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调度系统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正文内容,电力系统-系统调度

电力系统(system), 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主要包括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电厂辅助生产系统等)转化成电能,再经输、变电系统及配电系统将电能供应到各负荷中心。由于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数处于不同地区,也无法大量储存,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消费平衡。因此,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就制约了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正文内容


电力系统

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与消费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为实现这一功能,电力系统在各个环节和不同层次还具有相应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对电能的生产过程进行测量、调节、控制、保护、通信和调度,以保证用户获得安全、经济、优质的电能(图1)。

电力系统的出现

使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出现了近代史上的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以来,电力系统的大发展使动力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工业布局也更为合理,使电能的应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侧面,也越来越广地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电力系统的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准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发展简况最早的电力系统是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由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车间等照明供电。白炽灯的发明,使电能的应用进入千家万户,从而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了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总容量为900马力(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给电灯照明(开始时,近1300盏灯)。19世纪90年代初,三相交流输电研究成功,随之,三相感应电动机及交流功率表也先后研制成功,推动了电力系统的发展。1895年在美国尼亚加拉建成了复合电力系统,这是早期交流电力系统的代表。它装有单机容量为5000马力的交流水力发电机,用二相制交流2.2千伏向地区负荷供电,又用三相制交流11千伏输电线路与巴伐洛电站相连,还使用了变压器和交直流变换器将交流电变为100~230伏直流电,供应照明、化工、动力等负荷。尼亚加拉电力系统的成功,结束了长达10年的关于直流输电(以爱迪生为代表)与交流输电(以G.威斯汀豪斯为代表)方案之争。交流电力系统可以提高输电电压,增加装机容量,延长输电距离,节省导线材料,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交流输电地位的确定,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新起点。

进入20世纪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以电力负荷的增长、发电机单机容量的增大和输电电压的提高为基础,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发展。发达国家的动力、冶炼、化工、轻工、生活用电等电力总负荷平均每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火力发电的单机容量已达到130万千瓦,水力发电的单机容量达73万千瓦,核电站的最大单堆电功率达 130万千瓦。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是扩大电力系统规模的主要技术手段和必然途径。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110千伏输电电压,到80年代许多国家普遍建立了500~765千伏超高压输电的电力系统。1150千伏和 1500千伏特高压输电也已进入试验或试运行阶段。50年代以来,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使直流输电技术获得新生,实现了高压和超高压直流输电,配合交流输电组成交直流混合系统,改进了电力传输和系统互联的功能。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许多国家都建成了总装机容量数亿千瓦的区域性大电力系统,并且在本国或跨国间互联,例如英、法、德、意电力系统互联,加拿大与美国电力系统互联,苏联与东欧国家电力系统互联等。苏联还在全国范围建立起统一电力系统,东西延伸7000公里,南北延伸3000公里,复盖了大约10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19世纪80年代的住户电站到20世纪80年代的联合电力系统,电力系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能源动脉和基础产业,并且仍在继续发展和提高。

中国的电力系统从5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4位;220千伏输电线路达46056公里,330千伏输电线路3817公里。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以上的有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 4个大区的电力系统。各大区电力系统之间已开始互联,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联合电力系统。全国各级调度中,已经有约60个程度不同地建立了电力系统监控系统,其中投入运行的在线计算机约70台,省级调度管辖的远动装置约1200台。此外,1989年中国台湾省电力系统的装机容量达1659万千瓦,年发电量769亿千瓦时,345千伏输电线路1192公里。

系统构成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有电源(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等发电厂),变电所(升压变电所、负荷中心变电所等),输电、配电线路和负荷中心。各电源点还互相联接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和调节,从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输电线路与变电所构成的网络通常称电力网络。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系统由各种检测设备、通信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及监控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组成。电力系统的结构应保证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电能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协调。其典型结构如图2。

根据电力系统中装机容量与用电负荷的大小,以及电源点与负荷中心的相对位置,电力系统常采用不同电压等级输电(如高压输电或超高压输电),以求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根据电流的特征,电力系统的输电方式还分为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交流输电应用最广。直流输电是将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过整流后采用直流电传输。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限制,电源点与负荷中心多处于不同地区。由于电能目前还无法大量储存,输电过程本质上又是以光速进行,电能生产必须时刻保持与消费平衡。因此,电能的集中开发与分散使用,以及电能的连续供应与负荷的随机变化,就成为制约电力系统结构和运行的根本特点。

系统运行

系统的所有组成环节都处于执行其功能的状态。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安全可靠地向用户供应质量合格、价格便宜的电能。所谓质量合格,就是指电压、频率、正弦波形这 3个主要参量都必须处于规定的范围内。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实施虽为实现上述要求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最终的实现则决定于电力系统的运行。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物质条件的电力系统也会因运行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1977年7月13日,美国纽约市的电力系统遭受雷击,由于保护装置未能正确动作,调度中心掌握实时信息不足等原因,致使事故扩大,造成系统瓦解,全市停电。事故发生及处理前后延续25小时,影响到900万居民供电。 据美国能源部最保守的估计,这一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3.5亿美元。60~70年代,世界范围内多次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质量,完善调度自动化水平。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的运行常用运行状态来描述,主要分为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正常状态又分为安全状态和警戒状态,异常状态又分为紧急状态和恢复状态。电力系统运行包括了所有这些状态及其相互间的转移(图3)。

各种运行状态之间的转移,需通过控制手段来实现,如预防性控制,校正控制和稳定控制,紧急控制,恢复控制等。这些统称为安全控制。

电力系统在保证电能质量、安全可靠供电的前提下,还应实现经济运行,即努力调整负荷曲线,提高设备利用率,合理利用各种动力资源,降低煤耗、厂用电和网络损耗,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安全状态指电力系统的频率、各点的电压、各元件的负荷均处于规定的允许值范围,并且,当系统由于负荷变动或出现故障而引起扰动时,仍不致脱离正常运行状态。由于电能的发、输、用在任何瞬间都必须保证平衡,而用电负荷又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安全状态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必须通过正常的调整控制(包括频率和电压──即有功和无功调整)才能得以保持。

警戒状态 指系统整体仍处于安全规定的范围,但个别元件或局部网络的运行参数已临近安全范围的阈值。一旦发生扰动,就会使系统脱离正常状态而进入紧急状态。处于警戒状态时,应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使之返回安全状态。

紧急状态 指正常状态的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一些快速的保护和控制已经起作用,但系统中某些枢纽点的电压仍偏移,超过了允许范围;或某些元件的负荷超过了安全限制,使系统处于危机状况。紧急状态下的电力系统,应尽快采用各种校正控制和稳定控制措施,使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无效,就应按照对用户影响最小的原则,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使系统进入恢复状态。这类措施包括使系统解列(即整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局部系统,其中某些局部系统不能正常供电)和切除部分负荷(此时系统尚未解列,但不能满足全部负荷要求,只得去掉部分负荷)。在这种情况下再采取恢复控制措施,使系统返回正常运行状态。

系统调度 电力系统需要依靠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以实现正常调整与经济运行,以及进行安全控制、预防和处理事故等。根据电力系统的规模,调度指挥系统多是分层次建立,既分工负责,又统一指挥、协调,并采用各种自动化装置,建立自动化调度系统。

系统规划

电能是二次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既要考虑一次能源的资源条件,又要考虑电能需求的状况和有关的物质技术装备等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条件和指标。在社会总能源的消耗中,电能所占比例始终呈增长趋势。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更增加了对电能的依赖程度。以美国为例,1920~1970年期间,电能占能源总消耗的比例由11%上升到26%,90年代将超过40%。为满足用户对电能不断增长的需要,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发展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电能供应不足或供电不可靠都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电和输、配电能力过剩又意味着电力投资效益降低,从而影响发电成本。因此,必须进行电力系统的全面规划,以提高发展电力系统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制定电力系统规划首先必须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或计划),做好电力负荷预测及一次能源开发布局,然后再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的要求,分别作出电源发展规划、电力网络规划和配电规划。

在电力系统规划中,需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以取得合理的投资平衡。对电源设备,可靠性指标主要是考虑设备受迫停运率、水电站枯水情况下电力不足概率和电能不足期望值;对输、变电设备,可靠性指标主要是平均停电频率、停电规模和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大容量机组的单位容量造价较低,电网互联可减少总的备用容量。这些都是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性需首先考虑的问题。

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系统,它的规划问题还需要在时间上展开,从多种可行方案中进行优选。这是一个多约束条件的具有整数变量的非线性问题,远非人工计算所能及。60年代以来出现的系统工程理论,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电力系统规划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负荷预测

是制订电力系统规划的重要基础。它要求预先估算规划期间各年需要的总电能和最大负荷,并预测各负荷点的地理位置。预测方法有按照地区、用途(工业、农业、交通、市政、民用等)累计的方法和宏观估算方法。后者就是考虑电力负荷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电力负荷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按时间序列由历史数据估算出规划期间电力负荷的增长。由于负荷预测中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往往需采用多种方法互相校核,最后由规划者作出决策。

能源布局

可用于发电的一次能源主要有河流的水力、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和核燃料等。一次能源的规划决定于各种能源的储量及开发条件。水力资源属再生能源,一般讲具有发电成本低的特点,但建造周期长。水力资源和大型水利枢纽的开发方案是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平衡的结果。许多国家的电力系统在发展初期是优先发展水电,形成“水主火从”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末,发达国家中条件较好的水力资源已经充分开发,逐渐转为“火主水从”的局面。在火电开发中,以煤为燃料占主要地位。发达国家用于发电的煤炭约占煤炭总消费量的50%以上。利用天然气和石油为燃料的火电厂也占一定比例。70年代世界性石油危机后,以核燃料为动力的发电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电源规划

主要是根据各种发电方式的特性和资源条件,决定增加何种形式的电站(水电、火电、核电等),以及发电机组的容量与台数。承担基荷为主的电站,因其利用率较高,宜选用适合长期运行的高效率机组,如核电机组和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等,以降低燃料费用。承担峰荷为主的电站,因其年利用率低,宜选用启动时间短、能适应负荷变化而投资较低的机组,如燃汽轮机组等。至于水电机组,在丰水期应尽量满发,承担系统基荷;在枯水期因水量有限而带峰荷。

由于水电机组的造价仅占水电站总投资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多倾向于在水电站中适当增加超过保证出力的装机容量(即加大装机容量的逾量),以避免弃水或减少弃水。对有条件的水电站,世界各国均致力发展抽水蓄能机组,即系统低谷负荷时,利用火电厂的多余电能进行抽水蓄能;当系统高峰负荷时,再利用抽蓄的水能发电。尽管抽水-蓄能-发电的总效率仅2/3,但从总体考虑,安装抽水蓄能机组比建造调峰机组还是经济,尤其对调峰容量不足的系统更是如此。

电网规划

在已确定的电源点和负荷点的前提下,合理选择输电电压等级,确定网络结构及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然后对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无功平衡等进行校核。

配电规划

确定配电变电站的容量和位置、配电网络结构、配电线路导线截面选择、电压水平与无功补偿措施,以及可靠性校验等。

信息与控制 电力系统中的信息与控制子系统是实现电力系统信息传递的神经网络。它使电力系统具有可观测性与可控性,从而保证电能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正常进行,以及在事故状态下的紧急处理。从电力系统诞生之日起,信息与控制子系统就是电力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不同水平上的完善和发展,才使电能的广泛应用成为现实。

电力系统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进步,保证了电能质量,提高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为电力系统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援,从概念上、方法上对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和经营管理赋予新的内容。

功能 信息与控制子系统的作用主要在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它执行以下 3项任务。①正常运行状态的监测、记录,正常操作与调整(自动维持频率和电压等);②异常状态及事故状态下的报警、保护、紧急控制及事故记录;③运行管理,进行短期负荷预测,制定发电计划,实现经济调度等。

>组成与运行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通信技术与控制理论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逐步向以计算机网络为标志的综合调度自动化方向发展。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如图4。由被控端(发电厂、变电所)采集各种运行信息(包括开关量、模拟量和数字量),经转换后由通道(数据传输系统)传送到调度端,再由调度端计算机接受数据,经过处理后,或进行显示监测,或进行记录制表,或作出控制决策,再由通道传送到被控端进行操作、控制。由于电力系统结构复杂,地域广阔,一般采用分级、分层调度控制。图5是一个二层控制系统的示例。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系统调度

电能生产、供应、使用是在瞬间完成的,并需保持平衡。因此,它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调度指挥系统。这一系统实行分级调度、分层控制。其主要工作有:①预测用电负荷;②分派发电任务,确定运行方式,安排运行计划;③对全系统进行安全监测和安全分析;④指挥操作,处理事故。完成上述工作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组成

来源


火电站

火电:锅炉-汽轮机-发电机

水电:水库-水轮机-发电机

核电:核反应堆-汽轮机-发电机

其它:如风能、地热能、太阳能、潮汐等

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厂、变电所、输电线、配电系统及负荷组成的。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最庞杂的工程系统之一。

电力网――是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设备所组成的部分。

动力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基础上,把发电厂的动力部分(例如火力发电厂的锅炉、汽轮机和水力发电厂的水库、水轮机以及核动力发电厂的反应堆等)包含在内的系统。

总装机容量――指该系统中实际安装的发电机组额定有功功率的总和,以千瓦(kW)、兆瓦(MW)、吉瓦(GW)为单位计。

年发电量――指该系统中所有发电机组全年实际发出电能的总和,以千瓦时(kWh)、兆瓦时(MWh)、吉瓦时(GWh)为单位计。

最大负荷――指规定时间内,电力系统总有功负荷的最大值,以千瓦(kW)、兆瓦(MW)、吉瓦(GW)为单位计。

额定频率――按国家标准规定,我国所有交流电力系统的额定频率为50Hz。

最高电压等级――是指该系统中最高的电压等级电力线路的额定电压。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提高质量

电能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极为重要的能源, 它作为电力部门向用户提供的由发电、供电、用电三方面共同保证质量的特殊商品, 其质量的好坏越来越受到关注。电能质量的技术治理与控制是改善电能质量的有效方法, 也是优质供用电的必要条件, 但电能质量具有动态性、相关性、传播性、复杂性等特点, 对电能质量的控制和提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确保电能质量的有效控制,该文从电能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技术角度对提高电能质量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努力满足电能质量的设计要求和目标, 并和同行分享。

1电能质量控制分析概述

1. 1电能质量的衡量指标

围绕电能质量的含义, 电能质量的衡量指标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l) 电压质量

指实际电压与理想电压的偏差, 反映供电企业向用户供应的电能是否合格。这里的偏差应是广义的,包含了幅值、波形和相位等。这个定义包括了大多数电能质量问题, 但不包括频率造成的电能质量问题, 也不包括用电设备对电网电能质量的影响和污染。

( 2) 电流质量

反映了与电压质量有密切关系的电流的变化, 电力用户除对交流电源有恒定频率、正弦波形的要求外,还要求电流波形与电压同相位以保证高功率因数运行。这个定义有助于电网电能质量的改善, 并降低线损, 但不能概括大多数因电压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其它的指标还有供电质量、用电质量等, 这些指标共同反映了电力系统生产传输的电能的质量, 并可以依据这些指标对电能进行管理。

1. 2电能质量的影响因素

( 1) 电力负荷构成的变化

目前, 电力系统中存在大量非线性负荷: 大规模电力电子应用装置( 节能装置、变频设备等) , 大功率的电力拖动设备、直流输出装置、电化工业设备( 化工、冶金企业的整流) 、电气化铁路、炼钢电弧炉( 交、直流) 、轧机、提升机、电石机、感应加热炉及其它非线性负荷。


电力系统

( 2) 大量谐波注入电网

含有非线性、冲击性负荷的新型电力设备在实现功率控制和处理的同时, 都不可避免地产生非正弦波形电流, 向电网注入谐波电流, 使公共连接点( PCC) 的电压波形严重畸变, 负荷波动性和冲击性导致电压波动、瞬时脉冲等各种电能质量干扰。

( 3) 电力设备及装置的自动保护和正常运行

大型电力设备的启动和停运、自动开关的跳闸及重合等对电能质量的影响, 使额定电压暂时降低、产生电压波动与闪变, 对电能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2提高电能质量的方法探讨

2. 1常用技术措施

( 1) 中枢调压

电力系统电压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采取各种调压手段和方法, 在各种不同运行方式下, 使用户的电压偏差符合国家标准。但由于电力系统结构复杂、负荷众多, 对每个用电设备的电压都进行监视和调整, 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电力系统电压的监视和调整可以通过对中枢点电压的监视和调整来实现。所谓中枢点是指电力系统可以反映系统电压水平的主要发电厂和变电站的母线, 很多负荷都由这些母线供电。若控制了这些中枢点的电压偏差, 也就控制了系统中大部分负荷的电压偏差。

除了对中枢点进行调压, 还可以进行发电机调压、调压器调压等, 实现对电力系统电压的稳定, 从而提高电能质量。

( 2) 谐波的抑制

解决电能谐波的污染和干扰, 从技术上实现对谐波的抑制, 从工程现场的实际来看, 已经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可以采取下面的两种方法:

a增加换流装置的相数换流装置是供电系统主要谐波源之一。理论分析表明, 换流装置在其交流侧与直流侧产生的特征谐波次数分别为p k+ 1 和p k( p 为整流相数或脉动数, k 为正整数) , 当脉动数由p = 6 增加到p = 12 时, 其特征谐波次数为可以有效清除的幅值较大的低频项, 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b无源滤波法和有源滤波法为了减少谐波对供电系统的影响, 实现对电气设备的保护, 最根本的方法是从谐波的产生源头抓起, 设法在谐波源附近防止谐波电流的产生, 从而有效降低谐波电压。

防止谐波电流危害的方法, 一是被动的防御, 即在已经产生谐波电流的情况下, 采用传统的无源滤波的方法, 由一组无源元件: 电容、电抗器和电阻组成的调谐滤波装置, 减轻谐波对电气设备的危害; 另一种方法是主动的预防谐波电流的产生, 即有源滤波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关断电力电子器件产生与负荷电流中谐波电流分量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电流来消除谐波。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防雷措施

供电部门的防雷工作是极其艰巨的,设备一旦损坏就有可能促使整个电力系统瘫痪,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变电站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变电站设备的安全稳定,确保供电的可靠性。下面就主要分析一些国内电网架空线路以及变电站的主要防雷措施:

高压防雷技术


高压防雷

电力装置通过裸导线架空线路的方式进行电力传输,而架空线路一般设置在离地面6~18m的空间范围内,这时雷电入侵波产生的雷电过电压会促使线路或者设备绝缘击穿,进而遭到破坏。利用高压防雷技术,通过给线路或者设备人为地制造绝缘薄弱点即间隙装置,间隙的击穿电压比线路或者设备的雷电冲击绝缘水平低,在正常运行电压下间隙处于隔离绝缘状态,当雷电发生时强大的过电压使间隙击穿,从而产生接地保护,起到保护线路或设备绝缘的作用。

间隙保护技术

间隙保护就是变压器中性点间隙接地保护装置。线路大体的两极由角形棒组成,一极固定在绝缘件上连接带电导线,另一极直接接地,间隙击穿后电弧在角形棒间上升拉长,当电弧电流变小时可以自行熄弧,间隙保护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运行维护量小,而缺点则是当电弧电流大到几十安以上时就没法自行熄弧,保护特性一般,而且间隙动作会产生截波,对变压器本身的绝缘也不利。

电力调度系统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正文内容,电力系统-系统调度

避雷器保护技术


避雷器

避雷器是一种雷电流的泄放通道,也是一种等电位连接体,在线路上并联对地安装,正常运行下处于高阻抗状态。当雷电发生时,避雷器将雷电电流迅速泄入大地,同时使大地、设备、线路处在等电位上,从而保护设备免遭强电势差的损害。避雷器技术当然也存在很多的缺点,由于避雷器的选用受安装地点的限制,其当受到雷击或者雷击感应的能量相当大,靠单一的避雷器件很难将雷电流全部导入大地而自身不会损坏。另外,间隙保护和避雷器技术都是靠间隙击穿接地放电降压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两种防雷技术往往会造成接地故障或者相间短路故障,所以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作用。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保护装置

介绍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机保护是由高集成度、总线不出芯片单片机、高精度电流电压互感器、高绝缘强度出口中间继电器、高可靠开关电源模块等部件组成。微机保护装置主要作为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发电厂、变电站、配电站等,也可作为部分70V-220V之间电压等级中系统的电压电流的保护及测控。

原理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装置的数字核心一般由CPU、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Watchdog等组成。目前数字核心的主流为嵌入式微控制器(MCU),即通常所说的单片机;输入输出通道包括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入变换回路(将CT、PT所测量的量转换成更低的适合内部A/D转换的电压量,±2.5V、±5V或±10V)、低通滤波器及采样、A/D转换)和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各种告警信号、跳闸信号及电度脉冲等)。

电力系统_电力系统 -参考书目

W.D.Stevenson, Elements of Power System Analysis,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York,1982.

陈珩着:《电力系统》,电力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陈珩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60103/165791.html

更多阅读

航天航空系统单位简介 航空航天调度系统

2008-07-31 17:08:02|分类:航空航天|字号订阅中国于2008年9月28日神七发射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总装备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贺电中国航

电力系统待遇与工作 四川省电力系统待遇

见得多了,忍不住说上几句。第一,我们班进电力系统的几乎没有后悔当时选择的。当然,要看进什么部门了。第二,电力系统据我的了解,最爽的是各级调度(总调,市调,区调,。。。)接下来就是供电系统。发电系统同学不多,不知如何。设计院方面,市级的油水

光纤通信系统组成 光纤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通信主要为电网的自动化控制、商业化运营和实现现代化管理服务。它是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础,是电力市场运营商业化的保障,是实现电力系统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也是非电产业经营多样化的基础。  

声明:《电力调度系统 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正文内容,电力系统-系统调度》为网友借问人间愁寂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