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盐,恰似一支古老的歌谣,从2500多年前的历史烟尘中悠悠唱来,激越,高亢,回味弥长。当“煮海之利,两淮为最”、“华东金库”、“色白、粒大、干”等美誉冠之而来的时候,淮盐,这个响亮的品牌,就为江苏盐业在全国盐行业中烙上了晶亮的镂痕。
淮盐_淮盐 -简介
淮盐
淮盐,因产地而得名,其产地位于今江苏省北部沿海地区,同时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是中国古代四大海盐产区之一。淮盐的品质当以淮北盐场所场的大颗粒盐为代表,淮北盐以粒大色白而著称,在外享有盛誉。明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开中法到纲运法的盐政措施,无一不使作为全国产盐大户的两淮盐场地区获得长足发展,由此促进了两淮地区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并且在古扬州等地出现了一大批富甲一方的大盐商。
几千年来,淮盐对国家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从汉唐直至明清,两淮盐课在财力上雄踞全国各大盐区之首,史载“东南盐利,视天下为最厚”,并有“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以两淮为最”之说。到明清时淮盐盐税已占国库财源的三分之一。道光年间淮北盐政改革家陶澍感叹道:“东南财赋,淮盐最大,天下盐务,淮课最重”,甚至还有人说,“天下大计仰东南,而东南大计仰淮盐”。革命战争时期,盐场是我党我军“华东金库”,新中国成立后,盐场是连云港市重要的财政来源。
黄金无足走天下,淮盐自古天下香。淮盐,盐族珍品,驰名中外。唐朝诗人李白曾这样夸耀过她:“吴盐如花皎如雪”。海州名士苗坦之则赞咏她“垒垒晶莹富贵盐”。光绪三十二年,淮盐在意大利万国博览会上以“色味俱佳”获最优等奖牌,成为“中国海盐见于世界之代表”。1989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淮盐荣获金奖。
淮盐走出国门,已有数百年历史。建国后,淮盐长期行销豫、皖、鄂、赣、湘、沪等十三个省、市,约二亿多人常年食用淮盐。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淮盐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淮北制盐工艺的演绎,历经百代人之手,大体经历了从海水煮盐到天日晒盐两个漫长的过程。炽热的红色火焰与蓝色的海波不仅凝结成了“色白、粒大、味美”的淮盐,更编织成了一幅海盐文化的绚丽篇章。2009年,经过省政府批准,淮盐晒制技艺成为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淮盐_淮盐 -历史渊源
淮盐历史
淮盐生产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有文字记载的也有两千多年。淮盐首见史籍的是汉昭帝时桓宽的《盐铁论》,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指出:“彭城(徐州)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地也……东有海盐之饶”。淮盐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四句话概括:起源于春秋,发展于隋唐,振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追溯淮盐历史、淮盐发源地、淮盐的主要产地,诸如此类的词语,过去从未有人提及和深究过。国内权威刊物《盐业史研究》,省内权威著作《江苏省志・盐业志》中找不到这样的措词和专门的探讨,这不能不算是中国盐史文化一件尴尬的事情。“扬州繁华以盐盛”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扬州盐商文化、园林文化名扬天下,与之相比,悠久的泰州盐史文化却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究其原因,泰州盐业历史中的千古之谜太多太多。
最早提及吴地产盐,当首推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重要记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浙江南则越……夫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亦江东一都会也。”在这里司马迁对地属吴的广陵产盐做了明确交代,同时也明确了浙江的位置称越。王莽篡汉改海陵为盐场的同义词“亭间”,换言之,就直接把海陵称之为盐场了,时间长达33年(公元9年至42年,光武帝建武18年复改亭间为海陵)。古泰州地区产盐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代刘向在《说苑・臣术》中记载:秦穆公派人到楚国地界的产盐地贩盐至秦。按时间推算,所指的地域只能是古海阳和盐渎一线,因为当时这一地段正是属楚。
盐城市“海盐博物馆”内展品中有来自山东省的陶鬲器具,向人们展示三千年前人类祖先在没有发明金属冶炼之前使用陶鬲煮海水为盐的历史。2007年9月我和盐史专家邹迎曦老师在天目山考察,看到这里出土了许多陶鬲碎片和有大量灰坑遗迹。
东汉末年,三国东吴孙权的父亲孙坚,曾担任盐渎县第一任县丞。陈寿《三国志・吴书》卷54记载:孙权欲与曹操结盟,曹操提出“须派一人质前来”。孙权气愤不过,召集军事会议,周瑜在会上讲了:我东吴国开山铸铜、煮海为盐,全国一心,何惧曹贼。直至唐代初朝廷在全国设十大盐监,《新唐书》记载了海陵、盐城两监的年产盐分别是六十万石和四十五万石,这几乎占到十监总产的半数。到了宋代绍兴末年淮盐的辉煌更是如《宋史・食货志》所说“蜀、广、浙数路盐产,皆不及淮盐额之半”。
隋至唐初,当时朝廷对盐业的生产、税收曾一度放任自流,时间长达128年。安史之乱后,全国一片大乱,朝廷的财政已无法支撑局面。战乱尚未平息,唐肃宗尚在成都,第五琦去成都面见肃宗时说道“方今之急在兵,兵之强弱在赋,赋之所出江淮居多,若假臣职任,使济军甬,臣能使赏给之资,不劳圣虑。”肃宗惊喜不已,当即对第五琦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监察御使,勾当江淮租庸使,不久他就创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