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 --- 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在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起作为临床精神病学家私人开业。早期从事催眠治疗工作,后创用精神分析法。193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不久因颌癌逝世。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把人格区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其学说被西方哲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吸收和运用。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1904)、《精神分析引论》(1910)、《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引论新编》(1933)等。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沙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生平

早年经历

童年时期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在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今捷克)弗莱堡(今普日博尔)一个犹太人家庭。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的家庭财政紧张,居住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从幼年起,父母就着重培养他的智力,投入给他的精力往往超过他的兄弟姐妹。弗洛伊德在全班排名第一,全校排名第6到8名。

学习医学

虽然在1873年至1881年间奥地利存在强烈的反犹太主义思想,他仍然在17岁时进入维也纳大学。1873 年,他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期间,他曾做过布伦塔诺和布吕克


弗洛伊德的学生,在学习生物学、医学、病理学、外科手术等课程上花了大量的时间。1881 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之后他本打算进大学从事神经医学的深入研究,但因犹太人背景而未能如愿,便在艾内斯特・布吕克教授的生理研究室(在这里,他和布洛伊尔相识并成为密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后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在沙可门下学习催眠,并在沙尔彼得里哀尔医院实习,1886年2月返回维也纳。1882年,弗洛伊德与马莎・伯莱斯订了婚,但是直到1886年9月他们才最后完婚,1886年春,他结婚前不久,由于经济原因他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为人所知,因为他至少两次销毁他的个人纪录,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

德奥合并后,弗洛伊德和全家逃出奥地利并得到他的病人和朋友玛丽・波拿巴公主的资助。1938年6月4日,他们经过法国巴黎到英国伦敦的汉普特斯,住在20MaresfieldGardens,今弗洛伊德博物馆。当他离开德国时,弗洛伊德被要求签署一份他曾被纳粹尊敬对待的声明。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特别在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他是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和喜剧演员、政治家、作家克莱门特・弗洛伊德的祖父,同时也是旅行家艾玛・弗洛伊德和时装设计师贝拉・弗洛伊德以及传媒巨头马修・弗洛伊德的曾祖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公共关系与宣传学先驱者爱德华・伯尼斯的亲舅舅。伯尼斯的母亲,安娜・弗洛伊德・伯尼斯是西格蒙德的妹妹。伯尼斯的父亲,伊里・伯尼斯是西格蒙德的妻子玛莎・伯尼斯・弗洛伊德的哥哥。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一年。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Salpêtrière)跟沙可学习。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创立精神分析学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与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由于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的头脑仍然十分清醒,并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述。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他夸大性问题来毁灭灵魂。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A.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 1939年9月23日,佛洛依德因下颚癌而安乐死去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理论贡献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1897年,在其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自从《梦的解析》问世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认识大脑的生理机能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已经可以治愈诸如抑郁症之类的疾病。这些进步的意义或许更在于:它们超越了旧的神经系统学的重点研究范畴,从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官,反而思考新的问题: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意识知之甚少。

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出版后的8年间只售出600册。而弗洛伊德从中只获得相当于209美元的稿费。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他在尝试了多种治疗技术。先是沙可所使用的催眠暗示;然后试用了聚精会神的技术,就是他把手按在病人的额头上并促使其回忆;布洛伊尔使用的宣泄的技术,即发掘个人问题并以语言表达出来而获得不良情绪的摆脱和释放。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已经年过四十,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几乎没有多少发展。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着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学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分析学家,包括A.阿德勒、O.兰克、费登、和C.荣格。

弗洛伊德将荣格视为自己的继承者,然而,此时精神分析小组内部出现了裂痕,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而这一事实又不为弗洛伊德所理解。于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组因冲突和急诊而瓦解。兰克被开除出弗洛伊德圈子,阿德勒于1911年离开这一小组建立了个体心理学,荣格于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可能是他流传最广的一本著作。这本书探讨了种种有缺陷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他的其他所有理论都没有达到这一步。这本书对于决定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因为书中所揭示的许多看似偶然、毫无意义的行为,以及许多简单地归结为“自由意志”的举动,实际上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愿望所驱使的。

1905年,他发表了三本重要的著作。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之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用梦的解释去揭示并治疗精神神经症的种种症状;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透彻的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G.S.霍尔之邀,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该校20年校庆和举办系列讲座,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是他唯一的一次访美,同时他公开露面也仅有这一次。在这期间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人格发展和婴儿性幻想的理论,精神功能规律的理论,以及关于精神分析过程的观点。

1913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弗洛伊德声称他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这些发现为精神分析学奠定了基础。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然而,即使如此,弗洛伊德的声望从1919-1939年一直处于顶峰。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发展了他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精神疾病。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主张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试金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个人成就

精神层次理论


弗洛伊德的名著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但是,它的作用更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id),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行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中间一层是自我(ego),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最上面一层是超我(superego),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换言之,是父母作为爱的角色和纪律的角色的赏罚权威的内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著作

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 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肛门期(anal stage):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性器期(phallic stage):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x,俄底普斯情节),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节”(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节)。

潜伏期(latency stage):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心理治疗法

自由联想(freeassociation)。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释梦(dreaminterpretation)。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记忆者称为显性梦境(manifestdream-content),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另一为当事人所不能记忆者为隐性梦境(latentdream-thought),隐性梦境中隐含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在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即患者对心理医生的情感反应。移情有正移情(Positivetransference)和负移情(negativetransference),正移情是患者将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负移情是患者将消极的情感转移到医生身上。借助移情,把病人早年形成的病理情结加以重现,重新经历往日的情感,进而帮助他解决这些心理冲突。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个人创新

观点

弗洛伊德对两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原理有很大的影响:他同时发展了人类心理构成和内部运作的原理以及心理的组织状况是如何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使得他赞成尝试用一些临床技术来帮助治愈精神疾病。他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格的发展是基于个人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主张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他被颂扬为“二十世纪无神论者的试金石。”

早期著作

弗洛伊德一个较少为人所知的兴趣是神经学。他是大脑性麻痹(脑瘫)论题的早期研究者。

潜意识

主条目:潜意识
弗洛伊德对当代思潮贡献最著者,为其动态潜意识之概念。19世纪西方主流思潮为实证论,相信人可取得关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之真实认知,并以明智判断予以掌握。弗洛伊


潜意识德则认为自由意志本为幻念,人无法全然意识到自我,且行为之因与意识层次所思,关系极微。潜意识之概念可推翻以前理论的原因,在于弗洛伊德提出意识的层次之说,“在表层之下”另有思绪运作。弗洛伊德称梦为“通往潜意识之王道”,提供参与潜意识生活的最佳入径,是说明潜意识“逻辑”之佳例,此逻辑与意识层次思绪之逻辑迥异。弗洛伊德在其梦的解析一书,发展最初的心理拓朴学,论证潜意识之存在,并描述如何参与潜意识之法。前意识(thepreconscious)则被视为存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思绪层,欲探求之不难。弗洛伊德认为启蒙理念、实证论、与理性论之完备,可借由理解、转化、与掌控潜意识而得,而非给以否认或压抑。

性心理

主条目:性心理发展
弗洛伊德相信个体原欲的发展,如升华(sublimation)概念所示,为不断转换客体。人生来即属“多相变态”(polymorphouslyperverse),任何客体都可能成为快感之源。随不同发展阶段,人会固著于特定欲望客体――初为口欲期(oralstage)(如婴儿因哺乳产生的快感),继之以肛欲期(analstage)(如小儿控制肠道产生之快感),随之为性器期(phallicstage)。孩童接着经历固著性欲于母亲之时期,即所谓恋母情结,但因此欲望有着禁忌的本质,必须予以压抑――较不为人知的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则是性欲固著于父亲。
弗洛伊德希冀此模型能放诸四海皆准,故转求古典神话和当代民族志为比较素材。弗洛伊德恋母情结一词,原名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即取自著名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之名作《俄狄浦斯王》(OedipusRex)。弗洛伊德说:“我从自己身上发现对我母亲的爱,对我父亲的妒。如今我认为此乃孩童遍存之现象。”弗洛伊德尝试于心理动态层面落实此发展模式。每一阶段均为迈向成人的性成熟期之进程,该成熟期将产生坚实自我,并发展出延迟欲望满足之能力。(参见《性学三论》(ThreeEssaysontheTheoryofSexuality))。弗洛伊德视俄狄浦斯冲突为性心理发展与启蒙之型态,借此指出他所确信人性对乱伦的渴求,与压抑此欲望的必要。他转求文化人类学对图腾崇拜的研究,主张此崇拜以仪式性演绎,正反映出部落型态之俄狄浦斯冲突。
任何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讨论,其影响力深远又争议不断,关于女性角色与心理层面之议题,便无法称之完备。虽弗洛伊德为早期提倡女性自由与教育之健将(参见其〈开化性道德与当代神经失衡〉(CivilizedSexualMoralityandModernNervousness)),一些女性主义人士辩言,不过弗洛伊德对女性性发展的看法,让西方文化中女性的进步倒退数十年,向男尊女卑的意识型态靠拢。弗洛伊德相信女人为残缺之男,必须学习接受自身的毁伤(缺了阴茎),谨记想像的生理诫命。他据此提出阴茎钦羡与阉割恐惧等术语,描述欲于家庭以外场域,展其才学的女性心理,不仅“丰富”了歧视女性的辞藻,更造成1970年代以前,女性教育权的伤害,增加女性进入传统以来由男性主导之社会场域的障碍。
虽弗洛伊德的论点受到关心女性平权人士质疑,然而朱立叶・米契尔(JulietMitchell)、南西・查德罗(NancyChodorow)、洁西卡・班哲明(JessicaBenjamin)、珍・盖洛普(JaneGallop)、珍・弗莱斯(JaneFlax)等女性主义理论家,认为精神分析理论与女性主义所谋者并不分驰,可面对如其他理论传统,将其纳为己用,去除其中性别歧视成分。另一女性主义者舒拉米斯・费尔史东(ShulamithFirestone),也认同弗洛伊德理论对女性主义运动仍有所用。在其〈弗洛伊德主义:误导之女性主义〉(Freudianism:TheMisguidedFeminism)一文中,认为弗洛伊德的论点基本上可谓正确,除一重要细节须作修正:即弗洛伊德写道“阴茎”处,都可换为“权力”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处,为弗洛伊德早先认为歇斯底里症(hysteria),源自孩童时期之性逾矩(sexualabuse),但之后舍弃此称为诱奸理论(seductiontheory)的说法(参见其《性逾矩索引》(TheIndexofSexualAbuse)),直言许多案例中均发现,孩童时期性逾矩之记忆,并非出自事实,多源自于想像。转而重视俄狄浦斯理论,认为人潜意识均希望与双亲发生性关系。

自我超我

主条目: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其晚年作品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ego,andsuperego)。


本我、自我、超我
潜意识的本我(拉丁字为“it”,原德文字则为“Es”)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此字为弗洛伊德根据乔治・果代克(GeorgGroddeck)的作品所建。同属潜意识的超我(德文字为“über-Ich”)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Ich)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认为心智并非具单一与同质性之物的立论,仍深远的影响着心理学领域以外的人们。弗洛伊德极为关注心智这三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特别是三者间产生冲突的方式。
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

心理防卫

主条目:心理防卫机制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解决超我与本我之间产生的冲突,会使用心理防卫机制。使用这个机制需要爱欲(Eros)――此为希腊爱神之名;罗马神话则名为丘比特(Cupid)。若适当使用,防御机制可减缓超我与本我间之冲突,但过度或过当使用,而不正视面对冲突,则会造成焦虑或产生罪疚(guilt),最终将导致如抑郁沮丧的精神失衡。弗洛伊德之女安娜・弗洛伊德,在防御机制领域的研究相当杰出,但她将首开防御机制先河的荣耀归于其父。防御机制有以下数种:否认(Denial),反应结构(Reactionformation),转移(Displacement),压抑/抑制(Repression/Sup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补偿(Identification),升华(Sublimation),及退化情感(Regression)。
“否认”为避免去意识到对自我产生威胁的不快事实或现实。例如学生接到表现不佳的成绩单,而对自己说成绩并不重要――有早期研究者辩称,弗洛伊德的“否认”,与尼采归为奴隶或畜群道德的“愤懑”(ressentiment)和“价值的再价值化”(revaluationofvalues)等概念,相似性极高。
“反应结构”为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的欲望完全相反的进向。例如某人强烈仇视某一种族,宣称其理由为该种族低下卑微,但潜意识而言,是其人感觉自身低下卑微才有此说。
“转移”为情绪从危险物转向安全物。例如击打枕头,以避免攻击某人。
“压抑”为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如战争创伤),强制驱离意识层次;“抑制”则为有意识的进行同样工作。
“投射”是将基本上本属自身一部份某种不快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投射到他人或他物身上。例如一个吝啬的人会说别人爱斤斤计较,而一个不愿承认自己满脑子想着性的人可能愈容易对别人成天想着性的样子感到愤怒。
“理智化”为在情感上让自我脱离压力事件。理智化通常不透过接受现实,而经由合理化解释来进行自我脱离。
“合理化”为透过建构逻辑的正当性来作出某个决定,而此决定最初的形成原因,来自完全不同于合理化的其他精神状态。例如甲为了听自我成长课程而购买MP3播放机,但却怕真正的理由无法被人苟同,而告诉友人是为了听古典摇滚才购买播放机。
“补偿”乃因无法达成某种行为,而代之以另一种行为。例如第一个小孩很会读书,第二个小孩可能常逗父母开心来博取注意。
“升华”是将冲动导引至社会认同的行为上。如以黑暗阴沉之诗描写人生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其创作活动即为一例。
“退化情感”指行为回朔到较幼年期(较早发展阶段)中的愉悦及满足的行为,借此平衡心理冲突。其常见的例子包括咬指甲、吸姆指、过度进食、易怒与小孩腔调。

生死驱力

弗洛伊德相信人类由互相冲突的两种欲望所驱动:原欲能量爱欲与死亡驱力死欲。弗洛伊德所说的爱/原欲,包含所有创造性、及产生生命的驱力。死亡驱力(DeathDrive)(或死亡本能)代表一切有生之物内在的冲动,欲回归至平静状态,甚至最终回到不再存在。弗洛伊德直到晚年才认知到死亡驱力,而这两种驱力的对照,代表了弗洛伊德思想风格的一大革命。

宗教心理

弗洛伊德于不同作品中解释宗教起源。《图腾与禁忌》(TotemandTaboo)一书,提出人类起始以“原初部落”方式群聚,此多配偶制(polygamy)组合,包含了一男、多女、及其子嗣。依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男孩生命早期对母亲抱有性欲,此恋母情结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父亲有保护部落的能力,因此男性爱慕他,但也同时因父亲与众母亲的关系而嫉妒他。儿子们了解独力无法击败领导者父亲,故合力予以杀害,之后以祭仪宴飨形式啖之,借此将父亲的力量纳入己身。然而众子之后背负的罪恶感,也使其强化对父亲的回忆,并予以祭拜。超我便如此取代父亲,形成内化的威权之源。部落内也由此产生乱伦与婚姻的禁忌,并以象征性的动物牺牲(献祭)(sacrifice)取代仪式性的活人宰杀。
《摩西与一神论》(MosesandMonotheism)一书,则根据弗洛伊德理论重建圣经历史,然而圣经学者与历史学史家,因其说法与现存可信史料不符,不予接受。弗洛伊德思想在《幻象之未来》(TheFutureofanIllusion)一书另有发扬。论及宗教为一种幻象(illusion),弗洛伊德强调其为一幻奇结构,人若要进入成熟期,必须脱离此结构。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处理,则偏向无神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_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相关研究

心理疗法

弗洛伊德身受医师训练,因此深信其研究与成果为科学产物。然而他的同僚及晚后的心理学者与学院人士,对他的研究与实践多所批判。如朱立叶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8104050103/163777.html

更多阅读

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解析自我(精神分析学)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英文叫libido,力比多客体,在概念上讲,应该都是一样的。指那些在性方面能引起心理活动的事物,意识,观念。或指能使人倾注原欲于之的事物,意识,观念。等等。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太多了,基本上每一个文学文本都可进

心理悬疑小说:弗洛伊德禁地

心理悬疑小说:弗洛伊德禁地[总目录]神秘惊悚的心理克隆计划,带出一段残酷的寻父旅程,解开所有密码的孩子,却是被父亲遗弃的实验品,当人性和欲望纠缠在一起,死亡和遗忘让一切回归起点。男孩的父亲,连同汽车在空旷的雪地上平空消失;女孩的父亲

英国卢西恩·弗洛伊德油画作品 弗洛伊德油画

卢西恩。佛洛伊德生于1922年,是著名心理学家西蒙。佛洛伊德的孙子。和所有的维也纳人一样,他与生俱来的怀疑、孤独和好奇精神常常使自己不安,对世界的感知也就保持了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1933年他移居英国并成为画家后,这种知觉能力也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人格性欲发展阶段因为这个理论中人格阶段的划分方式是根据性兴奋的不同部位所提出的。整

弗洛伊德.梅威瑟:家庭暴力阴影下成长起来的金钱梅

本帖最后由 看不下去 于 2013-11-17 14:50 编辑BY JOHNSON SNOWDEN弗洛伊德小梅威瑟发现自己正盯着一只猎枪枪管。 泪水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哭预示着接下来他密西根州大急流城的家里将遭遇不幸。而那时候小梅还没满两岁。据滚石说,潜在

声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为网友永傳話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