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叔衡简介 何叔衡 何叔衡-简介,何叔衡-传略

何叔衡(1876-1935)无产阶级革命家。谱名启璇,学名瞻岵。宁乡人。清末秀才。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新民学会骨干会员。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成员。1930年回国,任共产国际救济总会和全国互济会主要负责人。次年秋赴中央苏区,历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查人民委员、内务部代理部长和中央政府临时法庭主席等职。“左”倾错误统治中央后,被撤销全部职务。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1935年2月,途经福建上杭县时,为敌人追捕,英勇牺牲。

何叔衡_何叔衡 -简介


何叔衡在中央苏区何叔衡,1876年出生,湖南省宁乡县人。1902年,考中秀才,县衙请他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官吏,他激愤于衙门腐败,甘愿在家种田、教私塾,乡里人称“穷秀才”。1913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师范结业后,先后在长沙楚怡学校和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同时积极参加毛泽东、蔡和森等组织的革命活动。1918年4月,他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成立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五四运动中,他与长沙的进步教师支持学生反帝爱国行动。1920年3月,参加驱除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夏,他与毛泽东等发起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确定以“研究俄罗斯一切事情为宗旨”,提倡赴俄勤工俭学,先后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进步青年到上海外国语学校学习俄语及赴俄留学。
1920年冬,他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与毛泽东一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0月,参与组建中共湖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2年任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在湖南大力发展党员和基层组织,开展革命活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在湖南发展国民党组织,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曾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行委员、监察委员等职。
四一二政变后,1927年5月21日,长沙发生马日事变。他不顾危险,经长沙潜往上海,为党创办地下印刷厂,坚持秘密斗争。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月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与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编在特别班学习。1930年7月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在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组织营救被捕同志,将暴露身份的同志转往苏区。
1931年11月,他奉命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等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人民委员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毛泽东高度评价他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在中央苏区,他主持中央临时政府检察、内务和最高法庭工作时,事无巨细,均审慎细致,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白天和群众在田间地头边干活边交谈,晚上召集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干部,靠行政命令去推行工作,有的甚至贪污腐化,如不及时克服,将直接威胁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随即向毛泽东、项英等中央政府领导汇报,以求及时解决问题。他的审慎作风和务实态度,遭到“左”倾领导者的错误打击。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从大局出发,忍辱负重,努力做好组织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经受了严峻的生死考验。1935年2月24日,从江西转移福建途中,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实践了“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时年59岁。1937年在延安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6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在为牺牲同志默哀的名单中念到何叔衡的名字时,大家莫不为这位党内的革命长者的牺牲而深感悲痛。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何叔衡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何叔衡_何叔衡 -传略


何叔衡

《感旧》

何叔衡简介 何叔衡 何叔衡-简介,何叔衡-传略

叔衡才调质且华,

独辟蹊径无纤瑕。
临危一剑不返顾,
衣冠何日葬梅花。
何叔衡,家谱名启王睿,字玉衡,号琥璜,学名瞻岵。1876年5月27日(农历五月初五)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杓子冲。父亲何绍春,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民,年轻时,除在家种地外,每年都到洞庭湖沿岸一带出卖劳力两三个月,赚些钱米来贴补家用。叔衡共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他5岁丧母,7岁开始劳动。从12岁到22岁,除中间有两年在家种地外,读了8年私塾。在这期间,有个叫姜方谷的塾师,对他影响颇大。姜曾在外做过小官,学识比较渊博,藏书也较多,他性格耿直,不愿随俗浮沉,且富于民族自尊心,很不满意清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罪恶行径,常用历史上民族英雄的事迹启发学生的爱国爱民思想。叔衡很尊敬这位老师,老师也很喜欢他这个学生。在姜师门下,叔衡读了4年,不但修完了四书、五经,而且阅读了历代名著。当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深入,清王朝也更加腐败。在姜师的启发下,叔衡目睹国事日非,官吏横行,豪绅肆虐,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十分愤懑。现还保存的他当时写的一篇题名为《旱》的八股文中,一开头就写道:“天旱,固亦伤仁爱者也,乃今日之虐民者竟如此,不可即旱以罕譬之乎?且今日之天下,一酷烈之天下也,其万姓之如炎如焚者,岂不甚于旱魃之为虐哉。”他沉痛地呼吁:“何辜今之人而竟罹此酷烈之祸而不可遏也。”可称为一篇挞伐清王朝暴政的战斗檄文。
1902年,叔衡26岁时,遵父命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秀才。同年11月,县衙门送来请他去管钱粮的任职书,但他“感世局之汹汹,人情之愦愦”,拒不就职,宁愿在乡种地、教书。因此,乡里称他为“穷秀才”。
“穷秀才”在乡间教过5年私塾。他教书收费差不多比别的先生要低一半,对个别家里很穷的学生还不收学费。教学内容也和别的先生不一样,主要是讲楚辞、唐诗、宋词等,并不注重讲四书、五经。他还经常慷慨激昂、热泪盈眶地给学生们讲岳飞、文天祥和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及等故事,使学生很受感动。他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怀备至。他喜欢到学生家里串门,也常邀学生到他家里作客。因此,他和学生关系很密切,在他门下读过私塾的老人,现在谈到他时,仍然印象很深。
在教私塾期间,叔衡有两件事最为乡里所传诵。
一件事发生在1906年。这年宁乡遭灾,“春夏谷米昂贵,饥民排队索食”,但遭到官绅严厉镇压。对此,叔衡十分愤慨。他邀好友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夏果雅和堂兄何梓林等结成“盟兄”(即“拜把兄弟”),在乡间见义勇为,替穷人打抱不平。一次,在何家祠堂里做工的余某,因孩子饥饿,拿了祠堂里一点积谷,被族长抓住要沉塘处死。他即邀集“盟兄”闯进祠堂,把余某救了出来。秀才带头“造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惊奇和钦佩。
另一件事是发生在1908年。叔衡的妻子曾连生两个女孩,1908年又生一个女孩。叔衡的亲友怕秀才绝后,要叔衡讨妾。他坚决不答应,并把刚生的女儿取名“实嗣”,意即这个女孩是他家的实际继承者,以示反对女儿不能传宗接代的封建伦理观念。这一举动,也使乡里为之惊异。后来,女儿长大了,他又不让女儿跟着别人念《女儿经》之类的书,亲自教女儿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诗,启蒙识字。于是,乡里又称他为“反对封建的穷秀才”。
1909年春,叔衡受聘到离家50里的云山高等小学堂担任高年级的国文、历史、地理教员。叔衡在此教学4年,这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云山,他开始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讲变法维新、自强保种的文章,感到兴奋,认为这是救国救民之道。以后,又从和当时已在福建参加“同盟会”的堂兄何梓林的通信中,得知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和多次组织武装起义的消息,他联系现实,将康、梁之说与同盟会的主张两相比较,思想又有了一个发展。他摒弃了康、梁的主张,认定只有走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革命道路,才能真正救国救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湖南首先响应。消息传来,叔衡欣喜若狂,带头剪掉辫子,并在学校积极宣传同盟会的纲领,揭露清王朝腐朽媚外的罪行。11月4日(农历9月13日),他还专门回到家里,动员父亲、兄弟和邻居剪掉辫子。后来他又迫使全家大、小女人都放了脚。
1912年元旦,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叔衡十分高兴,决心在云山学堂开展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学风,使之符合“民国”的要求。他与进步教师一起,办学生会,反对尊孔读经,提倡做应用文,学习社会学和自然科学,并劝阻富家子弟坐轿子上学,吸收附近贫苦农民子弟免费上学,号召学生自己动手栽树、修操场等,使学校面目为之一新。但是,就在这年,来了个姓黄的校长,思想十分保守,他与学堂内外顽固势力沆瀣一气,竭力攻击学堂所出现的新气象,漫骂叔衡是“学匪”、“非孝的三元堂首领”。叔衡的活动遇到了阻力,对此,他无所畏惧,毅然辞掉教职,离开家乡,去寻找新的革命道路。
1913年春,叔衡到长沙考入了湖南公立第四师范。一年后,随着学校合并,又转入湖南公立第一师范讲习科。在这期间,他结识了比他年轻十多岁的毛泽东。由于两人志趣相同,很快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毛泽东对叔衡十分尊重,特别是为他的办事热忱和感情热烈所感动,常说:“何胡子是一条牛,是一堆感情。”叔衡对毛泽东的勤奋好学和远见卓识,更是钦佩。常向人介绍说:“毛润之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并说:“润之说我‘不能谋而能断’,这话道着了。”可见两人相知之深。
1914年夏,叔衡从一师毕业后受聘在长沙楚怡学校教书。这时,他仍和在校读书的毛泽东等人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经常在一起集会,讨论“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等问题。当时,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国家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环境迫使人们再也不能照老样子活下去了。1915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出版了。它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大风暴即将来临。正在为救国救民进行艰苦探索的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从新文化运动中看到了曙光,开始了“动的生活与团体生活之追求”,并经过长期酝酿,决定“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为共同的活动”。于是1918年4月14日,一个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成立了。叔衡是会员中年龄最大的,但他对会务很热心,很努力,后来,还担任了学会的执行委员长。
新民学会成立后的第二年,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叔衡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个运动,并用全力赞助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为核心,组织和推动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当时湖南的统治者是皖系军阀张敬尧。他兄弟四人在湖南无恶不作,人民早就恨之入骨,称之为“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五四运动爆发后,张敬尧横加镇压,更激起了湖南人民的极大愤怒。“张毒不除,湖南无望”,成了一致的呼声。毛泽东和新民学会会员计议,决定因势利导,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广州、衡阳、株州、常德等地,发动省内外群众,掀起波澜壮阔的驱张怒潮。
驱张运动的开展,是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驱张运动中,叔衡受毛泽东之命参加驻衡驱张请愿代表团的活动。他于1920年3月1日到达衡阳,与其他代表团成员一道,一面以衡阳三师为基地,衡阳学联为核心,蒋先云、夏明翰等积极分子为骨干,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大规模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声讨张敬尧的罪行,造成驱张的广泛社会舆论;一面利用驻衡阳直系军阀吴佩孚与张敬尧的矛盾,动员群众向吴请愿,促使吴对张施加压力,并联络湘军首领谭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60103/165203.html

更多阅读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教授简介 至尊用车何伟军电话

三峡大学校长何伟军教授简介何伟军,男,汉族,湖南省邵阳人,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后;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宜昌市优秀专家。现任三峡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兼任湖北三峡文化研究会

何佩嵘 何佩嵘-简介,何佩嵘-外媒报道

何佩嵘女士(Sara Jane Ho),香港人,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工商管理硕士,并于瑞士一所著名国际礼仪学院进修过国际礼仪。何女士2013年被福布斯列入“亚洲最受瞩目的女性”名单,因在北京开设高端精修国际礼仪培训中心

声明:《何叔衡简介 何叔衡 何叔衡-简介,何叔衡-传略》为网友寒江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