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禧,1923年出生于广州市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起早摸黑做些小本生意,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加上冯景禧的生母去世早,继母与他的关系不好,16岁那年,他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到香港的卑利船厂当学徒。学徒的工钱少得可怜,每天只有1角3分。后来,老板看冯景禧勤快能干,每天加了他5分钱。然而靠这点钱,他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劳累了一天的冯景禧,只能一个人站在海边,遥望远方的家乡和亲人。为了糊口,他每天晚上还要拖着疲倦的身子到一家工人夜校去教课。
冯景禧_冯景禧 -基本资料
冯景禧像
姓名:冯景禧
生卒:1923―1985
描述:香港证券大王
籍贯:广东广州
冯景禧_冯景禧 -职业生涯
1941年,日本侵略军强占了香港,到处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生性倔强的冯景禧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匆匆逃回了家乡。可是,广州同样也成了日本鬼子的天下。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仍然不好,冯景禧有家难归,只好到一家金银首饰店去做学徒工。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常常利用跑街的机会,光顾别的店铺,留心观察人家的货品款式和经营方法,用以改善自己店里的不足。因为他聪明能干,爱才的老板提拔他担任商行的管事,后来又让他负责管理整个商行的财务。冯景禧虽然没学过会计,但他在工作中虚心求教,竟能把商行的一本账理得清清楚楚,烂熟于心。老板有什么问题,他都能随口应答,所以深得老板的信任。冯景禧虽然也从中摸索到不少“生意经”,然而他对于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始终不满意。
抗战胜利以后,市面上的商业活动开始活跃。冯景禧便辞去了金银店里的差事,和几个朋友一起贩卖大米,这样干了2年,只赚到几百元钱;后来他又同朋友们集资开了一座酒楼,生意也不是太兴旺。雄心勃勃的冯景禧,时刻想找到一个能让他大展鸿图的事业。1948年,他听说台湾鱼苗的价格高,从广州贩鱼苗到台湾能赚大钱,便决心要做这贩鱼苗的生意。
当时朋友们都劝他不要做这种生意,因为,他既不熟悉水性,又不了解鱼苗的特点,加上当时海上盗匪出没,万一中上一颗炮弹,那就连自己都赔在里面了!可是冯景禧坚持
冯景禧楼
要干,他认定这生意能为他赚大钱!为了筹集资本,他将自已经营的酒楼都卖掉了。他从广州买下鱼苗,运到香港,又租了船运往台湾。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他的鱼苗船驶出广州湾不久,就遇上了大风暴,不习惯海上生活的冯景禧差点连苦胆都吐出来!船只在风暴中随波逐流,等到惊涛骇浪平息下来,总算平安抵达台湾岛。然而不幸的是,船上的鱼苗在颠簸中早已死光!
冯景禧多年经营积累的本钱,这下赔了个精光
冯景禧不甘心就这样空手而返,他还想再搏一搏,于是打起了船老板的主意。他同船老板商量,要以这条船作抵押,从台湾运香蕉回广州。船老板当然不肯冒这个风险。冯景禧对他说:“你不肯,我回去也没法付运费给你,看来只好跳到海里去了!”船老板半是同情半是无奈,最后只好同意了。然而命运老人却一点也不同情冯景禧,归途中海上一直大风不息,船走走停停,好不容易回到香港,香蕉已经烂得一根好的都没有了!
冯景禧不但没赚到一文钱,反而欠下了一大笔债!
尽管广州这一跤摔得太惨,冯景禧却能沉得住气,他回到广州,重新做起了代人买卖金银的生意。凭着他的丰富经验,逐渐又赚了一些钱
有了本钱,冯景禧就瞄准了香港的房地产业。5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恢复和发展极快,由于人多地少,房地产价格直线上升。然而投资房地产,没有雄厚的资金是不行的。冯景禧灵机一动,找到了生意场上的好朋友郭德胜和李兆基,商量合资创办房地产公司的事情。他们3人当时都是刚刚开始创业的小财主,又都看好房地产业,所以一拍即合,招股建立了“永业企业公司”。3人当中,年纪最大的郭德胜老谋深算,年纪最小的李兆基反应敏捷,冯景禧则精通财务,擅长分析。他们发誓:“同心协力,进军地产,你发我发,大家都发!”公司的资金当然比个人资金大多了,但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仍然只能算个小户头,只能购买较小的地盘。从购买原沙田酒店开始,他们在房地产业初试身手。他们采取的经营方式,是低价收购旧楼,拆掉重建新楼出售,还以“分层出售”、“10年分期付款”等方法招徕顾客,颇受客户的欢迎,逐渐积累起了资金。
到1963年,他们3人已经成为香港商界的中等富商。资本雄厚了,经营房地产业的经验也丰富了,他们便丢开了其它的股东,每人投资100万元港币,新建“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准备在房地产业大干一场了。这3位朋友各有所长,齐心协力,又都是十足的“工作狂”,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拼命苦干的精神,使得他们的公司很快引起了实业界的注意,称他们为“地产界的三剑客”。他们虽然在生意场上精明过人,却又不是什么钱都赚的人。冯景禧就一再表示,有3种人的钱他不能赚:逃难的人的钱不能赚,孤儿寡母的钱不能赚,天灾人祸的钱不能赚!他们冷静地等待着每一个赚大钱的机会。
对于目光远大的人,赚大钱的机会一定是不会太少的。
1967年,冯景禧又一次遇上了历史提供的赚钱机会。由于受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香港也发生了大动荡,房地产行情一落千丈。许多富豪唯恐“文化大革命”也闹到香港来,纷纷抛售在香港的产业,准备逃离香港。冯景禧也曾想到过离开香港的问题,可是他实在舍不得丢下刚刚大展鸿图的事业。走在香港的大街上,看到那些急于贱卖的房产和地皮,冯景禧更加不想走了,他暗暗盘算,这可能正是个好机会呢!他仔细研究国内外的局势,认为“红卫兵”未必就进得了香港,至少,来与不来的可能是一半对一半――而对于生意场上的竞争来说,50%的把握已经是够大的了。
结果,冯景禧不但没有走,而且从银行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又贷了一大笔钱,动作麻利地买下了一大批廉价房产和地皮。很多朋友都为他捏着一把汗,担心他又要赔个精光了,然而冯景禧毫不动摇。果然不出他所料,仅仅一年以后,香港局势完全稳定,地价迅速回升,发了大财的冯景禧,获得了一个“商界奇人”的雅号。
新鸿基的事业一日千里,到1972年,公司售出的房产总价值达到5亿多港元,几乎是当初“三剑客”投资的20倍。
随着资本的雄厚,“三剑客”都有了独自闯天下的力量,已没有必要再在一起打江山。冯景禧和李兆基先后放弃了房地产业,只留下对此情有独钟的郭德胜。
1969年11月,正当香港房地产业处于供不应求的大好局面、新鸿基企业公司的房地产生意一派兴盛之际,冯景禧却出人意料地卖掉了他的大部分股份,正式建立了他个人的“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
稍有金融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商界,最难经营的就是证券生意,人们形容这门新兴的金融事业经营者,是“一分钟之间成伟人或是成乞丐”。放弃自己驾轻就熟的行业去干冒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