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图》五代董源的绢本画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明末继礼部尚书董其昌之后递入河南睢阳人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收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_《潇湘图》 -
【名称】潇湘图
【类别】书画
潇湘图
【年代】五代・南唐
【文物原属】董其昌、袁枢藏,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潇湘图》卷,董源作,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潇湘图》为五代董源作,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代表性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末继礼部尚书董其昌之后递入河南睢阳人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子)收藏。崇祯十五(1642年)年,袁枢的家乡河南睢州城先后遭到李自成的兵火和河决水灾,袁可立尚书府第藏书楼内书画及数万卷藏书毁于一旦,仅此数帧往返千里为袁枢带至江苏浒墅钞关寓所随身珍藏免遭兵火之灾得以流传至今,实传为中国乃至世界名画收藏史上之佳话。王铎在浒墅关袁枢家里见到此画非常高兴,并将这一好事赋跋于卷中。王觉斯跋云:“袁君收藏如此至宝,葵邱城堕家失,有此数帧不宜郁宜快也。”盖以袁获此归旋,遭流寇之乱,此卷无恙。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清]姚际恒 )
上有董其昌跋三、袁枢跋一,王铎跋一。有“袁枢私印”(重一)、“袁枢之印”(重一)、“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袁枢印信”、“伯应”等印记。“ 思翁(董其昌)殁后,为中州袁伯应所得。伯应名枢,乃思翁年侄。崇祯十五年榷浒墅,购诸其家,亦私记于后。
董源存世真迹极少,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而河南的袁枢就收藏过其中的两件。《潇湘图》清代入藏于内府,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抗日战争后流散于民间。1952年经一代大师张大千捐卖给中国政府,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蒙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作者简介】 董源(?―962年),五代时南唐画家,源,一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南唐中主时任北苑使。《宣和画谱》中记载董源作品甚多,但传世寥寥。传董源山水有“水墨”和“青绿”两类,今仅见“水墨”一路,多作江南一带山水景色,幽旷平和,得山水之神气,意趣天真,品格高古,开创江南画派特有风格。后世巨然继承董源衣钵,与之并称“董巨”。
2008年5月,正在故宫武英殿书画馆进行的“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突然闭馆一天,对外宣称是因为内部装修,而真实原因却是因为其中展出的一件国宝级文物――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卷》原迹,被展柜上部的滴水淋湿,致使受损处裱纸开粘。受损部位正好在画幅核心部位的舟船上。这件受损的《潇湘图卷》是故宫收藏的唯一一件董源真迹,属于一级甲等文物,极为珍贵。
宋张元干
潇湘图_《潇湘图》 -诗词正文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畔白苹汀。
欲知万里苍梧眼,泪尽君山一点青。
潇湘图_《潇湘图》 -注释