授、杰出的三叶虫专家惠汀顿检视了加拿大寒武纪化石标本,其中一块保存得并不完好的大型标本让他无比震撼,以上四个物种竟然在一个动物的身上次第出现了,谁又能想象到这样的一个组合模式──奇虾的后端、Sidneyia的觅食附肢、压扁的海参Laggania、再加上有一个中间开孔的水母Peytoia?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家伙能够拼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巨大的生物体:头部长椭圆形,于其侧翼与背面后方边缘有一对位在短柱上的大眼睛。在腹侧面,一对觅食附肢接合近于前方,而在其后中轴位置有着圆形的口器,它可以利用其附肢将猎物送到张开的口中。它的体躯在头部之后分成为11个叶片状,叶片在体躯中央最宽,而向前与向后方逐渐变窄;体躯最后端短而粗,没有任何延伸的刺或叶片。
直到1981年惠廷顿博士等人发现了奇虾全部身体各部分的化石,这才知道所谓“虾”(触手),所谓“水母”(口),所谓“海参”(躯体),原来都是同一种生物的不同组成部分。到这时,他们终于才能够复原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奇虾的形状。已经清楚,奇虾具有尖利的口器,体型很大,是一种位于寒武纪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动物。
两个新品种,身体更有弹性
奇虾
最早发现奇虾的是中国云南的澄江动物群,距今5.3亿年左右,澄江动物群里,奇虾是当时食物链的顶端捕食者。科学家们推测,5.3亿年前最大的奇虾可长达两米多,而当时其它的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
米至几厘米,它块头太大,在当时,它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海洋霸主。
黄迪颖采集的奇虾化石,比澄江动物群生活的时代晚几百万年,生活在距今5.2亿年左右。他们把化石放到显微镜下,细细研究,发现了两个新品种的奇虾。为什么说是新品种呢?黄迪颖说,新品种的奇虾,爪子上的节数更多,弹性更好;同时爪节上的倒刺也有所不同。
全世界一共发现了10多个种类的奇虾,相信随着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会发现更多的奇虾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