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简介 石刻 石刻-简介,石刻-起源

石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

石刻_石刻 -简介

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

石刻种类齐全时代序列较完整特别是汉唐石刻气势雄浑生动精美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收藏的石刻艺术品从题材和功能上大致可分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其他石刻三类。


南朝陵墓石刻

(一)陵墓石刻

中国古代自商周起逐渐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陵寝制度陵墓石刻就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陵墓石刻大致分为两类地下和地上石刻。地下石刻为墓室内实用性和装饰性石刻如汉代的画像石即作为墓室构件嵌置于墓门及四壁上面刻有内容丰富的各种图画。还有石棺、石椁等葬具除了本身具有艺术性的造型外还刻有各种图案装饰。这些画像石及各种刻饰多采用减地平雕及线刻的手法镌刻精美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装饰效果。

地上石刻主要是陵园、墓葬前的仪卫性和纪念性石刻。仪卫性石刻是在陵墓前神道两侧按一定的规制置放的石人、石兽等起着保卫及仪仗作用纪念性石刻则是为了纪念某个事件而专门雕刻的如唐太宗昭陵墓前雕刻的“昭陵六骏”等。这些石刻体量硕大造型生动威严肃穆。

(二)宗教石刻

宗教石刻是指石窟寺、寺庙及民间供养的各种宗教造像及与之相关的雕刻以佛教石刻为主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传播形式除了经典文字外“以像设教”的艺术形式更易于被人们接受、膜拜南北朝以降造像之风盛行。本馆收藏有大量北魏至隋唐的佛教造像及道教造像其中北朝时期的多为造像及造像碑以开龛造像、浮雕为主:隋唐的寺庙造像多为单体圆雕。这些造像种类较多雕刻精美时代特色鲜明反映了佛教造像由外来形式向中国风格的演变过程。

(三)其他石刻

中国古代石刻除上述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外还有很多实用性石刻。如宫殿、门阙、牌坊桥梁寺庙等各种建筑构件及一些实用性石刻如石灯石函、石镇、碑首、栓马桩等这些石刻上也多有精美的雕刻。古代匠师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其中不乏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石刻_石刻 -起源

文古文献《巴协》中记载有当时藏王赤德祖赞从尼泊尔请来工匠和雕刻师的资料。据说,位于药王山东面半山腰的查拉鲁甫石窟,就是为吐蕃时期松赞干布的茹雍妃子所建。“茹雍妃在查拉鲁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当时盐价已上涨了八十倍之多,工匠雕刻时每产生一升的岩粉,其报酬即是给盐一升,在岩壁上雕凿出石窟经堂等等,历时十三年完成。”


药王山摩崖石刻.

这种支提式窟的形式曾流行于北魏和隋唐时期,唐代以后就不多见了。但在药王山,现在仍然可以实地看到的这种石窟风格,也可以印证此石窟的开凿时间和史料记载基本是比较吻合的。由此可见,通过对查拉鲁甫石窟造像的考察可以断定,药王山摩崖的开凿从吐蕃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从此推断,也就是说早在吐蕃王朝的前期,药王山就已经开始了佛造像的雕刻工作。

在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记》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与石刻有关的资料,大致内容是:“藏王亲眼看见那里有自然显现的六字真言,他当即沐浴净身虔诚祈祷。岩石之上也自然现出菩萨、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松赞干布即请来尼泊尔的一些有精巧的造像技能的工人,依照自然显现出的佛像身形、神采,而精细雕刻出清晰的佛菩萨像。”

在以后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中,随着西藏地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佛教信仰的深化和普及,陆续有造像、刻字活动,不断有各种新的作品增刻在山上,大者数丈,小者不足方寸。

石鼓文

唐代初年,在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了10个鼓形石,上面各刻着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石鼓文的发现引起了唐代文人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都进行了研究,杜甫、韩愈、韦应物等人作诗题咏。其拓片也流传于世,为历代所珍视。因为诗的内容主要写秦国国君的游猎活动,所以也称为“猎碣”。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书体为秦大篆,历代评价甚高。它结构和谐,隽美秀丽,被视为大篆“经典”之极品。其年代唐代人以为是周文王或周宣王时,宋人提出是秦始皇以前之物。经近代和现代学者考证,认定是秦国刻石,但仍有文公、穆公、襄公、献公之说。
石鼓发现后,曾经多次辗转迁徙。现原石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可看到复制品。

石刻_石刻 -石刻之最

最早的石刻医学论著《褚氏遗书》


界域石刻

中国最早的石刻医学论著是南齐.褚澄(公元?-483年)所撰的《褚氏遗书》(一卷)。

该书始著录于《宋史.艺文志》。根据后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萧渊序所记载,《褚氏遗书》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发现的石刻碑文。全书分十篇,即受形、本气、平脉、津润、分体、精血、除疾、审微、辨书、问子,总计二千六百二十字。内容丰富,具有真知灼见。《四库全书提要》评论说:“其书于《灵枢》、《素问》之理颇有发明”,在许多方面“发前人所未发”,“犹千古之龟鉴”。《褚氏遗书》最早论述了阴阳之气的发生时间、部位和循行路线。如《本气》篇说:“天地之气,周于一年;人身之气,周于一日。”并且用一日中不同时辰来说明 阴阳之气的流行情况:“人身阳气,以子中自左足而上,循左股、左手指、左臂、左脑,横过右脑、石肩、石臂手指、助、足,则又入子中矣;阴气以午中自右手心 通右肩、右臂,横过左肩、左臂、左肋、左足、外肾、右足、右肋,则入午中矣。”《灵枢.营卫生会篇》有依太阳运行周天度数把营卫之气分为昼夜各行阴阳二十五度的论述,但尚没有明确阴阳之气的发生时间、部位、循行路线,历代医籍也未见记载。

在中国医学史上,本书最早提出了关于男女胚胎形成的理论。《受形》篇说:“男女之合,二情交和,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 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这种理论虽然源于《易经》而见诸医籍者,当首推此。本篇中还提出了由于“阴阳均至”形成“非男非女 之身”的理论,这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最早的。

大足石刻简介 石刻 石刻-简介,石刻-起源

中国最早的界域石刻――西汉琅琊界碑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界域石刻,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连岛北面。共两块,一块在灯塔山羊窝头北麓,面海而立,距海潮面8米。一块在苏马湾海滨浴场山坡岩体上。

东海郡,汉高祖刘邦置。朐,东海郡最北端的濒海之县。琅琊郡,秦置,汉沿。柜,琅琊郡的一个濒海之县,东汉初并省,羊窝头北麓界域石刻在一碣形大石上。碣石风化断为二截,刻石亦随岩石自然切理而裂,断为两部分。刻石长1.9米、宽1.1米,竖书8行,隶带篆意。因年代久远,又长期受海水侵蚀,多半字迹已模糊不清,现有30余字尚可辨认。据文献考证,此刻石为西汉琅琊郡南界石,内容涉及两汉时期琅琊郡的柜县和东海郡的朐县等各地,以及琅琊郡东、西、南、北诸界的划定。

苏马湾界石1999年发现。刻面石宽2.15米、高0.85米,文12行,60个字刻文为竖字,隶体带豢意,内容为“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陌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出造”。“始建国”为王莽时期的年号始建国四年为公元12年。据此推断,此刻石距今已有1989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


石刻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中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总高约2.45米,宽约1.17米,星图本身直径为85厘米。该图分两部分,上部分是星图,下部分刻着说明文字,图文对照,相得益彰。它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由黄裳于南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绘图,王致远于南宋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50103/163980.html

更多阅读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 东莞到大足石刻旅游

六道轮回图南宋建造,高7.80、宽4.80、深2.60米。所谓六道就是“三善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和“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图中挺立无常大鬼(高5.20米),横眉怒目,据说因为大足石刻是密宗佛教的道场,而密宗佛

CCTV探索发现247DVD cctv10探索发现古墓

DDVD1----DVD8世界遗产在中国01_青城山与都江堰世界遗产在中国02_黄山世界遗产在中国03_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在中国04_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世界遗产在中国05_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在中国06_武当山古建筑群世界遗产在中国07_周口店

大足石刻导游词 大足石刻20页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

美国金融危机调查报告 大足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重庆大足,因县境内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石刻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足石刻名扬四海。邓小平同志1986年参观后邓小平连

声明:《大足石刻简介 石刻 石刻-简介,石刻-起源》为网友眼眸熏染柔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