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木垒县 木垒县-概况,木垒县-历史沿革

木垒县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奇台县以东,巴里坤县以西,南倚天山与鄯善县隔山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地理座标为东经89°51′至92°19′,北纬43°34′至45°15′,国境线长达150公里;全县总面积17700平方千米,总人口86344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等13个民族。

木垒县是新疆昌吉州最东边的一个县。


木垒县位于奇台县以东,巴里坤县以西,地理座标为东经89°51′至92°19′,北纬43°34′至 45°15′,其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达150(公里;总面积22171平方公里,有人口7.8万。木垒一词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木垒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木垒就有人类居住,古为蒲类后国,唐代设蒲类县,清代定名为穆垒,隶属奇台县,1930年建木垒河县。木垒是州的畜牧业大县,畜牧业是该县的主导产业。木垒的物产十分丰富,出产的白豌豆、桃豆、阿魏菇驰名中外,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萨克刺绣更是饮誉海内外。木垒风光独特,著名的原始胡杨林、木垒鸣沙山、北塔山天然化石公园、博斯坦岩画、翻滚泉、四道沟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都在这里,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木垒县_木垒县 -概况

木垒县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


木垒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奇台县以东,巴里坤县以西,南倚天山与鄯善县隔山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地理座标为东经89°51′至92°19′,北纬43°34′至 45°15′,国境线长达150公里;全县总面积17700平方千米,总人口86344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等13个民族。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形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状盆地。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区,峰峦连绵;东北部山区,地势平缓;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有英格堡河、水磨沟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6条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沟、泉等。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而凉爽。年均降水量294毫米,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36―154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3070小时,有效积温2567℃―3100℃

木垒县_木垒县 -历史沿革

“木垒”,


木垒县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代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

西汉时为蒲类后国地,唐属庭州蒲类县,据《西域地名》考证即北庭都护府之独山守捉。宋属高昌回鹘。成吉思汗统兵西征,在此建独山城。元属别失八里东境。明为瓦剌游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木垒筑城,与巴里坤城“互为犄角”。乾隆年间设北路营塘,称“木垒塘”。置木垒河巡检,属奇台县。1912年重筑木垒城,1917年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1930年从奇台县析置木垒河县,属迪化行政区。1950年3月1日建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迪化专员公署。1954年7月14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次年2月14日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5月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1969年自治县人民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后恢复人民政府建置。

1999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木垒镇、西吉尔镇、英格堡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东城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博斯坦乡。

2000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8172人,其中:木垒镇 17246人、西吉尔镇 6730人、东城镇 12103人、英格堡乡 6191人、照壁山乡8054人、新户乡 7019人、雀仁乡 4877人、白杨河乡 2518人、大石头乡 7037人、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 2645人、博斯塘乡3752人。

木垒县_木垒县 -民族风情

哈萨克族原是一个游牧民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记载,六世纪中叶,阿尔泰一带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国,部分突厥人和乌孙人融合,和活动在西域广大地区的塞种人、月氏人均为哈萨克首长的先民。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又融合了陆续迁到天山北部游牧地区的部分回鹘人、葛逻禄人、契丹人和蒙古高原兴起的克烈、乃蛮、钦察以及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终而形成哈萨克。至于“哈萨克”一名,史家考释不一,比较可信的解释是:从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之间,哈萨克族的先民曾因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而东走,所以得名为“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哈萨克语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西欧语支;哈萨克文字是以阿拉伯文的拼写方法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游牧生活中,哈萨克族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族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有叙事长诗、小说、民间故事、即景对唱等,文学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开朗、豪放。民间诗人和歌手也叫“阿肯”,阿肯具有即景生情,现编现唱的才能,阿肯弹唱很受欢迎。哈萨克族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哈萨克族舞蹈刚健苍劲,热情奔放。哈萨克族的器乐种类很多,弹奏乐器有冬布拉、谢勒铁尔等;拉奏乐器有库布孜,克勒库布孜等;吹奏乐器有色不孜克、斯尔那依、阿德尔那等;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阿萨塔亚克、斯得尔玛克等。哈萨克族的音乐舞蹈就象草原上盛开的鲜花,鲜艳夺目,美妙动人。

在饮食方面,哈萨克族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奶制品种类繁多,有奶茶、奶酪、酥油、酸奶子、奶皮子、奶疙瘩、奶豆腐等,面食主要有烤馕、油炸的“包尔沙克”等。哈萨克族的服装有很强的实用性,男性夏天在头上扎三角巾,冬天戴狐狸皮制成的三叶帽。服装一般都较宽大,这是为了便于骑乘。女子一般穿连衣裙,结婚前戴圆形小帽,结婚后披头巾,婚后一年改为盖头。以猫头膺羽毛作帽缨的姑娘帽非常漂亮。

哈萨克族如果是贵客宾光临,还要杀一匹青马驹,这是哈萨克族待客的最高礼遇。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古尔帮节和纳吾鲁孜节。节日期间将隆重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出生,举行割礼,结婚等喜事,都要宴请亲友,整个“阿吾勒”的人也会前去帮忙。哈萨克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不论男女都擅长骑马。他们的游牧娱乐也大都和马相关,有赛马、刁羊、马上拾银、马上角力等,特别是“姑娘追”,最受青年男女的喜欢。

哈萨克族有天文学、气象学和历法知识,他们用12生肖纪年,用属象能准确推得出一个人的出生年月。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也很有名,壁挂、花毡以及各种插绣品,都是哈萨克妇女的杰作,每件绣品都是一个精美的工艺品。在历史上,哈萨克族从不经商,也耻于经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牧羊人的后代扔下了牧羊鞭,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干起了第三产业。

木垒县_木垒县 -神秘的鸣沙山


木垒县鸣沙山,又叫响沙山。哈萨克族称之为“阿依艾库木”,“阿依艾盖库木”是呼喊的意思,“库木”为沙漠。据说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叶勒森的哈萨克牧民放牧到这里迷失了方向,他在沙漠里转啊转,忽然听到一阵一阵急促的喊叫声,他惊喜万分。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喊叫的人,他感到非常奇怪。又找了好长时间发现是沙山发出的轰鸣声,心里十分惊惧,以为是到了魔鬼呆的地方。以后人们又把这里的沙漠叫做“叶勒森库木”。意思是说“能听到鬼叫的沙漠”。

座落在这片浩瀚沙海中的鸣沙山共有5座,其中一座最大的目测长度为500―800米,相对高度50―70米左右,西南―东北走向。

据说,全世界这样的沙海景观屈指可数。已知全国范围内也仅有甘肃的敦煌,宁夏的腾格里,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和新疆巴里坤发现有如此迷人绝伦的自然景观,而其中响声之大,乐趣之多当以木垒鸣沙山为最。

一堆沙山为什么能发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轰鸣声?大自然怎地神工鬼斧般地创造出如此的奇特景观?有人认为这里的地下可能有某种磁性物质;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天空有强磁场存在;还有人认为这里的流沙属石英沙构造。当然,一个古老的传说也不失为一种说法。相传,唐代时平西大元帅樊梨花率兵平定突厥叛乱,到了芦花河(今木垒河)由于长途奔波,士兵们疲惫不堪,加之西突厥在河西岸重兵防守,樊梨花只好派200亲兵连夜绕道红柳峡到铁勒道总营(今巴里坤)搬兵。200亲兵沿北新道急速而行,不想到了鸣沙山遇到了一股强大的黑风,瞬时间将200亲兵埋在了沙下。如今人们听到沙山发出的哀怨声,便是樊梨花200亲兵的呼救声。比较科学的说法是认为这里可能有某种磁性物质,造成空中磁场极强,人体运动产生的静电与风吹流沙发生摩擦,在磁场作用下便发生强烈的轰鸣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下雨天后,若雨水渗入10公分,推动覆盖的湿沙层,沙山会象地震般的轰鸣,引得大地颤抖;雨水渗入20公分左右,沙山便无一点声音,但下面的干沙丘用脚蹬仍可发出微弱的声音。

木垒县_木垒县 -翻滚泉

在木垒县东北120公里处,鸣沙山以南的地方黄沙掀起整齐的波浪,在广袤的沙海中有一丛翠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向人们频频示意。在这身姿婀娜,青春洋溢的苇丛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诗人称她"月亮泉",哈语名字叫"喀依纳尔",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该泉水冒出地面时,似水沸之状,故有此名。翻滚的积水呈圆形,犹如一轮满月,面积约10平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从泉底向外喷涌而出,泉底纯净的青沙不断被冲成变幻无穷的花样。时而荷花朵朵、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微波荡漾,四个泉眼喷水弄沙在阳光下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犹如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翻滚泉(哈依那尔)


木垒县

翻滚泉,又叫“黑水泉”,因泉吐黑水而得名。哈萨克则不因水黑而贬低,庄重地称之为哈依那尔,意思是“生命之泉”。
千里戈壁,广袤旷野,一片翠茂的芦苇在徐徐清风中摇曳,隐藏其中的一眼积水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小泉却在中国的地图上名闻遐迩,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呼唤。
相传在地老天荒的远古,这里是一片大海,大海中生活着一条造福万物的黑龙。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填埋了大海,干涸了海水,黑龙为了不使沧生竭渴而死,便将诺大的身驱变成了一个小盆地,日夜不断地把腹中积存的海水吐出地面,滋润万千生灵。黑龙悠悠荡荡喷吐而出的水在阳光彩云的映照下呈现出黑色,故称之为“黑水泉”。泉中虽有黄沙溢慢却是极为清澈,捧几口喝下,如同甘洌的矿泉水,浸入肌肤,沁人心肺,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想象,汉唐和明清时期,来往于“骆驼路”上的先民们头顶烈日,跋涉于千里大漠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一眼翻滚着生命激清的清泉,他们该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扑向她那饱满的胸怀,尽情地吮吸琼浆玉液般的乳汁,刻骨铭心地永远记着她那卓越的风姿。

木垒县_木垒县 -高山岩画

在木垒县境内的群山中发现的岩画较多。在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城乡鸡心梁牧业村山中,大南沟乌孜别克乡鹿场山中,白杨河乡山中和该乡芦塘沟村山中,博斯坦牧场的霍加木沟,大石头乡乌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画,分布很广。岩画是古代人凿在山崖和石壁上的图画,属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博斯塘岩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岩画中有大量动物图案,狩猎、放牧场面,还有祭祀、舞蹈、人物肖像。生动地反应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

在群山相连,岩画分布极为广泛的峭壁上最珍贵的一幅岩画,当属女酋长接受男人谒拜图。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18厘米,头冠尖顶帽,双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身驱挺直,威严禁坐,显示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修长的双腿,令人感到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一个男人正牵着两个骑马人,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女人示意。苏北海教授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远古时候的男人对女人十分崇敬,不管多少人来,她都昂然而坐,决不起来迎接。显然只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权高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如此。远古艺术家所以把女人刻划得如此威严而高大,正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内妇女操纵一切权势的反映。因此这幅岩画中的妇女显然是凿刻的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这幅画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木垒岩画分布极为广泛。东起大石头,西止鸡心梁马圈湾,地域跨度几十公里都有类似的岩画存在。无论画中是放牧之余的娱乐舞蹈,还是对生殖器的崇拜,无不反映出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活和生产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情不自禁的追求。

木垒县_木垒县 -霍加墓

木垒县博斯坦霍加墓在县城东南约60多公里处,因地处木垒县博斯坦乡境内而得名。海拔高度约2400米。墓下方西北处有一圣水泉和一大片麻扎(坟茔)。游人和朝圣者乘车只能行驶到圣水泉,然后徒步登山行约2公里方能到达霍加墓。

博斯坦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朝拜者认为,来此朝拜就能够代替到麦加朝觐,完成功修。在朝拜霍加墓之外,还要到附近的圣水泉饮用圣水,以祈求幸福吉祥,祈求生儿育女,祈求解除病痛等。
博斯坦霍加墓实有两座,山顶处为贴木儿汗霍加墓,其下方约80米处为艾贤木汗霍加墓。这两座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为砖木结构,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再次翻修后,贴木儿汗霍加墓变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霍加墓成了砖灰结构的建筑物。


密地区景点分布图

霍加墓因埋葬两位在伊斯兰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人而得名。霍加墓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博斯坦乡霍加墓沟一座相连的山峰,海拔高度约2400米。

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万木复苏之时,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车,或骑马,或徒步结伙成队络绎不绝,不辞翻山越岭,头顶酷暑,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心愿。他们认为,朝拜了两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万里的麦加去朝觐而完成功修。来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诚的教徒们还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誉为“圣水”的泉水。据说,喝了泉水便能够幸福吉祥,顺利地生儿育女,并且能够解病除病,躲避灾难。
霍加墓包括两座,山顶上的为铁木耳秃鲁木霍加墓,其下方80米为艾贤木汗霍加墓。两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门结构,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当地伊斯兰信徒再次翻修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之墓为砖灰结构,两墓都建有瞻仰小厅和圆形穹顶,守墓人每星期打扫一次。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正中安放青砖棺。砖棺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示方砖,均为阿拉伯文,分阴刻和阳刻两种,似古兰经之语。

贴木儿汗霍加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分前后室。前室面积约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处,后室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有一东西向的青砖棺。砖棺的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文方砖。铭文是阿拉伯文字,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均为古兰经中语。

两位圣人来自何方,目的为何?在伊斯兰信徒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铁木耳秃鲁木和艾贤木汗兄妹二人受安拉的指派从遥远的西亚中东来到中亚一带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兄妹俩一路上风餐雨露,跋山涉水到了木垒。有一年天大旱,赤野万里,寸草不生,万千生灵无水渴死。铁木耳兄妹为了拯救众生,沿着天山一条沟一条沟地寻水。到了甘沟,发现这里百鸟啾啾,飞鹰盘旋,沟畦深处,一堵断壁上腾条缠绕,奇花异草发出阵阵香气,一眼小泉顺着断壁淙淙而下,青黛色的峭壁上映刻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兄妹俩高兴极了,他们马上传唤众多的教民,不想,铁木耳兄妹发现清泉的消息被瓦刺部落的头领知道,他带着兵驱散了前来寻水的教民,霸占了泉水。铁木耳兄妹与他讲理,部落头领不但不让教民们汲水解渴,反而将铁木耳兄妹用铁链捆锁,准备把他们渴死在山顶。铁木耳兄妹靠神灵的庇佑砸开了锁链,号召教民们起来与部落头领斗争。他们与瓦刺军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赶跑了瓦刺军队,而铁木耳兄妹也身中数箭不幸身亡。教民们感激铁木耳兄妹为他们找到了泉水,解救了万民,就将兄妹二人的遗体埋葬在这座高山上。

霍加墓的传奇更增添了圣水泉的神秘,汨汨而流的山泉来源于距底高约20米的山腰陡峭的绝壁。泉水流量不大却不受季节的影响,泉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肺,无论你喝多少,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据有关单位检测化验,泉水中会有多种微量微生素,属天然无污染的最佳矿泉水。据说还有治疗眼疾、高血压、关节炎及不孕不育等特殊功效。

木垒县_木垒县 -四道沟遗址

位于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地层五、六两层为早期,距今3000多年;一、二、三层为晚期,距今24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100余件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祖,作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部落人丁兴旺。这种崇拜与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具有相同的意义。 四道沟氏族公社遗址四周风景秀丽,东城河从南面山口流出,在遗址南从东向西流过,三面环山,群山起伏。每当夏季来临,山坡上绿草茵茵,豌豆花飘香,微风佛过麦浪滚滚,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四道沟遗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经过科学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自治区早已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有保护界碑,木垒县博物馆保存有遗址出土文物。

历史风尘将一个鲜为人知的氏族公社遗址深埋在一座黄土梁下,偶然的一天,当人们惊奇的发现它竟然会与浩繁的中国典籍相联系,使人感到这里掩埋的不是那些碎陶烂罐,而是掩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于是,惊叹转为考证,发现转为挖掘。一铲下去,把木垒地区的农耕 向前推进了数千年。生动的工作产生了美妙的成果。1977年是一个可庆可贺的年代,新疆考古队在这座不起眼的黄土梁上在新疆首次挖掘出只有氏族公社阶段才会有的骨梳、骨针等,接着又发现了石锄、陶纺轮以及陶范和彩陶,挖掘与中原文化出现了一脉相承的奇迹。


木垒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研究证明,这是氏族公社晚期的村落遗址,早期距今三千年,晚期也有二千四百年。从出土的麦种、豆种情况看,即时木垒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铸铜与农业、畜牧业并举;相对定居的生活与贫富分化同在。那么,这又是中原的什么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传播文明,启迪蒙昧呢?史学家把三千年的历史放在微小的显微镜下发现,这是一个从中原迁徒而来,同时又与当地土著人杂居的人种,可把他取名为“蒲原人”。

西汉时期,木垒为蒲类后国。历史记载:蒲类王得罪了匈奴,匈奴单于强令蒲原人迁徒匈奴右部阿恶地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又把大汉天子的皇帝诏书传遍天山南北,乌垒城头一道风幡联络了西域各族人民。有了汉王朝的靠山,备受匈奴欺凌的西域土著民族揭竿而起,共同抗击匈奴铁骑。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黎庶干戈,烽火狼烟的掀腾在所难免。

木垒县_木垒县 -龙王庙

1958年,全县人民挥汗奋战龙王庙水库,水库建成后汇集了木垒河域水流,灌溉着下游地区数万亩田。1987年开始,县城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在水库两岸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如今数万株松柏杨柳已是郁郁葱葱,荫蔽翠浪。
龙王庙水库取名于龙王庙而得名,是因为唐时,樊梨花的养子薛应龙领兵西征天山九胜突厥,在木垒河大战铁板道人而不幸战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驱的一代名将,就在木垒河出口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年年香火不断,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风调雨顺。1958年修建水库时,这座庙宇不幸被拆除。

水库坝高约百米,库面4000多平方米,南北长近2.5公里。炎热的盛夏乘着摩托艇,俯视遥望,婀娜潋滟 的水面倒映出水山合一的光怪陆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调得是那样的和谐,偶尔几只野鸭水鸟逐水嬉戏搅起层层涟漪,又是那样的悠然自在。回首西山,碧水蓝天映照着满山遍洼红彤彤,黄灿灿烂的妍姹妩媚,千姿百态的鲜花,象飞燕草的亭亭玉立,野蔷薇的娴静清雅,紫花洋的浓香四溢,野百合的庄严肃穆好似一群群温柔典雅,风姿绰约的青春少女在碧绿如茵的空山旷谷飘飘悠悠,翩翩起舞,引得万花丛中蜂争碟逐,绿荫深处莺啼雀忙,惹得游人魂销神往,惊叹不已。枝枝芍药钭逸,倩影临池,如美女婵娟 ,对镜梳妆,微风过处,但见整个水面星河灿烂,美不胜收。

水库里自然生长着一种“土著”草鱼,名称“金片”,无鳞而以水草为生,繁殖季节逆流到山涧深潭在石缝中产卵,成年后最大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味道极为鲜美。传说樊梨花当年亲口品尝后赞不绝口。另有一种名叫“狗鱼”者,长不过3寸,浑身光滑,类似泥鳅,旱蛇般的花纹,长长的胡须很像小狗。美食者往往用麻袋之类做网捕之,再因火烤洒一点盐面辣椒,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木垒县_木垒县 -石人子沟

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木垒县 木垒县-概况,木垒县-历史沿革

石人子沟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8km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沟,蒙语为夏干布特,在木垒河的上游。河段呈东西向,长13km,河谷宽350m。河段南岸有众多支流汇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对较缓,约15--20°,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飞舞,当地人称夏干布特,"夏干"蒙语意为白色,"布特"即一丛之意。而石人子沟之名则因沟口有一块高约2m,状如人形的石头而得名。据考证它是鹿石,是古代游牧民族划分草场的标记,上面刻有部落印记。 景区地处于天山北坡的山地寒地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年均温0-3℃,最热月均温9--<15℃,最冷月均温-10- -15℃,年降水量500--1600mm。景区内常见野生动物以森林鸟类、马鹿、狍子、野猪为主,偶见棕熊、雪豹的活动踪迹。木垒县林场已在该景区投资兴建了石人子森林公园度假村。

秀丽石人子(石人子大龙王森林公园)


木垒县
沿着木垒河谷逆流而上,绿树掩映,风舞婆娑。一架栈桥把硕大的山峰裁成两个巨大的豁口:“一个朝西称西沟,一个正南,便是闻名遐迩的石人子沟。入了沟口,顿觉云遮雾罩,怪峰构巧。雪线下轮廊分明的山地植被错落有致地勾画出天山山脉旖旎的风光。喧嚣的木垒河水,越涧回迂,跌岩起伏。荟萃在这十里幽谷,不时堆起层层浪花,带着冰的晶莹,雪的圣洁呼啸而出,真可谓奇峰怪石如奇妙的画廊,涧湍水靛似美妙的乐章。

很早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山坡上没有树和草,也没有翻滚汹涌的河水。一位名叫努尔古丽的姑娘长得就象五月绽开的赤芍药花儿,紫红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对大汪汪,水灵灵的丹凤眼,谁见了都会多看一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被一位名叫铁木耳汗的小伙子深深地爱恋着。小伙子淳朴敦厚,厚厚的嘴唇永远伴着笑意,象他的心底一样的善良。他们相爱的事不料被觊觎努尔古丽已久的山神知道了,山神总想把他(她)们分开,一天,山神设下一个歹毒的圈套:他吸干了河水,堵塞了泉眼,逼着老实的铁木耳汗到陡峭的山崖上为他采集圣水。铁木耳汗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终于攀到连接天桥的山顶,采到了圣水。山神眼看阴谋即将贩露,就在铁木耳汗下山时,将他猛地推下悬崖。努尔古丽听到噩耗后,不吃不喝,每天都要站在山崖上呼唤铁木耳汗的名字。她凄楚的喊声感动了山鹰,山鹰便用它那刀一样的尖啄在石头上刻出铁木耳汗的人像立在沟底。努尔古丽看到铁木耳汗的石像,便从悬崖上飘然而下。她的泪水渗到了石缝汇成了百泉;洒在山坡上滋润了百草,百草开出各种鲜花来答谢她。以后,人们为了怀念她就把花叫做“古丽”,把这条山沟叫做石人子沟。

凡到过石人子沟的人都说她美。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一是说石人子绿与众不同;奇岩构巧,怪石林立。那一座座,一尊尊奇峰怪石有的似虎落平阳,仍然流露着狰狞面目;有的象雄鹰展翅,傲慢视着苍山穹庐;也有的象美丽的少女轻抒广袖,翩翩起舞;还有的象长鬓老者把盏独饮,自在悠然。二是说石人子的绿不同凡响;满目青山都是绿,山绿水绿草绿,连那顶顶的牧民毡房也映得葱绿,绿得可爱,绿得诱人。其实,绿才是山的本色,没有绿就没有山。绿,衬出了山的峻伟;山绿水绿草绿,也衬出了山的秀美。石人子的绿与众不同的是无近无远,无垠无涯……。

木垒县_木垒县 -原始胡杨林


木垒县距离县城东北150公里处,有一个被汉族人称为"梧桐窝子",哈萨克人称为"玉托朗格"(译为毡房似的胡杨林)的地方,就是迷人的原始胡杨林。

胡杨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初发现后经科学家初步考察,认定这是上古时期就有的原始胡杨群落的遗孑,距今已有6500万年,千年的漠风雕塑着干枝大树的"艺术形象"真是千姿百态,而更多的是如冠如伞,枝叶纠缠。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树"的美称 当人们在大漠中艰苦跋涉而出现在前方的大片葱笼的绿林又并非虚幻的"海市蜃楼"的时候,那惊奇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投入这绿色的世界,透过浓荫看荒漠戈壁,满身心的疲备困乏全部留给了荒漠戈壁,这里拥有的只是泌人肺腑的清新俊逸。林中树冠相连,枝叶交错。正值青春鼎盛的胡杨,平均干高10米,最高18米,林冠直径平均4米,最大10米,胸径平均30厘米,最大1.5米,三人尚不能合抱。属于"祖爷辈"的老树,弯腰驼背,满脸憔悴,龟裂的树皮记载着悠悠岁月,给它留下的风刀霜剑的痕迹。 在原始胡杨林四周的荒漠中常有黄羊、野兔、狐狸、狼等动物出没,还有一种名叫"大鸨"的鸟貌似家鸡,腿长、稍高,似雁而有斑纹,十分美丽,飞有声,脚无后趾,是国家保护珍禽。1987年8月,沙特阿拉伯国王曾派他的总务大臣专程来木垒,带上猎鹰捕大鸨。足见木垒境内的大鸨弥足珍惜

木垒县_木垒县 -参考资料

1、http://www.caspm.com/mulei/mulei.asp?a=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50103/164046.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木垒县 木垒县-概况,木垒县-历史沿革》为网友半粒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