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卡(Polka)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音乐,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波希米亚。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其音乐特点是节奏快速、活泼,二拍子,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19世纪中叶风行于全欧洲,后在欧美等地流行。在古典音乐中,最为人熟悉的波尔卡应数老约翰・斯特劳斯及其子辈们创作的。波尔卡的节拍是两个四分之一拍,跟瑞典的普斯卡节拍(三个四分之一拍)是不同的。标准的演奏乐器是手风琴、大号(Tuba)及钢琴。
波尔卡_波尔卡 -简介
波尔卡舞捷克的一种民间舞曲。盛行于19世纪的欧洲各地。特点:二拍、快速、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最先将此种舞曲形式用于器乐和歌剧创作的是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者斯美塔那(如其创作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如歌剧《被出卖的新娘》中的波尔卡。
波尔卡是Polka 这个词的音译,它是从波西米亚语“半”字演变而来,意思是说这种舞的舞步比较碎,是以半步为基础的。描述的是一只脚与另一脚之间按2/4拍子飞快交替。从这点上,也可以想象出波尔卡是一种活泼的舞蹈。
这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舞者面对面站立,男伴的右手抱着女伴的腰部,左手向旁伸开握住女伴的右手,按这种姿势,成对地沿着舞厅周围逆时针方向旋转行进。主要的舞步有两种:一种是单足弹跳步,可以前进、后退或旋转,称为波尔卡步;另一种是脚跟、脚尖轮流击地的动作。
波尔卡_波尔卡 -发展史
波尔卡舞1833年,波尔卡首次进入布拉格舞厅。1840年,布拉格的舞蹈教师在巴黎表演波尔卡一举成功,从而使波尔卡一下子闯进了巴黎的沙龙和舞厅。一场来势迅猛的波尔卡热唤起了许多与跳舞无缘的青年人。所有的舞蹈院校一齐上阵教授波尔卡,但照样不能满足人们的学舞要求。
19世纪中叶,波尔卡传到英美,与华尔兹一道取代了乡村舞和科蒂林舞。波尔卡热使得其它中欧舞蹈也开始流行,如舞步相对比较简单易学的加洛普、波洛奈兹、雷多瓦、玛祖卡、斯科蒂克等。加洛普的舞步与华尔兹、波尔卡相似,但节奏与波尔卡相近,是2/4拍,舞伴们舞步迅疾,只偶尔才有些旋转。波洛奈兹的主要牲是3/4拍,速度适中。它是庄重雄伟的队列舞蹈,常用于化装舞会的开场。但可能正是由于它的队列形式,所以一直没有在以对舞为主的舞厅里流行起来。波希米亚的雷多瓦是由追赶步、普通华尔兹步和两速华尔兹步三种基本步伐构成的。它的音乐采用的是慢速华尔兹。玛祖卡原是波兰民间舞,使用华尔兹音乐,但第二或第三拍上常有重音。舞步包括跳步、滑步与脚跟相击等三种基本成分,动作组合比较复杂。斯科蒂斯克是德国民间舞,由滑步和跳步两种舞步组成,节奏为2/4和4/4拍子。由于这些舞蹈的流行和普及,舞厅里还出现了一些由上述舞蹈按不同顺序、不同比例组合起来的舞蹈,大大丰富了舞厅舞的品种和样式。
但是任何舞蹈都难免有兴有衰。波尔卡即使是中欧舞蹈中寿命最长者,也难免终有一落。20世纪的拉格泰姆、爵士等新型舞蹈以其崭新的活力和面貌压倒了波尔卡。如今在波兰以外的国土上,我们只能在美国的波兰移民范围中和在一些古典芭蕾舞剧里一睹波尔卡的风采。波尔卡已不再流行于舞厅中了。
波尔卡_波尔卡 -名家名曲
波尔卡舞波尔卡:舞曲的一种,常用三部曲式写成。速度较快,音乐性格轻快活泼,优美生动。1830年前后起源于捷克民间,从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风行于整个欧洲。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均作有著名的波尔卡作品。
《闲聊波尔卡》〈唧唧喳喳波尔卡〉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58年。全曲生动地表现了妇女们嚷着笑着、愉快地闲聊的情景。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降A大调,2/4拍。在三小节引子之后,用顿音奏法呈示出跳跃的主题旋律。这一用倚音构成的旋律轻巧而略带诙谐,刻画了一群唧唧喳喳、喋喋不休的快乐妇女的音乐形象。
在接着的其他段落中,乐曲以这一主题为基调,频繁地采用倚音、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技巧,使乐曲显得细碎活跃,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妇女们快活的说笑声。同时,乐曲还采用顿音、重音等演奏法,进一步突出了妇女们说笑声中各种不同的特点。最后,乐曲在欢快而幽默的气愤中结束全曲。演奏时间约三分钟。
〈安娜波尔卡〉(安楠波尔卡)
作于1852年。其父亦作有一首同名波尔卡。 乐曲采用带引子和结尾的复三部曲式。由于主要主题出现次数较多,因此乐曲还带有回旋曲式的特点。 在四小节的引子之后,是乐曲的主要主题:采用先紧后松的节奏,使乐曲充满了轻巧的活力和活泼欢快的情绪。随后是由短促华丽的倚音和生动活泼的跳进音程写成的旋律,音乐情绪具有欢快而又诙谐的色彩经过四小节的连接句之后,再现主要主题。乐曲的第二部分是采用两个新的音乐素材写成的二部曲式,音乐性格有所不同。 然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最后以轻松而热烈的结尾终曲。演奏时间约4分钟。
《电闪雷鸣波尔卡》
是作者一生所作一百多首波尔卡舞曲中较为著名的一首。1868年为狂欢节而作。题献给维也纳艺术家协会。
作者采用标题性波尔卡舞曲常用的描绘性的表现手法,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突出了舞曲的标题形象。乐曲采用ABA的三部曲式。4小节引子之后,出现了快速的主题。不协和的减五度音程和不稳定音的运用,以及运用附点和休止符组成的同音反复的音调,使乐曲产生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这一主题的发展中,时而响起定音鼓奏出的低沉的震音,使人联想到远方的雷鸣。然后出现另一段强而有力的音乐,经过4小节过渡后,乐曲出现中间部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