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浙江温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进会员,北京市人大代表。著名评论家,文化学者。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包括大众文化与传媒、文化理论、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和电影。张颐武专注于对全球化和市场化激变中的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学的研究,并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了丰富而重要的阐述。主要理论专着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等;大众阅读出版物有《思想的踪迹》、《一个人的阅读史》等。 2014年12月,挂职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张颐武_张颐武 -人物履历
1980―1984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
1984―1987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师从谢冕教授,获当代文学硕士学位。
1987年后历任北京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3年获北京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2002年获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
2004年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2005年获北京大学正大奖教金。
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0年受聘任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挂职担任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
张颐武_张颐武 -研究领域
包括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大众文化和文化理论。
着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思想的踪迹》等论着多种,曾受北京大学派遣在日本东京大学任教。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在全球化产生深刻影响的中国内部的文化分化的研究。
二是对于当下文化中的认同问题的研究。
中西智库的学术派专家,主讲课程为:中国当代文学史 大众文化研究 中国当代小说与电影等
张颐武_张颐武 -主要作品
论文
(2003年以后的部分论文)
《全球化:认同或追问》《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1期
《〈英雄〉:新世纪的隐喻》《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
张颐武教授近照
《晚清现代性:欲望的发现》5000字《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14000字《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第四代与现代性》10000字《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5月
《孤独的英雄:十年后再说张艺谋神话》《电影艺术》2003年第4期
《“现代性”文学制度的反思》《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4期
《追寻李长之的文学精神》《文学自由谈》2003年第5期
《跨出五四:我们需要超越的精神》《山花》2003年第11期
《全球化时代批评理论的新空间》《外国文学》2003年第6期
《新文学的终结》《山花》2004年第10期
《超越启蒙论和娱乐论》《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张艺谋与全球想象》《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
《回归想象与下降史观》《上海文化》2005年第1期
《传奇与优雅:跨出新文学之后》《山花》2005年第2期
《第五代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
《新世纪文学:跨出新时期的思考》《文艺争鸣》2005年第4期
《中国之眼:改编的跨文化问题》《电影艺术》2007年第1期
《历史临界点的回溯》《山花》2007年第2期
《抽象观众与具体观众》《电影艺术》2007年第3期
《两对基本概念:抽象观众/具体观众视觉性/文学性》《当代电影》2007年第3期
《文艺复兴再思――以李长之的文艺复兴思想为前提》《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规范的建构和影视研究的发展》《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后原初性:认同的再造和想像的重组》《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
《80后:寻找超越平庸的空间》《黄河文学》2007年12期
《电影与21世纪中国新的发展》《当代电影》2008年第2期
《集结号:对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凭吊》《当代电影》2008年第3期
《新文学的“严肃性”与当下文学的“后严肃性”》《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后严肃性”与新世纪文学》《花城》2008年第3期 11000字
《新世纪文化:全球本土化时代的展开》《山花》2008年第2期 13000字
"The Magic of two TV Series in the 1990s in China" Cultural Studies in Asia 2004 首尔大学出版社
"Recent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rend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7 7-8
2003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北京市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2003 论文《迷乱阅读:对“七十年代作家”的再思考》中国文联第3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4 论文《“论中等收入者”与文学想象》中国文联第4届文艺评论奖 三等奖
2008 论文《消费时代的文学――想象中的全球化》人民文学杂志中国作家网“新时期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论着
张颐武
《在边缘处追索》 1992 时代文艺出版社
《大转型》(与谢冕合着)1995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1996 广西教育出版社
《后世纪的文化了望――刘心武张颐武对话录》1996 漓江出版社
《世纪末沉醉》1999 百花文艺出版社
《思想的踪迹》2002 北京大学出版社
理论近着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新新中国的形象》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随笔文集
(部分)
《一个人的阅读史》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在言语的旅途上》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主编丛书
合并图册
《符号中国》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英文)
《欲望的舞蹈――新状态小说》(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破镜的美丽――后现代主义散文》(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现代性中国》(编选)2005 河南大学出版社
《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与贺桂梅合编)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颐武_张颐武 -学术讲座
《文学如何书写中国梦》
张颐武_张颐武 -权威点评史记・2014
电影繁荣
《变形金刚4》和《星际穿越》热,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空前繁荣,喻示了消费拉动增长的巨大的潜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文化消费能力的释放,更是将来文化方面发展的内在的支撑和现实的动力。年青一代的影响力已经在大众文化等领域里主导了整个社会的进程,也是引人注目的。郭敬明和韩寒等的粉丝电影的流行也说明青年的消费力和主导议题的能力。
这个是否可以进入史记,我觉得好像很有意义。
张颐武_张颐武 -理论近着
《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电影研究的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第五代”、“第六代”等重要电影现象,对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导演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精辟的个案研究。本书剖析电影深刻细致,理论分析高屋建瓴,是电影文化研究的重要着作。作者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有令人信服的独到阐释,对电影现象进行了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全面展现了作者在电影方法的研究成果。
《新新中国的形象》
张颐武
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6
全球化、市场化、后现代性、第三世界文化构成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生活形式。这不是出于知识和理论的考量,而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张颐武先生的思想批评和文化批评正是把握住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作出了自己的阐释。本书是张颐武先生近些年对文学、文化、思想所做思考的论文集,我们的文化体验也逐渐地一再证实他的阐释的有效性。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他的批评工作也会随着问题意识的转换而有新的发现。
张颐武_张颐武 -部分文集
《一个人的阅读史》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8
张颐武
书摘:读书从语言开始
对于语文的敏感应该是我们阅读生活的一个关键的方面。
80年代初是一个充满天真热情的时代,我们都曾经天真而热情地相信许多宏大的话语,我们迷醉在许多新鲜的事物中无法自拔。那时的激情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当时的名诗人有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当时还是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陶醉在这些新鲜的事物中,每天沉醉在一种狂热中。看当时几乎每个月都在“突破禁区”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听几乎每天都有的慷慨激昂的讲演,看引发争论的电影和话剧,感受着一种热烈而自由的空气。那时我们每天在宿舍和课堂中进行着严肃而诚挚的讨论,关于“人的解放”,关于改革,关于感情和人生。
《在言语的旅途上》
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张颐武
前言摘要:对“新文人”进行整体评述,现在还为时尚早,他们至今还是一个谜。人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开始而很难看到其结束。开始本身有时就是艰难的,尤其在五四传统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拨开纷乱的现实表象,重新回到五四的基点上,就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况且,五四精神也仅仅能够为他们提供动力,远非他们的精神目标。他们在时间的另一端等待自己。期待最终到来的不仅只回音。也许只有那时,才能说出关于这代人的谜底;也许,谜底像终点一样永不存在。
张颐武_张颐武 -主编丛书
《符号中国》
张颐武
(共六册)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9
这是一套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全面、深入浅出的介绍和解读的一套丛书,以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呼吁各界重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全书精选数千张上自远古、下至当下具有公认的中华文化基因意义的“文化符号”的高清图片,从器具到食物、从风俗到礼仪、从人物到景观的方方面面,由专家以及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逐一进行权威解读。该丛书中文版共6卷,主要内容涵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产等诸方面。丛书采用全彩印刷,图文相得益彰,设计精致古雅,将宣纸、木刻等众多浓厚的中国元素贯穿其中,令人叹为观止。该套丛书被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由冯骥才主编、张颐武副主编。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发展史》
张颐武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化发展史》通过大量生动的文化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的伟大成就,内容包括大众文化的兴起、从“文化热”的演化到传统文化的复兴、电影从“第三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的发展、从潘晓的人生讨论到“80后”的成长等诸多议题。既有历史线索的描述和分析、具体事例的详细介绍和探讨,也有对于宏观“大历史”必然性的深度呈现,力图描绘一幅改革开放时代文化发展的全景图。该书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英文)
张颐武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9《21世纪中国当代文学书库》,收录翻译了1995年以来重要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近
百篇。通过文学形象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是当今欧美国家读者真正想了解的中国的真实状况。亦是真正的关于当代中国的选题。其中《到城里去》(乡土卷)、《淡绿色的月亮》(情感卷)由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主编。
《欲望的舞蹈――新状态小说》(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破镜的美丽――后现代主义散文》(编选)1994 敦煌文艺出版社
《现代性中国》(编选)2005 河南大学出版社
《北大年选――2005批评卷》(与贺桂梅合编)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